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2017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诗歌鉴赏

日期:2016-8-17 15:54 阅读:
  2017高考复习即将开始,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进行复习,下面是21世纪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诗歌鉴赏,针对相关知识点进行精讲、精练,非常适合各位高三考生复习使用,欢迎查看!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各个知识点,21世纪教育网最新推出了2017高中语文必考知识点教学视频,各个考点,逐一突破,点击以下图片或文字链接进行观看!


课件预览

  古代诗歌鉴赏
  第1节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真题探究
  1.考点要求
  2.解读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要把握文学作品刻
  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分析、判断它们所包含的作
  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
  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意象。诗歌的形象倾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命题规律
  设题方式:
  (1)人物形象
  诗(词)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或者诗中的人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2)意象
  诗(词或某句某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诗中使用了哪些意象?诗(词)中的某一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有时把形象和思想感情或表达技巧结合起来考查。如:某某意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整合与点拨
  知识整合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包括诗歌的人物形象、事物
  形象、景物形象。
  考点1  鉴赏人物形象
  诗歌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身
  的形象,二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考点2  鉴赏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主要是指咏物诗中描写的形象。
  考点3  鉴赏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
  二、常见艺术形象类举
  三、意象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
  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
  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
  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
  带来很大帮助。
  送别类(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思念)
  (1)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
  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
  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
  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
  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在古诗词中,它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
  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
  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
  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
  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思乡类(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
  的牵挂)
  (1)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
  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
  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
  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
  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
  中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双鲤。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
  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
  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
  楼,望断双鱼信。”
  (4)捣衣。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
  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
  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
  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
  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愁苦类(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
  悲凉气氛)
  (1)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梧桐是凄凉悲
  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
  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2)芭蕉。在诗文中,它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
  离情别绪相联系。宋代李清照《添字丑奴儿》中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
  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吐出来。
  (3)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思
  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
  愁。如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
  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4)猿猴。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
  悲伤的感情。如唐代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
  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5)杜鹃鸟。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
  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
  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苦啼,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
  怨凄悲,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
  哀伤的象征。唐代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
  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
  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另外,斜阳(夕阳、落日),也多传达凄凉失落、
  苍茫沉郁之情。如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
  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
  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抒怀类(或托物显志,或抒发感慨)
  (1)菊花。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
  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东
  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
  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
  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
