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对校园冷暴力说"不"教育方式的前提应是爱护尊重

日期:2011-11-23 08:50 阅读:

      11月21日有媒体报道,安徽省阜南二小两名六年级女生,在教室服下剧毒敌敌畏,并在黑板上留下遗言:“我好累,她们都不理解我,不想活了”,这不是偶然事件。进入11月,戴“绿领巾”,穿“红校服”,“差生”在楼道里考试……校园“冷暴力”事件频频在媒体曝光。调查显示:72.4%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在上学期间受到过老师的“冷暴力”。

    频发的事件和数据让人无法回避。很快,教育部有关发言人就“绿领巾”事件作出回应,坚决反对学校以任何方式对未成年学生进行所谓“好”与“差”的区别;各教育专家也站出来痛批这些挫伤了学生自尊的行为,并将之称为“冷暴力”。

    “冷暴力”为何频现?批评教育与“冷暴力”之间的界限在哪儿?面对犯错的孩子该怎么办?在议论与痛斥之余,也许,这是我们更该关注的话题。

    应试——“冷暴力”频发的根源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当下教育“冷暴力”的主要表现形式分别是:“嘲讽挖苦型:对学生冷嘲热讽”(70.4%);“冷漠型:对学生漠不关心”(69.7%);“训斥型:对学生一味批评责骂”(66.1%)。

    曈曈(化名),被妈妈转学到了北京一所以管理严格著称的小学。在新学校,曈曈的作业量翻了倍,最让妈妈和曈曈无法接受的是,学校要求每个孩子在同伴中寻找一个“假想敌”,用比较的方式让孩子达到在各方面提高的目的,妈妈费尽周折给曈曈转学的本意是得到更好的教育,但现在她后悔了。“学校这样的做法是‘冷暴力’吗?我是不是也给了孩子‘冷暴力’?孩子在这样高压和竞争的环境里成长会不会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将“冷暴力”频发的诱因归结到了“应试”上:“一味以升学考试为导向的应试教育主要考查的是智力素质,甚至把智力考查等同于知识考查。在这种压力下,大部分学校只关注升学率、考试分数与名次,严重忽视对孩子道德品质与坚强意志的培育,甚至无视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关注。学校与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与情感、美感、人性等方面的真实需求,过早教会孩子一味关注生存目标和竞争能力,变相地逼迫孩子带着功利的心态去学习和生活,这对于教育来说是最致命的!”
 

Tags:校园,暴力,教育,方式,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