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香港教育局局长孙明扬称香港将打造区域教育枢纽,吸引更多非港生来港就读

日期:2009-5-12 10:04 阅读:

 孙明扬,1944年出生于重庆,1966年加入香港政府工作。1997年成为香港民政局局长,一个月后任政制事务局局长。2002年任房屋及规划地政局局长。2003年兼任香港房屋委员会主席。2005年5月至6月,兼任署理政务司司长,接替辞官参选香港特首的曾荫权,2007年任教育局局长至今。

  香港现在计划建成一个地区性的教育枢纽,将教育作为一个产业来考虑,因此希望吸引更多非香港生来港就读。开放中学或以上的教育,是值得考虑的,但我们要看国家方面的意思,要看看国家的政策是否允许。———孙明扬

  香港教育局局长孙明扬,是香港现任高官中资格最老的一位,现年65岁的他从22岁就加入港府工作。4月17日下午,在香港中环中区政府合署西座八楼会客室,我们见到了这位港府“老臣子”,须发斑白的他进门便声如洪钟地问好:“你们好,久等了!”

  这位港府“老臣子”1966年就进入港府工作,彼时,很多香港现任高官尚是几岁幼童。直至今日,他的简历可以填满一张4A纸,从港英政府时期的布政司署(即现在的政务司)司级政务官,到回归后的民政事务局局长、政制事务局局长以及随后的房屋及规划地政局局长,再到现职教育局局长。他在香港政界摸爬滚打40余年,被政界尊称为“孙公”。

  为官多年,孙明扬经历过许多争议与风波,较为内地人所熟悉的“天星码头事件”,他正是担任处于风口浪尖的房屋及规划地政局局长。面对反对清拆天星码头的声浪,孙明扬作风强硬,如今回忆起来,他仍然坚持,为了香港经济的发展,这是必须作出的选择。

  孙明扬也深得历届特首的信任,多次任署理政务司司长。也有人评价,他为人处世圆滑,深谙为官之道。对此,孙明扬微笑回答说,这不是圆滑,而是处理事情时应有的审时度势。

  采访结束后,孙明扬躬身站起,主动与记者握手告别,说道:“我们要保持联系,共同关注深港教育的问题。”

  “最担心幼龄跨境学童”

  (旁白)自1980年代开始,深港两地往来日趋频繁,学童跨境应运而生,据香港智经研究中心数据,2008年跨境学童达到6869人。

  记者(以下简称记):局长最近一次去深圳是什么时候?

  孙明扬(以下简称孙):我最近一次去深圳,是参加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新研究所的动土礼,虽然我去深圳的次数不是太多,但经常从电视中看到深圳的近貌,觉得深圳发展一日千里。

  记:跨境学童每天都要往返奔波在深港边境,你对这帮小朋友了解吗?

  孙:我对他们的了解是非常深入的,因为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妥善处理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在深圳住的香港永久居民,数目并不少,如果他们觉得香港学校合适,就有权利让孩子回到香港上学。他们的学校在香港,家在深圳,每天都来往港深两地,这个是无可避免的。

  对于大些的学生,我们相对没有那么担心,最关注的是年纪比较小的跨境学童,例如幼稚园和小学儿童,他们没有能力自己往返深港,我们希望可以在一两个口岸有序地安排他们往返。

  记:目前采取的安排是怎样的?

  孙:在深圳方面,我们会让校巴集中把学童送到罗湖口岸,我们每日都安排保姆到罗湖,带他们过关,到香港后搭上保姆车送去学校。目前罗湖口岸的地方有限,容量已差不多饱和了,所以在其他口岸,我们陆续会有类似安排,比如在落马洲口岸(福田口岸)、深圳湾口岸等。

  不过也面临一个问题,例如深圳湾大桥连接的是深圳南山区,并不是深圳市中心,有些学童要坐很远的车到口岸,对孩子来说就比较不方便。来到香港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比如从西部通道到香港元朗比较方便,但要从那里到大埔的话,距离就很远了。

  记:有建议说,在将建的莲塘口岸,起一个跨境校巴集散中心,是否可行?