  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坚强、不屈
  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陆游的著
  名词作《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句,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
  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诗“不要
  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
  的梅花来写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3)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
  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作者赞扬松柏的耐寒,来歌
  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形象鲜明,意境深远,启迪了
  后世文人无尽的诗情画意。如三国刘桢《赠从弟》: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唐代李白《赠书侍
  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
  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
  直的人。
  (4)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
  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
  喜爱和称颂。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
  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
  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
  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5)黍离。“黍离”常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
  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如姜夔《扬州慢》:“予怀怆
  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
  离》之悲也。”
  (6)冰雪、草木。古代诗歌中,常以冰雪的晶莹
  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
  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王昌龄《芙蓉楼送
  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爱情类(用以表达恋爱、相思之情)
  (1)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
  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
  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
  相思。”
  (2)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
  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
  如水。”
  (3)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
  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
  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对恩爱夫妻的比喻。
  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
  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战争类(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
  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
  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
  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
  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记载,檀道济是
  南朝宋的大臣,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
  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很显然是指宋文帝杀害将领,瓦解自己的军队。后来
  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诗《书愤》: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
  (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
  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柳营。指军营。《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
  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
  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
  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
  代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如唐代王维
  《观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
  市,还归细柳营。”
  (5)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
  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
  南越王抓来。”后以其喻杀敌报国。岳飞《满江
  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
  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6)羌笛。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
  《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
  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
  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
  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技法总结
  一、如何正确把握形象
  首先,需要知人论世,准确记忆诗人的有关资
  料,包括生平经历、代表作、所处时代特征、作者
  的政治主张、具体的创作背景等。吟咏物象的诗更
  须关注诗人的生平经历。
  其次,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对于人物形象来
  说,分析描写出的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等,关
  注反映心情的词语;分析描写出的人物所处环境
  (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等);分析诗
  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对于物象来说,分析诗
  中描写叙述了物体的哪些方面,描写用语及评价用
  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作者创作背景进行理性的、有
  关人的品质或理想的深层分析。鉴赏问题可以仁者
  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能自圆其说,在高考评卷过
  程中也考虑给分,但注意理解的基础毕竟是诗歌本身。二、思路剖析
  1.考查形象方面
  一般提问: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变式提问:有人认为塑造了这样的形象,有人认为塑造了那样的形象,谈谈你的看法。
  答题步骤:(1)谈出个人观点概括形象特点。
  (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形象的典型性或代
  表意义。(4)对表现主题和作者情感的作用。
  答题套路:这首诗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
  这可以从(  )句中看出,这句通过对(  )的描
  写展示出来;(这个形象)是(  )的代表,在
  (他)身上集中体现了(  )的社会现实,传达出诗人(  )的情感。
  2.考查意境方面
  一般提问: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的画面。(2)概括氛围特点。(准确)(3)分析思想感情。(具体)
  答题套路: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返回第2节  鉴赏诗歌中的语言
  真题探究
  1.考点要求
  2.解读考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包括:
  (1)分析诗歌语言的形象性、情感性、含蓄性、
  精确性,揭示语言所表达的具体意义,即从情感、
  意境上品味语言,挖掘词语的深层含义。
  (2)分析诗歌运用的修辞格及其作用。
