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关试析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与思考

日期:2012-2-20 09:31 阅读:

        [论文摘要]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当前教育界必须正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枯竭主要表现在生理、情绪、心智、价值、非人性化和行为等方面。教师因受到职业性质、工作过程、个体因素而承担巨大的心理压力,学校可通过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和自我调控能力、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和引导教师改变认知入手,帮助教师应对职业压力,预防职业枯竭。 
  [论文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压力 
   
  “……每当我看到别的教师与学生相处甚好,而我教的学生不服管教,内心就十分自卑,担心别人说年老没用。为拉近师生距离,我只能留披肩发,穿艳丽服饰、细高跟鞋,描眼影、涂腮红……” 
  “最近不知怎的,在办公室与同事们相处时我还是和颜悦色,但一走到教室看到学生不注意听讲或回答问题出错,就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借机训斥挖苦,我知道这样做不对,但总控制不住自己……” 
  上述两则案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职业倦怠问题。教师的职业压力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中国教育报公布的“当今我国中小学教师心态及行为调查”结果显示,有95.5%的教师认为,现在的精神压力太大。中国科技大学许燕教授指出,从事付出性工作的某些职业,如医生、教师和警察等助人行业是职业枯竭的高发群体,其中20%的教师受到“职业倦怠”的困扰。目前,我国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虽然没有达到比较严重的程度,但已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如果教师职业枯竭现象得不到有效控制,不仅会严重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阻碍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学业,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研究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教师职业枯竭的阐释 
   
  职业枯竭(job burnout)也可称为“职业倦怠”或“心理枯竭”。它是一种在工作的重压之下身心俱疲的状态,是一种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是现代人的一种“流行病”。患有职业枯竭的人有以下六大主要症状:第一是生理耗竭,身体疲乏虚弱,伴有失眠、头痛、背痛、肠胃不适等症状;第二是才智枯竭,知识不够用,注意力无法集中;第三是情绪衰竭,工作热情丧失,容易悲观沮丧;第四是价值衰落,自我成就感降低,消极怠工;第五是“去人性化”,冷漠多疑,人际关系恶化;第六是行为症状出现攻击他人的行为或自残行为。对教师个人来说,职业枯竭会使他们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下降,不愿和人交往,对待自己周围的人态度极其冷漠,行为上的攻击性增强,甚至导致失眠、酗酒和药物依赖,进而带来婚姻和家庭的问题,极端的职业枯竭状态还会使部分教师出现伤人或自杀。 
   
  二、教师职业压力产生的原因 
   
  (一)职业性质引发的角色压力 
  1、社会的高期望令教师不堪重负 
  夸美纽斯赞扬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新闻媒体也频频报道教师舍己救人、带病工作、慷慨捐助的感人事迹,一方面是对教师的颂扬,另一方面,社会无形之中给教师群体施加了巨大压力,迫使教师们向着“完人”的方向努力,使一些教师形成了极端的完美主义观念,为此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在一些人眼中,教师应具有高超的教学水平和优良的整体素质,要积极热情、严谨负责、带头示范、有效自控,力求适合他人的需要和要求。这种“完美”的角色要求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和愉快的心情走进教室,一再压抑消极的情绪,日积月累形成了潜在的能量即“感情势能”,这种能量一旦超过了个体所能承受限度,就会影响到教师的身心健康。笔者在对我校160名教师进行的SCL-90调查中发现,教师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抑郁、敌对五项因子显著高于常模,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教师的工作置于全体社会成员的监督之下,处于社会舆论的焦点,很容易导致心理枯竭的产生。 
  2、对象的不可选择性引发教师成就感低 
  教师职业有其特殊性,所面对的是一群心理不稳定的成长中的青少年。据调查,我国中小学教师人均日劳动时间为9.67个小时,比其他岗位的一般职工日平均劳动时间高出1.67个小时,娱乐时间少0.5个小时左右,积累起来,年超额劳动时间为420小时。笔者曾作过一次调查,我校毕业班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每天从早上6:30,到晚上10:30,都必须紧盯着学生,集知识的传授者、代理家长、高级保姆、大管家、心理辅导者等多种角色于一身,工作成就是间接的,很难“立竿见影”地看到工作的成绩。工作成就往往滞后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对职业的信心。 
  此外,教师终日忙碌无暇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反思和规划,缺乏职业方向;高付出和无法与之匹配的低回报造成教师强烈的心理落差;高社会关注造成教师过大的心理压力,家长在独生子女的教育方面输不起,于是便对学校教育有强烈的期待,当孩子的成长同自己愿望出现偏差时则会迁怒于教师。 
   
