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2016江苏高考语文专项训练:归纳文章要点

日期:2015-11-5 09:36 阅读:
    21世纪教育网给大家整理2016年江苏高考语文专项训练:归纳文章要点,更多2016江苏高考语文专项训练题,欢迎大家进入>>>2016年江苏高考语文专项训练汇总中查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王珪,字叔玠,性沉澹,为人雅正,恬于所遇,交不苟合。时太宗召为谏议大夫。帝尝曰:“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珪进曰:“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今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硅推诚进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它日进见,有美人侍帝侧。帝指之曰:“庐江不道,贼其夫而纳其室,何有不亡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为是邪?非邪?”帝曰:“杀人而取妻,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臣闻齐桓公之郭,问父老曰:‘郭何故亡?’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帝嗟美其言。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家,技不进,数被让。珪与温彦博同进曰:“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谯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彦博惧,谢罪,珪不谢,曰:“臣本事前宫,罪当死,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帝默然惭,遂罢。
  时珪与玄龄等同辅政。帝谓曰:“卿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兼贤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彦博;济繁治剧,众务必举,巨不如胄;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征。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帝称善。(选自《新唐书》)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珪为人正直。任谏议大夫之职以来,无论是引喻规劝,还是直言相谏,抑或是犯颜廷争,他都以诚待上,以理服君,因而深得太宗的赏识与器重。
  B.王珪发现太宗有纳庐江王美姬之意,便以郭公因善恶不分而致灭亡的史实作类比,劝谏太宗吸取教训,采纳善言,知恶而去之,终使太宗心悦诚服。
  C.王珪与温彦博替祖孝孙辩解,致使太宗大怒。王珪毫不畏惧地直言,自己因报效皇上知遇之恩,且受命尽忠职守才这样做,过错不在自己而在皇上。
  D.王珪评论朝中大臣之才时,向太宗坦言自己多方面不如他们,而自己的长处就是能“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表现他谨慎谦虚的品格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解析:B 郭公并非“善恶不分”而是明知故犯。
  参考译文:王珪,字叔玠,性情沉静恬淡,为人正直,安于所遇,与人交往不苟且附和。当时太宗任命他为谏议大夫。太宗曾经说:“君臣同心同德,那么国家就会安定。我虽不是贤明之君,但幸而有各大臣常加规劝及纠正我的过失,但愿这样可以使天下太平吧。”王珪进言说:“古时天子有能直言进谏的大臣七人,都因谏言不被采用,而相继死亡。现在陛下发扬您的美德,采纳像我们这样的草野之人的意见,我愿竭尽愚钝之力,效力辅佐陛下。”王珪推诚尽忠,进荐善言,并常常存心规劝,太宗更加信任他。
  一天,王珪觐见,看见有一位美人在皇上身边侍候。太宗指着她说:“庐江王不行道义,杀了她的丈夫而纳她为妾,怎么会不灭亡呢?”王珪离开座位回答说:“陛下认为庐江王做得对还是不对呢?”皇上说:“杀了人却娶那人的妻子,竟然还问我是对还是错,为什么呢?”王珪回答说:“我听说齐桓公到郭国,问老百姓:‘郭公为什么亡国?’老百姓回答说:‘因为他能喜欢善的,厌恶恶的。’齐桓公说:‘如像你们这么说,他就是一个明君了,可为什么会到了灭亡的地步呢?’老百姓说:‘不是这样的,郭君知道是好的意见却不采纳,知道是错的事情却不停止做,所以灭亡。’如今陛下知道庐江王灭亡的原因,他的美姬还在您的身边,我私下里以为陛下认为这样做是对的。清楚地知道那是错的事情(但还要继续做),这就是所说的知道不对却不停止去做啊。”太宗十分欣赏他说的话。太宗派太常少卿祖孝孙用乐律来教授宫中的乐人,因这些乐人的技能没有长进,孝孙多次被皇上责怪。王珪与温彦博共同进言说:“孝孙是恭谨的人,陛下让他来教女乐,又责备他,国人怎能不认为皇上太轻视士人了呢!”太宗十分愤怒地说:“你们这些人都是我心腹之臣,竟然依附下人欺瞒我,替人游说说情吗?”温彦博惧怕,谢罪,但王珪不谢罪,他说:“我本来侍奉前皇太子,论罪应当受死,陛下您怜惜我的性命,任用我,让我担任重要的职务,并要求我忠诚效力。现在陛下因私心而怀疑我,这是陛下对不起我,我没有辜负陛下。”皇上默不作声,感到惭愧,于是就不再追究了。
  当时,王珪与房玄龄等一同辅佐朝政。太宗对他说:“你给我评评玄龄等人的才干,并且说说,你与这些人相比谁更贤能。”王珪回答:“努力不懈地为国家着想,凡是考虑到的就去做,我不如玄龄;文武双全,出能为将,入能为相,我不如李靖;上奏详尽明了,传达皇帝的命令,反映下面的情况,思虑恰当,我不如彦博;治理繁重事务,事事必办妥,我不如戴胄;把谏诤作为自己的职责,以国君不及尧舜为耻辱,我不如魏征。至于抨击坏人坏事奖励好人好事,疾恨邪恶喜好善美,我和他们相比有一点点长处。”太宗称好。
  课案训练
  1.(2013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取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①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畴昔常欲亲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交结?”
