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教师“县管校用” 能否促进教育公平?

日期:2011-10-31 08:50 阅读:

   “县管校用”,即教师的个人编制从学校剥离出来,实行教师无校籍管理,从“单位人”变为“社会人”,素有“铁饭碗”之称的教师岗位从此变成“泥饭碗”。

  8月4日,郫县县委编办、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财政局、县教育局联合印发《郫县教师“县管校用”暂行管理办法》通知。按照《办法》,郫县将尝试打破单位现有的用人制度,在全县实行教师无校籍管理,改变现有的教师流动方式,建立教师优胜劣汰的淘汰机制。“这一举动,是成都机构编制管理体制调整以来,机构编制部门围绕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统筹盘活用好编制资源的又一次新的探索与实践。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发挥现有编制资源的最大效益,从源头上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促进城乡教师资源的合理有序流动。并通过确保城乡居民能上学、上好学,切实推动政府管理模式创新和事业单位‘管办分离’。”成都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编办(市规服办)主任李绍华介绍说,随着“县管校用”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完善,将逐步在全市推广开来。

  郫县教师

  “不再是学校的人”

  郫县出台的《办法》规定,教师的个人身份将从学校剥离,统一纳入县教师管理中心进行管理。县教师管理中心负责全面统筹教师编制、个人身份管理工作,而学校则负责教师的使用、培训、考核。教师将“不再是学校的人”,而是“教育部门的人”。

  实际上,“县管校用”这一模式,最早并非由郫县提出。近年来,中央至地方均相继抛出类似概念,但真正进入实际操作的案例却微乎其微。郫县公改办常务副主任冉崇寿坦言,“县管校用”涉及到相关人员的切身利益,因此,尽管早在8年前就有此构想,却一直没有进展。

  从去年起,县委编办、县公改办、县人社局、财政局、教育局的相关负责人,会同全县多个学校的校长和教师,曾连续召开数十次会议,用一年时间共同制定《郫县教师“县管校用”暂行管理办法》。对象涉及到全县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的所有公立学校。部分民办学校、民工子弟校也被纳入其中。

  《办法》还打破了“按校定编”的传统编制管理方式,即教师的个人编制将不再属于学校,而是归教师管理中心所有。教师编制的总额数量及学校具体的教师岗位数等,则由机构编制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和人事主管部门,共同根据全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办校规模定期进行核定,学校只负责按岗位配备教师。

  该办法目的在于,对全县师资进行统一调配和管理,最大化地进行资源整合,以进一步推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最关键的一点是,教师的编制从学校脱离出来,今后教师与学校的关系将以签合同的方式进行,以确定教师在校执教年限及教学内容等。”郫县县编办副主任薛群介绍称。这意味着长达数十年之久的教师 “铁饭碗”时代将由此被打破。

  制度设计

  能否保证教师公平流动

  城乡教师资源配备不合理的问题长期存在。与此同时,现有的教师轮岗交流属于“人走关系不走”,少数责任心不强的老师并没有真正把心思放在轮岗校,而一些中高级职称的老师,也不愿意报名参加轮岗交流。“教师支教的模式并非一种正常的机制运转。”郫县教师管理中心主任黎经元认为,随着“县管校用”模式启动,全县的教师资源就可以灵活地流转起来。“举个简单例子,如果甲校英语老师有富余,而乙校英语老师不够,在‘校管校用’模式下,就会出现甲校的英语老师闲着,乙校花钱去请代课老师的现象。但‘县管校用’就可以对全县区域内的师资进行统一调配和管理,最大化地进行资源整合。”黎经元说。

  怎样规避“谁有关系,谁就能进好学校”,成为制度设计中的另一重点。为避免这些问题,郫县设置了学校与教师之间双向选择的权力。

  “教师派遣期满,经教师管理中心和学校协商,考核合格的教师可以连续签订校用协议,不受次数限定。”在《办法》中明确,县教师管理中心每学年将根据教师的需求定期开展双向选择,除新引进教师和派遣期满的教师外,也鼓励其他符合条件的教师参与竞聘,推进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对于教学质量不过关,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学校也有权退回教师管理中心,县教师管理中心将对其安排待岗培训。若经培训后考核仍不合格,则可对其辞聘或解聘。”