  (二)工作过程中的压力 
  1、教育改革带来的压力 
  新的教育模式提倡学生终身学习、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新世纪的教师,仅仅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新一轮的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更新知识结构,建构专而博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会用先进的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势必要经历一系列自我否定的痛苦感、新旧矛盾的冲突感以及由于无法适应而带来的焦虑感和无助感等,长此以往,必然会引发一些身心问题。 
  2、竞争机制和评价机制的引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学校之间的竞争已逐步转化为生源与升学的激烈竞争。另外,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评优晋级、按绩取酬、片面强调升学率等制度,使教师之间相互戒备、相互抵制,引发了严重的心理焦虑。笔者对我校教师进行的焦虑(SAS)和抑郁(SDS)调查发现,在职评与非职评期间,教师抑郁值有显著差异(p<0.01),焦虑值不明显。由此可见,造成教师大面积存在心理疾病的根源是评价机制带来的压力。教师经常要在责任、良心、利益中做权衡与取舍,既不能“得罪”同事,也不敢“得罪”学生,只能做“老好人”,这不能不说是件痛苦的事。 
  (三)教师个体因素引发的压力 
  1、对压力的不恰当评价 
  笔者在访谈中得知,教师对感受压力的事件等级排列分别是:学生难管、课程难上、工作得不到承认、同事难处、职称难评。教师在对消极事件的评价方面经常表现出“糟糕之极”和“灾难化”倾向,即当面临压力时,他们不是以理性的态度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而是以非理性的态度把可能出现的不好的结果无限扩大化,将之视为灾难降临一样。这种对事件的认知评价方式无疑会增加个体的焦虑感,甚至导致心理衰竭。也有一些教师不重视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和学习,不但教学中不善于运用心理知识,自己心理出现问题后,也不会进行调节,这就增加了患职业枯竭症的机会。2、个体自我保健意识差 
  因心理不健康而导致生理不健康是有些教师英年早逝的一大原因。事实上,有些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心理自我保健意识还十分淡薄。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有56.2%的教师对自己心理健康的认识还不清楚。不少教师面临各种压力挫折时缺乏积极的自我调控的意识和方法,而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 
   
  三、缓解教师压力,避免职业衰竭的措施 
   
  职业枯竭又称心理枯竭,与教师的压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美国教育协会主席麦克古瑞说:“职业枯竭的感受正在打击着无数的有爱心、有理想、乐于奉献的教师们——教师们已在逐渐地放弃他们的专业工作。”如何应对教师职业压力,预防职业枯竭,笔者所在学校作了以下努力。 
   
  (一)为教师提高心理素质和自我调控能力创造条件 
  我校在班主任培训班和教职工大会上,曾邀请南京师范大学谭顶良、赵志毅教授以及安徽师范大学李山川、姚本先、孙德玉教授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帮助他们充分认识自己,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心理调适方法;邀请教育心理学专家赵凯、都炜博士到学校举办专题讲座,进行团体心理咨询。学校率先建立了安徽省首所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设立教师心理咨询室,开辟教师心理保健热线,开展心理测验与调查等活动,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学校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管理育人战略,利用教师节期间,集中为教师办六项实事:组织教职工体检,食堂重新招标并设立教工食堂,更换教师通讯工具,发放节日慰问金和慰问品,开放教工活动室和女教工活动室,看望离退休老教师,丰富了教职工的课余生活等,促进了教职工的身心健康。 
   
  (二)为教师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研究证明,环境与组织因素在导致枯竭的各种因素中所扮演的角色比个人因素更重要。因此,我校给予教师足够的重视和鼓励,力争减少不公平现象;加大物质投入,为教师办公室安装中央空调,配送花草盆景,美化教师的办公环境,净化了教师的心灵;提高了岗位补贴,安排了新教师的子女人学和家属工作,使教师体会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同时感觉到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学校通过建立领导和群众谈心制度、成立妇委会、开展先进性教育进课堂活动、实施火炬接力计划等,使广大教师拥有广泛而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身心健康,不易枯竭。这样,教师在工作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能及时得到情感和实际的支持,比如关怀、鼓励、建议等,没有孤军奋战的感觉。同时,学校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拓宽民主管理、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渠道,建立了多层次的交流沟通网络,让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校、为学校的发展出谋献策。另外,学校还邀请省先教报告团成员叶子林老师作师德报告,编印教职工荣誉册和发放师德学习文件汇编,在教职工大会上表扬师德优良、业务精湛的教师,营造有利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良好环境。建立课堂质量跟踪制度、教研组外出考察制度、学科竞赛奖励制度,为教师创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宽松的工作环境的创造,能防止教师承受过重的心理压力。 
   
  (三)引导教师学会改变认知 
  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助人职业,其教育、教学工作本身即是一种压力情境,直面倦怠问题本身应是防患于未然的积极行动。我校在年度的工作纲要汇报和教职工大会上,经常向教师宣讲在新一轮办学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学校规模的逐渐扩大与办学质量稳步提高、师资队伍的扩容调整与环境适应、专业成长、新校区时空拓展与快速高效运转、社会多元价值的冲突与学校至善文化的传承等之间的矛盾,引导广大教师认识到压力虽是危机,但也蕴藏机会,进而主动地适应压力,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寻求问题的解决。为引导教师正确对待压力,学校引导教师加强教育理论、任教学科新进展、职业规律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并撰写教育教学反思报告,全面充实和提高自己。教师只要保持对工作的正确态度和观念,选择恰当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就能有效预防职业倦怠的发生,也有利于应对将来可能遇到的压力,改变自己不良的人格特征,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Tags:试析,教师,职业,倦怠,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