  孙:这个当然可行。现在深港双方都在共同规划莲塘口岸,这是一个新的项目,要落实还需要几年,展望将来,如果有跨境校巴集散中心这样的设施,会方便很多。

  “港府可以应付跨境学童潮”

  记:跨境儿童交通费用不菲,很多跨境家庭并不富裕,港府有没有措施可以减轻他们的负担?

  孙:跨境学童在香港境内的交通费是可以申请减免的。

  记:申请减免需要什么条件?

  孙:视乎跨境儿童所在家庭的入息(即家庭收入)以及所需要支付的交通费等,如有困难可以向政府申请补贴。

  记:因为交通不便,跨境学童多少会面临学习和生活问题,港府有没有措施去帮助他们?

  孙:交通的确会给他们带来不便,但他们要有心理准备,政府没办法用政策将路程缩短的嘛(笑)。如果他们认为每天这样舟车劳顿影响太大,可以考虑在深圳入学。

  记:那可否从心理上帮助他们呢?

  孙:这个是有的,因为每间学校都有社工,我觉得这个问题不是很严重。

  记:有没有可能在香港设立寄宿学校帮助他们减少在路上的时间?

  孙:这个要很小心处理,年龄比较小的学童在香港五天,没有家人照顾,家长是否放心?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很实际,香港地少人多,现在很多学校都不具备条件建立宿舍,因为学校没有地。退一步来说,即使有地可以建宿舍,我们也没有这样的经验,因为还要配备保姆去照顾幼童的饮食起居等。我们没有把寄宿学校的安排列入计划。

  记:现在赴港产子的孕妇越来越多,跨境学童的数目以后会逐年增长,港府有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

  孙:一直都在准备。现在我们可以掌握到内地孕妇赴港产子的数目,但有很多宝宝出生后是会回内地生活的,究竟他们什么时候会回香港读书,这个数据我们还没能完全掌握,因为他们是否回香港读书,决定权在父母。我们现在会对来港生子的父母做一些问卷调查,有些父母不能准确回答这些问题。

  记:大量跨境儿童到香港读书是否会导致香港教育资源紧张?

  孙:这个倒不用太担心。因为香港面对的问题是适龄学童数目下降,而且下降得比较急促。我们反而比较担心的是,如果适龄学童的数目不增加,香港会有更多学校收不到足够的学生。我们有能力去应付跨境学童来港读书。

  外来学生到港读书或昂贵

  (旁白)近年来,香港不断有中小学因为收生不足,而需要“缩班杀校”,但一河之隔的深圳则学位紧张,香港智经研究中心建议,可以开放香港中小学吸引深圳富家子弟。

  记:香港学位闲置的问题比较严重,相比之下深圳学位是比较紧缺的,有没有可能将一部分深圳的适龄学童接纳进香港读书?

  孙:这个问题比较长远一点,我们也是在积极考虑中,因为香港现在计划建成一个地区性的教育枢纽,将教育作为一个产业来考虑,因此希望吸引更多非香港生来港就读。

  对开放小学教育,我们有很大的保留的,因为学童的年龄比较小,要照顾的问题比较多,但开放中学或以上的教育,是可以值得考虑的,但我们要看国家方面的意思,要看看国家的政策是否允许。

  记:如果开放,这部分非香港永久居民来港读书是免费的还是自费的?

  孙:教育费用问题将是今后讨论的焦点之一。我个人的看法是,香港人的基础教育,有部分使用的是纳税人的钱,如果非香港永久居民免费来港读书,他们会有很强烈的看法,因此要做一个平衡,不能让本港居民觉得政府对他们照顾不周,非港居民占用了他们的教育资源。在一个教育枢纽里,外来学生的学费是很贵的。根据外国的经验,非本土的学生都是要自给自足,读书需要多少钱都是自己出,而不是政府给,这是我们可以考虑的一个方式,但具体要看届时实施的情况如何。

  记:你刚刚提到考虑开放中学,但在内地读小学转到香港读中学,会不会跟不上香港学校的学习进度?