  七年,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李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卒赖保全。
  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咸平二年,被疾。上趣驾临问,手为和药,仍赐白金万两。六月薨,年六十九。上临哭之恸。(取材于《宋史·曹彬列传》)
  【注】 ①觌(dí):相见。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曹彬拒绝借公务而取私利,不过他做人处事也讲究变通,收下礼品后如数上交。
  B.曹彬为官清正,对宋太祖不巴结逢迎,对同僚也不结党营私,深得太祖的赏识。
  C.曹彬突然称病,意在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他尊重降者人格,以礼相待。
  D.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众,宋太祖虽然器重他,但是又心存戒备,并有所防范。
  解析:D 本题考查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但是又心存戒备,并有所防范”属于主观臆测,于文无据。
  参考译文:曹彬字国华,是真定灵寿人。曹彬出生周岁时,他的父母把各种玩具排列在桌子上,看他拿什么东西。曹彬左手拿刀、枪之类的玩具,右手抓俎豆之类的礼器,过一会儿又拿了一枚印,其他的不屑一顾,人们都感到诧异。
  显德五年,曹彬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回朝廷。私下相见之礼,曹彬一点儿也没有接受。吴越人乘轻舟追着送给他,送了多次,曹彬还是不接受。过了一会儿,曹彬说:“我如果一直拒绝收礼,就是追求虚名了。”于是接受了礼物并登记了下来,回来后全部送给官府。
  当初,太祖掌管禁军,曹彬中立不偏不倚,没有公事从不登门拜访,众人宴会,曹彬也很少参与,因此被器重。建隆二年,曹彬从平阳被召回,太祖对他说:“往日我常想亲近你,你为什么总是疏远我呢?”曹彬叩头谢罪说:“我是周室的近亲,又忝任宫内职务,静肃恭谨地恪守职责,还怕有过失,哪里敢妄自往来交际呢?”