  (3)分析诗歌语言的主体风格及其艺术魅力,
  感受其明快、朦胧、沉郁、飘逸、雄奇等艺术特征。
  3.命题规律
  (1)炼字题型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
  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
  的效果。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品味,要放在
  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设问方式:
  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③请对×字进行赏析。
  ④本诗的×字,换成另外一字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
  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
  通感、化静为动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
  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
  (2)语言风格
  不同诗人的作品,或者同一诗人不同的诗歌,
  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鉴赏语言特色,也就
  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的
  赏析,要记忆一些常用术语,如沉郁顿挫、绮丽典雅、
  清新质朴、简洁明快、雄奇奔放、悲慨沉郁等,以
  便表述恰当,答题规范。
  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②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语言艺术)。
  ③本诗语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里?请简
  要分析。
  答题步骤:
  整合与点拨
  知识整合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鉴赏诗歌的语言,就要着眼
  诗歌的用词用语。高考试题一般从两个方面去设题:炼字(词)的角度和语言风格的角度。
  考点1“炼字”艺术
  炼字,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一种修辞现象。鉴赏
  古诗词的炼字艺术是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重要命题点,
  出现的频率相当高。1.动词2.形容词3.副词4.数量词5.叠词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杳杳寒山道寒 山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诗是“朝朝不见
  日,岁岁不知春”,赏析这两句诗中叠词运用
  的艺术效果。
  解析  寒山是唐朝的诗僧,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
  诗中描写寒岩附近高山深壑的景色,通篇浸透了寒
  意,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后两句才直
  接表现诗人情怀,让人联想起“山中无历日,寒尽
  不知年”的意出红尘、超然物外的情趣。
  答案   “朝”“岁”是单个的名词,一经叠用,就表
  现出时间的悠长。这里写出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
  林之中,经常见不到阳光,因而不知时序的变化,
  甚至分辨不出春去秋往的感受,表达了他冷淡孤寂
  的心情,与前面寂静幽深寒冷的环境描写自然地融
  合为一体。
  考点2  语言风格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是针对不同的诗人,不
  同的诗歌,或者同一诗人不同的诗歌,乃至不同时
  代不同流派的诗歌,往往呈现出的不同语言风格而言。
  语言风格种类繁多,常见的语言风格有:
  1.平淡: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词藻的华丽,
  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
  例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
  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实则
  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
  2.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
  理解时可以借助对仗。例如,杜甫《观山水图》中
  的“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
  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
  色彩鲜明的画面。
  3.直率:语言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
  的原样子直接写出。如《诗经·硕鼠》。
  4.委婉(含蓄):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
  而是通过写与本意看似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
  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例如,李商隐的《夜雨
  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
  直接写出,而是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
  夜雨时”。又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
  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
  唱《后庭花》。”作者用隽永洗练的笔墨,活用典
  故,对沉溺于荒淫腐朽生活的统治者提出了委婉的批评。5.自然:指诗词不留雕琢的痕迹,不使人感到
  做作。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明
  自然的风格。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小时不识
  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写
  出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表现出月亮的形
  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不加雕饰,生动自然。
  6.清幽: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
  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例如,王维的《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
  苔上。”前两句用不见人影而闻人声的情景,烘托
  出山的空寂清冷,后两句用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林中
  的青苔,进一步渲染了山的特点,给人一种无比清
  幽的美感。
  7.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例如,李贺
  《梦天》中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就是说九州小得像九个烟点,大海小得像杯中之水。
  8.奔放:指直率而有气势。例如,苏轼《念奴
  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
  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
  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
  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9.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
  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
  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
  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例如,陈子昂《登幽
  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
  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歌以苍茫原野为背景,
  勾勒出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孤独悲伤的诗
  人形象,苍凉悲壮,慷慨激昂。
  10.洗练:语言表达是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
  朴、省净、流畅、圆润洒脱、意韵无尽的境界。例
  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
  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
  在玉壶。”“连”与“入”相携,织出一幅烟雨迷
  蒙的愁网,并以“孤”为动力,把人进一步推进萦
  怀的离情之中,加之“冰心”“玉壶”的绝妙比喻,
  作者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脱然而出。语近俗
  白却字字枝根相连,不可分割,匠意极深而不见斧凿。
  11.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
  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
  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