  孙:是的,所以学习过程和课程设置的衔接非常重要。

  记:在深设立的港人子弟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就为学生以后在香港升中学做好准备了,(孙:是的),但这些学校在深圳的数目并不是很多。

  孙:是否增加港人子弟学校要配合深圳方面的教育政策,我们会时不时跟深圳方面交流这个问题。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障碍,第一是开办费(即建立学校的费用),建学校是需要资金的,要找地方,然后要营运,这些还是比较表面的问题。更深层次的,还要考虑师资的问题,如果以后要衔接香港的升学,在学校设置香港的课程,那么对老师也会有要求,这些问题都要比较慎重地处理。

  记:教育要衔接,深港之间中小学和教师的交流需要更频繁和更深层次,这方面目前做得怎样?

  孙:现在有相当数目的香港学校,与深圳的学校结成姐妹学校,在课程的衔接等方面互相有交流。

  记:现在香港与内地大学之间有交换生的项目,这种模式能不能进一步推行到中小学里面?

  孙:这个不是那么容易了,小学生来香港上课没问题,但他在香港生活就是一个问题了,要照顾的问题比较多。

  记:那中学生呢?

  孙:中学交换生,理论上可以安排,但面临的问题还是刚刚所说的,香港的学校没有什么地方建宿舍,因此要达到一定的实际设施条件,才能实现香港与内地之间的中学生交换项目。

  记:香港的大学宿舍好像也不大够。

  孙:大学还是有相当数目的宿舍,但香港只有一两间中学是有宿舍的。

  “政府不可以要求高校做什么”

  记:我知道香港有两所大学有意向在河套地区办学,他们是独立办学还是合作办学?

  孙:这就要视乎你所提到的两间高等教育机构,他们自己心目中对这个办学有什么概念。我个人觉得那里可以成为香港某所大学的其中一个校园,这是一个方式,但我不知道他们将用什么方式运营,港府要看到他们的建议,然后才可以评估是否可以在那里做。

  记:据我们所知这两所大学已向港府表达了意向。

  孙:是表达了意向,但没有具体的(建议),我们需要的是确实的具体的计划,除了营运的计划,还要看他们收生的计划。

  记:那港府会不会给在河套地区办学的高校一些指导性建议?

  孙:这还是要看高校有什么具体的计划,政府难以主导。因为在香港,高等教育有很大的自主权,我们一定要尊重高校的学术自由,政府不可以要求他们去做什么。

  记:《珠三角纲要》里面也提到说,支持港澳名牌高校在珠三角合作举办高等教育机构,香港高校对进入珠三角地区的意愿是否强烈?

  孙:香港有很多高校,是会有相关的计划的。

  记:深圳方面对吸引香港高校来深办学的意愿比较强烈。

  孙:这方面深港双方的意愿都很强烈,主要是政策问题,(只要政策问题解决了其他就比较容易做了?),肯定是的。

  记:现在来港读书的内地大学生不少,之前曾发生过港校内地生自杀、精神失常等不幸的事情,港府会不会做一些指导措施?

  孙:在港读书的内地大学生,发生问题的有,但不要夸张地说有很多。对于这些学生,我们会有一些辅导,但很大程度上要学生自己本人愿意拿问题出来与别人分享,否则外人不会知道他们的情况。

  记:就是还是要靠自己?

  孙:(政府)的服务肯定会有,但如果有问题你就能够放开怀抱,让别人来帮助你,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

  记:对这部分外来的学生,既然香港花了力气去培养,肯定也希望他们留下来为香港做点贡献。

  孙:我们已经有相关政策。(记:优才计划?)不只优才计划,现在在港完成学业的研究生,以前要找到工作的才能留在香港,现在有一年的期限,让他们可以留在香港找工作。

  港府1/4经费投入在教育上

  (旁白)香港无论哪一任教育局局长,最喜欢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都是“对教育的投入是永远不够的”。

  记:金融海啸下,香港对教育的经费有没有减少?