  开宝七年,朝廷准备讨伐江南。在长期围困时,曹彬常常延迟出兵,希望李煜能投降。城即将被攻克时,曹彬忽然称病不处理事务,诸将都来探病。曹彬说:“我的病不是药物能治好的,只要诸公诚心立誓,攻下城池之日,不妄杀一人,我就会自动痊愈。”诸将答应了。第二天,曹彬的病情稍微好转。又过一天,金陵城被攻陷。李煜与他的大臣们一百多人到军营请罪,曹彬安慰他,用贵宾之礼接待他,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装,曹彬只派几个骑兵等在宫门外。曹彬的部下暗地对曹彬说:“李煜入宫如有不测,怎么办?”曹彬笑着说:“李煜向来懦弱,没有决断,既然已经投降,一定不会自杀。”李煜的君臣,最终赖以保全性命。
  当初,曹彬统领军队,太祖对他说:“等打败李煜后,任命你为使相。”副帅潘美预先向曹彬祝贺。曹彬说:“不是这样的。这次行动,仰仗天威,遵照朝廷的谋划,才能成功,我又有什么功劳呢?何况使相是多么重要的位置啊!”潘美说:“怎么说呢?”曹彬说:“太原还没有平定啊。”曹彬回朝后,献上俘虏。太祖对他说:“本来要任命你为使相,但是刘继元还没有攻克,暂且稍微等待一些时候吧。”听见这句话后,潘美偷偷看着曹彬微笑。太祖发觉后,就责问他为什么发笑,潘美不敢隐瞒,于是按实情回答。太祖也大笑起来,于是赐给曹彬二十万钱。曹彬退朝后说:“人生何必做使相,好官也不过多得些钱罢了。”
  咸平二年,曹彬生病。皇上驾驭马车亲自去看望,并亲手替他调制药物,又赐他白金万两。六月曹彬去世,终年六十九岁。皇上前去吊丧哭得非常悲伤。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帆山子传
  (清)袁枚
  真州有逸人曰帆山子,姓员,名燉,字周南。帆山子,其别号也。性逋宕不羁。读经书悉通晓,卒不为先儒所囿。尝曰:“汉儒泥器而忘道,宋儒舍情以言性,皆误也。或下一令曰:途遇彼姝,平视者笞,受笞者必多;又下一令曰:归家能殴兄妹者赏,受赏者必少。何也?一情中所有,一情中所无也。善为学者,务究大义而顺人情以设教。”其持论快彻,大率类是。余每至邗江,必招与俱。帆山知余之好之也,扼腕而谈,汩汩如倾河。尤长于说往事,叙先贤遗迹。凡可喜可愕,可嗢噱①绝倒者,腾其口抑扬而高下之,尽态极妍。
  身短而髯,圆面。终身布衣,家无担石,气象充充然,不类贫者。逡巡有耻,遇人无机心。假馆某某家,偶有不可于意,色斯举矣。居常不系袜,或戴道士冠,挂尘尾。几上罗列图书、珮环。椭狭零星,手自摹拭。见美男子则惵然意下,目往而足欲随,或尤之,笑曰:“吾何与哉?《易》称‘见金夫②,不有躬’,圣人诏我矣。”其风趣如此。
  论曰:庄子有“人貌而天”之说,帆山子真气盎然,盖纯乎天者也。年七十四而终。闻临终预知死期,奉其祖父木主埋先人垅中,而以所玩器物尽贻朋好,拱手而逝。自称无方之民,其信然矣。其挚友江吟香素敦风义,有友五人,哀其无后,每逢寒食,辄具鸡黍纸钱,设位,祀之于江上之延生佛舍。帆山,其一也。盖即宋玉“招魂”、圣人“于我殡”之义。呜呼,仁哉!
  (选自《袁枚全集》,有删改)
  【注】 ①嗢噱(wà jué): 笑谈,笑话。②金夫:有钱有势的男子。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帆山子看来,命令人在路上不直视美貌女子,或者回到家里殴打自己的兄妹,都是不合人的性情的。
  B.帆山子见到美男子就心慌意乱,眼睛盯着而脚像要跟着,他却风趣幽默地解释说自己合乎圣人之道。
  C.文章结尾说帆山子有仁爱之心,故而在他死后,他的好朋友江吟香每逢寒食节就会在寺庙中设灵位祭祀他。
  D.帆山子是一位隐士,为人豪放不羁而又自尊自爱,谈吐、举止都显示出他是一个“真气盎然”的人。
  解析:C 这类题目的解答首先要把握住全文的主要意思,并且要注意选项中的一些小的细节,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故意拔高等现象导致选项与原文出现较大的偏差。C项“帆山子有仁爱之心”错,原文“呜呼,仁哉!”是作者赞叹江吟香的话。
  参考译文:真州有一个隐士叫帆山子,姓员,名燉,字周南。帆山子是他的别号。他性格散漫不受约束。读经书都能通晓,却终不受前代儒士观念的束缚。他曾经说:“汉代儒士拘泥于具体事物而忘了根本道理,宋代的儒士丢弃情感而谈论性理(人性、人性天理),都是错误的。假如下一道命令说:路上遇到美貌女子,眼睛直视的要受抽打,被打的人一定很多;再下一道命令说:回到家里能打哥哥、妹妹的就有赏,得到赏赐的人一定很少。为什么呢?一个是人的性情中所具有的,一个是人的性情中所没有的。善于学习的人,一定要推求大道理而顺乎人的性情来实施教化。”他的论说痛快透彻,大概就像这样。我每次到邗江,一定叫他来做伴。帆山子知道我喜欢他的议论,常常慷慨激昂而谈,滔滔不绝像倾泻的黄河。他尤其擅长述说往事,述说前代圣贤的事迹。凡是使人感到高兴感到惊奇,感到滑稽可笑的,张开嘴巴就加以褒贬评论,讲得极尽其妙。