  据介绍,教师流动将本着个人自愿和组织调配相结合的原则,实行竞争上岗。同时,郫县正加紧制定相关优惠激励政策,将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城镇教师和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和教师资源相对匮乏的学校任教。

  循序渐进

  摸索中推进

  作为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的一次全新尝试,郫县启动“县管校用”管理模式仅有两个多月时间。

  “当时我们对这项制度的推动难度做足了准备。”冉崇寿坦言,最初大家担心,教师会因感到压力而不愿进入教师管理中心,也担心教师编制脱离学校后会削弱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学校或许会出现教师不好管理的局面。因此,为保障教学质量的稳定运行,新制度在启用时并没有搞一步到位,而是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把最年轻、教学效果最好的教师作为首先考虑的范围,纳入管理中心。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将其他教师分批次逐步纳入新的管理体系中。

  郫县唐元小学教师吴艳芳是今年9月进入教师管理中心的新老师,“当时来郫县竞聘时,感觉很奇怪,以前教师身份都在学校,现在却变成了三年签一次合同。”吴艳芳告诉记者,尽管会随时担心因为教学不好而被淘汰,但今后却可以灵活地选择学校,只要努力就会赢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在郫县团结中学,已有18名教师的个人编制归属到了县教师管理中心。该校校长任建华认为,学校今后的用人、管人的方式也将变得更加灵活。“过去,学校对个别教学质量差的老师,不能处分,不能开除,也无法扣减工资,而现在则可以灵活退回。”他说,学校为吸引好的教师留校,也会给予教师更多的关怀。“这让学校也有管理危机感。”

  目前,已有375名老师进入了郫县教师管理中心。根据计划,郫县的近4000名教师将在未来三年内全部纳入新体系。

  专家看法

  实际效果尚待实践检验

  □四川省教育学会秘书长纪大海

  我国有不少地方曾相继提出过“县管校用”这种新的管理模式,但鲜有实际操作,因此一时间难以完全明确其利弊所在。从理论而言,一方面,“县管校用”可以整合当地所有的教师资源,有利于平衡教师资源配置问题,也减少了学校在老师管理等方面的难度;但另一方面,老师的“户籍”脱离学校之后,能否更好地执行教学任务,教学期间能否服从学校统一安排,以及如何发挥学校的激励机制,培育教师的潜能等方面,还有待考虑。

  由于“县管校用”的全新管理模式缺乏实践支撑,郫县不妨率先尝试,这对深化教育改革也是一种有益探索。不过,还需要系列政策加以完善,“用”和“管”的职能分工要明确清晰,实现科学配置和科学设计。

  记者观察

  在探索中前进

  教育、医疗事业,作为与老百姓利益最密切相关的领域,在成都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的实践中,是实现城乡之间资源要素均衡配置的关键领域。作为成都深化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的一项试点工作,郫县推进“县管校用”管理模式,不仅是教育系统在“管办分离”管理体制改革上的一次大胆探索,更为深层次的理解,则是成都市全面深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中一个单独领域的试点。“县管校用”就是要打破教师编制学校所有、“终身制”的格局,在公平、公正、带有激励政策的环境中,让所有教师资源都合理有序地流动起来,让教得好的老师主动积极走进农村,从编制资源配置和管理体制上解决城乡教育不均衡的现状。

  然而,理想与实践之间总会有差距。对于刚刚起步开始探索的“县管校用”管理模式,质疑与支持同时存在。据悉,为了保证公平公正地施行这一《办法》,相关配套的教师管理方式、评价机制、激励机制、考核办法包括待岗人员管理办法、待岗人员培训办法、考核指标体系等,正由郫县教育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加紧制定中。

  虽然,我们还没看到“县管校用”这一新管理模式对于统筹城乡、均衡教育资源所起到的显著作用,也不能确定这一新的探索一定能成功,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郫县为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所做的努力,有这种探索的精神,有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我们相信,这都将为推进成都统筹城乡事业提供有益的经验。
 

Tags:教师,县管校用,能否,促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