  孙:香港对教育非常重视,因为大家都知道现在的经济以学识为本,我们一定从长远考虑,所以无论什么时候,我们对教育的投入从未减少而是一直增加的,现在教育经费也不会因有困难而减少。大家如果回顾一下,就可以看见我们每年大约有1/4的经费投放在教育方面,这个可以见证港府对于教育这方面的投入是非常的重视。

  记:与内地学生相比,香港学生的英文水平很高,但有评论说,母语教学降低了香港学生的英文水平,是否母语教学得不偿失?

  孙:母语教学推行了11年,有其成功之处,平心而论,用母语来解释,学生容易接受,学习提高就快,这是不争的事实,成效大家有目共睹。你刚刚提出的是另外一个问题,即在母语教育之余,怎样保持优良的英文教育。目前我们已经有一个与多方面讨论过很长时间的方案。

  记:方案内容是怎样的?

  孙:就是在学校要加强英语教学的语境。在母语教学之余,根据学生的英文程度,适度增加英文教学的机会。如果学生的英文程度高,可以多用英文教,如学生英文程度不够,就不要硬用英文教,那是吃力不讨好。我们不是要盲目地用英文来教,但在学校要让他们接触英文,多听,多讲,多读,多写。

  记:现在香港社会有一个争议较大的话题,港府为香港大学生提供实习补贴,有学生认为这样的薪酬与他们十几年念书付出的辛苦不相符,你怎么看?

  孙:我想他们尚未了解情况,政府提供的不是就业,而是希望提供机会让他们接触各类企业,去了解不同企业的工作情况,时间不是很长,就是几个月,在实习期间有政府的津贴及生活费。实习完之后,如果他对这个企业有兴趣,企业也有工作岗位可以提供,双方达成一致后才会有薪水,现在政府的津贴并不是薪酬。

  记:大学生实习计划这个安排是长远的还是临时的?

  孙:现在没有人知道金融风暴带来的影响会持续多久,所以我们做出了这个临时安排。先安置大学生,虽然没有可以直接让他们就业,但可以不让他们失业,先熬过这段时间,待经济情况开始好转,问题就比较好处理了。

  做官不难市民通情达理

  (旁白)谈及自身的经历,孙明扬的语气开始轻松,在回答当官“难不难”的问题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不难”。

  记:你在港府做事已超过40年了,有没有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可以分享一下?

  孙:哈哈,我有很多甜酸苦辣都非常深刻,最高兴的当然是参加了沙田开发。1974年,我是沙田第一个理民官(类似项目负责人),那时沙田只有2万多人,填海工程还没有展开,可以说我在那里是开山劈地,经过差不多30年,从无到有,发展成一个70多万人的市镇,心里的感情很浓烈。

  记:在2006年清拆天星码头事件中,你当时任房屋及规划地政局局长,是众矢之的。

  孙:不止那一件事,我在很多场合都是众矢之的,哈哈。

  记:那现在想起来,当时采取的措施是否正确的?

  孙:有些人认为要不惜一切代价保留天星码头,也有些人认同我们的做法,每个人的观点角度不同。

  清拆天星码头后的填海,差不多是香港超过100年填海历史的尽头。当时,我们就这个事情打了很多官司,最后经过法庭的判决,我们还是把天星码头拆了,然后用一个保育方案,在其他地方按照旧天星码头钟楼的规格,进行重建。

  记:面对那么多争议,你压力大不大?

  孙:呵呵,任何事都有压力,这个是当然的。

  记:很多人说你为官那么多年,最大的特点就是为人处世很圆滑。

  孙:你看看,在处理天星码头事件里面,我就不圆滑了。因为有些事情,你必须要做,必须要审时度势,我觉得每件事情都不能脱离现实,一定要考虑实际情况,就算有些人觉得你根本不是解决问题,但也必须要做取舍。

  记:那觉得这官难不难当?

  孙:我觉得不难,因为香港市民是通情达理的,普遍来讲,他们的行为都是很合情合理的。

Tags:香港,枢纽,生来,非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