  和铿锵的音韵。杜甫《登高》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
  需要指出的是,风格指的是艺术创作上的独到
  之处,每一个诗人都各有自己的风格特点,而同一
  个诗人也可能具有多种风格。
  附:部分诗人的语言风格
  江山代有才人出,星河灿烂出巨匠。
  豪放高唱须铁板,婉约妙龄来浅唱。
  屈原绚丽与沉雄,三曹慷慨兼顺畅。
  渊明寄情山与水,恬淡自适心内旷。
  子昂愤激兼慷慨,李白飘逸又顺畅。
  王维恬然又含蓄,诗中有画有暗香。
  浩然恬静又浑健,语淡情浓蕴味长。
  杜甫沉郁又顿挫,乐天流丽又顺畅。
  商隐典丽寓幽婉,杜牧明丽加清爽。
  苏轼豪放又旷达,弃疾深沉又豪放。
  柳永伤感又缠绵,陆游流畅又雄放。
  清照凄婉又清丽,姜夔崎拔注感伤。
  致远清俊又酣畅,汉卿泼辣又清爽。
  景臣新奇出辛辣,养浩警僻又深广。
  技法总结
  一、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对策
  1.要善于抓住诗中的关键词,这个关键词常
  常是表现形象、表达情感态度的点。
  2.要善于分析鉴赏关键词,把握一定的分析方
  法,比如分析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要放在句中,
  结合全诗的意境来分析。
  3.要注意答题形式和语言的规范。如回答该字
  (词)的妙处,要明确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
  (词)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词)
  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词)烘托
  出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对于语
  言风格的鉴赏要注意用词的规范,能用来答题的词
  一般有:清新明丽、平淡自然、浅显通俗、词藻华
  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等。
  二、思路剖析
  1.炼字型
  一般提问:这首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提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答题步骤:(1)指出该字。(2)解释该字的含义(表层、深层)。(3)描述该字所在诗句
  的景象。(4)揭示作者传达的深层情感。(5)评
  价表达效果(突出了……作用)。
  答题套路: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生
  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
  了作者(    )的情感。
  2.一词领全诗型
  一般提问: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步骤:(1)该词对表达感情、突出主旨的
  作用(内容上)。(2)该词在结构上、表达效果上
  的作用(形式上)。
  3.分析语言特色
  一般提问: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
  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1)点明语言特色。(明确、简练)(2)结合相关诗句分析。(具体)(3)分析表现
  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具体)
  答题套路: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    ),如
  (    ),这种风格很好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小结:考查语言——解说表层含义:字面意义①
  表现景象②
  分析深层含义:表达情感③
  突出主旨④
  评价形式作用:表达效果⑤
  答题时依序答出,避免遗漏;依据诗作具体
  情况适当减少项目,不牵强附会,强加于“诗”。返回第3节  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
  真题探究
  1.考点要求
  2.解读考点
  “表达技巧”是个广义的综合概念。它是指使诗歌形象更鲜明、语言更凝练、意境更蕴藉、诗歌的表现力更强的所有方法。“表达技巧”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修辞方法,二是表达方式,三是抒情手法,四是描写手法,五是表现手法。
  3.命题规律
  (1)提问角度
  直接提问
  该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该句(诗)使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间接提问
  该句(联、诗)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或如何表达感情的)?这类提问,答题时必须写出表达技巧。
  (2)区分题干中的“一”“些”“主要”等关键词问: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只写一种即可。
  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至少写两种以上。
  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必须写出主要
  的,可写一到两个。
  (3)问题指向
  “表达技巧”是个宽泛的概念,“修辞手
  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描写手法”等是
  具体的概念。如果提问“表达技巧”这个宽泛的概
  念,则要首先从修辞手法角度考虑,然后把“表达
  技巧和表现手法”结合起来考虑。
  整合与点拨
  知识整合
  从近几年全国高考试题来看,鉴赏诗歌的表达
  技巧是指准确判断作品所运用的各种艺术技巧,并
  赏析其表达效果。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修辞手法的
  鉴赏,对表达方式的鉴赏,对行文结构的鉴赏和对
  其他表现手法的鉴赏。
  考点1  修辞手法的技巧
  经常考查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
  借代、对偶、双关等。
  考点2  描写手法的技巧
  诗歌中主要考查侧面描写中的渲染烘托、动静
  结合、虚实相生、细节描写、白描等。
  1.渲染  对环境、景物进行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2.烘托 “烘云托月”,借助描绘别的事物突
  出主要对象。烘托又叫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表达不同的情感。
  3.动静结合   对景物进行动景和静景的描写,
  有以静衬动、以动写静等手法。
  4.虚实相生  实写就是正面描写,写现实中的真
  实景物;虚写就是侧面描写,写想象中的景象,写所感。5.白描  绘画中的一种创作手法。用最简洁的笔
  墨,不加烘托和细致的修饰,直接描画鲜明生动的形象。考点3  抒情方式的技巧
  常见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
  1.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对人物或事物的爱憎情感。
  2.借景抒情  通过景物描写来寄寓、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正常情况下“景”和“情”产生的美感是一致的,美景抒乐情,恶景抒哀情,但诗歌鉴赏中还经常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其目的是让“哀情”更悲。
  3.情景交融  把作者的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景中有情,情中带景,情景融为一体。
  4.托物言志  借助自然界中的某一物象所具有的特征,来表现作者的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象带有人物化的色彩。
  5.用典抒情   剪接典型故事,借助典故来抒发情感,来讽喻时政。
  6.借古喻今  借助历史上的人物或事件来隐喻、
  规劝当朝。“借古”是手段,“喻今”是目的。
  考点4  表现手法的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有些和抒情手法相融合,
  如用典、衬托、对比、托物言志等;另外抑扬结合、
  象征也是常用的表现手法。
  1.抑扬结合  “抑”就是贬抑,对事物进行否
  定、贬低;“扬”就是褒扬,对事物进行肯定、赞
  赏。抑扬运用时,只强调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起
  衬托作用。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欲扬先抑,一种
  是欲抑先扬。
  2.象征  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
  寓作者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
  的事理的艺术手法。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
  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作者对本体事物特征
  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
  从而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
  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
  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
  考点5  行文结构的技巧
  行文结构方面的技巧有: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
  1.卒章显志  在文章的结尾运用直抒胸臆的手
  法,点明志向、文章的主旨。
  2.以景结情  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
  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
  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
  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
  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附:诗歌鉴赏中的常用典故
  1.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做彭
  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
  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
  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
  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3.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4.桑榆:《淮南子》中“日西垂,景在数端,谓之桑榆”。“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如王勃《滕王阁序》“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5.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
  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
  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
  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6.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
  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
  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秦观《踏莎行》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
  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7.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
  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
  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8.商女: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如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9.青鸾:《山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后来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如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0.鸿鹄:《史记·陈涉世家》载,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涉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起义大泽乡。后来就以“鸿鹄”比喻有远大志向。
  11.雕虫:语出汉代扬雄《方言》“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后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术,多
  指文学技巧。
  12.杜康:《说文解字》中说古代的杜康(也叫
  少康)发明制作了箕帚和高粱酒。后就用“杜康”
  作为酒的代称。如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
  有杜康”。
  13.风骚:原指《诗经》的《国风》,《楚辞》
  的《离骚》,后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如
  毛泽东《沁园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
  祖,稍逊风骚”。
  14.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
  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
  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15.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
  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
  阳关无故人”。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为“阳关”。
  16.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
  “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
  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如“羌笛何须
  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
  《塞下曲六首》其一)。
  17.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之二)。
  18.梅花落:曲调名。如“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由《梅花落》的笛声想象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与诗人当时的心境切合。这样,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以通感的方式描绘出了冷落的感受。
  19.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
  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如“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
  20.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
  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云泉[注]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注】 白云泉:在苏州市西二十里,号称“吴中
  第一水”。自白居易题以绝句,白云泉遂名显
  于世。白居易贬官江州后,济世抱负渐减,随
  遇而安、独善其身的思想日增。本诗反映了其
  后期人生观的一个侧面。
  (1)诗评家说“云自无心水自闲”一句极为传神。
  你同意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2)本诗采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请结合诗句
  加以解说。(★)
  答案 (1)同意。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
  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流泻,从容自得。表
  现了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娴静雅致的神态。
  连用两个“自”字,特别强调云、水的自由自在,
  逍遥惬意。
  (2)用泉水激起的波浪象征社会风浪。意在象外,
  理趣盎然。
  13.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壬戌清明作
  屈大均[注]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注】  屈大均,字翁山,番禺人。早年参加抗清
  斗争,后退隐不仕。其地位与顾炎武、吴嘉纪相
  比肩。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结交前明遗民志士
  抗清,冀求恢复。
  (1)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突出运用
  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本诗的颔联和尾联表现出怎样的语言风格?
  请任选一联简要赏析。
  答案 (1)主要抒发了作者反清无望的幽愤和悲怆。融情于景(或:比喻、对比)。
  (2)含蓄委婉(或:深沉蕴藉)。
  颔联:作者用垂泪的“落花”比喻受打击的抗清志士,用得意的“啼鸟”来比喻为清廷卖力帮腔的小人,含蓄地表达了深沉悲怆的情怀。
  技法总结
  思路剖析
  1.考查技巧方面
  一般提问: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诗人
  是如何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1)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
  具体诗句,加以阐释。(3)分析表达效果,即这种
  手法是如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感情的。
  答题套路:这首诗用了(   )的表现手法(艺
  术手法、修辞手法),如(   ),从而突出了(强
  调了,更有效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心情、心境)。
  2.考查诗歌的对比方面
  一般提问:对两首诗或词进行形象、内容与主题、
  方法等方面的对比,也有与学过的课文诗句的对比。
  变式提问:请说出两首诗词在某方面的相同点或不同点。
  答题步骤:(1)确认问题的角度或找出相关的比
  较点。(2)结合原诗中具体语句分别进行分析,分
  条作答。
Tags:2017,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