  帆山子身材矮小,长着胡须,圆脸。一生都是平民百姓,家里没有一担存粮,但是很有气度,不像贫穷的人。举止行为有节制而有自尊心,待人没有戒心。寄居在某人家时,偶尔有不如意(不适合心意),脸色马上就表现出来了。他平时常常不穿袜子,有时戴道士帽子,挂着拂尘。几案上摆放着图书、玉佩,各种零碎的小器具,经常自己动手擦拭。见到美男子就心慌意乱,眼睛盯着而脚像要跟着,有人指责他,他笑着说:“我哪里是真要做什么?《易经》上说‘见金夫,不有躬(见到有钱有势的男子,就身不由己羡慕不已)’,这是圣人教导我的。”他如此风趣。
  评论说:庄子有“人貌而天(虽具有人的形貌却负载着天的精神)”的说法,帆山子身上充满真气,大概因为他是天性洋溢的人。他七十四岁去世。听说他临终的时候预先知道死期,把他祖父、父亲的木牌位埋在先人的坟墓中,把玩物器具全都送给了亲朋好友,拱手而死。他自称是不守规矩的人,确实是这样。他的挚友江吟香素来重视节义,有五个朋友,江吟香怜悯他们没有后代,每逢寒食节,就备上饭食纸钱,设灵位,在江边的延生佛舍祭祀。帆山子就是五个人中的一个。这是宋玉为屈原招魂、圣人为朋友殡葬的义行。呜呼,真仁爱啊!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①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举茂材异等,知昆山县。赵元昊且叛,为嫚书来,规得谴绝以激使其众。方平请:“顺适其意,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顷,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时天下全盛,皆谓其论出姑息,决计用兵。方平上《平戎十策》,以为:“入寇巢穴之守必虚,宜卷甲而趋之。”宰相吕夷简善其策而不果行。夏人寇边,四路以禀复失事机,刘平等覆师,主帅皆坐谴。
  ②元昊既臣,而与契丹有隙,来请绝其使。方平曰:“得新附之小羌①,失久和之强敌,非计也。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如此,于西、北为两得矣。”时韪其谋。
  ③知益州。未至,或扇言侬智高在南诏,将入寇,摄守亟调兵筑城,日夜不得息,民大惊扰。朝廷闻之,发陕西步骑兵仗,络绎往戍蜀。诏促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④方西鄙用兵,两蜀多所调发,方平为奏免横赋四十万。又建言:“国家都陈留,非若雍、洛有山川足恃,特倚重兵以立国耳。兵恃食,食恃漕运,以汴为主,利尽南海。天圣已前,岁调民浚之。其后,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汴日以塞,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乃上十四策,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⑤未几,以工部尚书帅秦州。谍告夏人将压境,方平料简②士马,声言出塞。已而寇不至,言者论其轻举,曾公亮曰:“兵不出塞,何名轻举?寇之不得至,有备故也。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⑥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帝采其言。
  ⑦元祜六年,薨,年八十五。
  (选自《宋史·张方平传》有删节)
  【注】 ①羌:指西夏,即元昊。②料简:清理检查,清点察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元昊意图用文辞轻慢的书信让朝廷谴责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起来反叛。张方平审时度势,反对草率用兵,结果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用。
  B.对赵元昊请求宋朝断绝与契丹往来这件事,张方平认为如果这样做会因小失大,给宋朝外树强敌。只有尽快让西夏与契丹消除嫌隙,宋朝才能在西、北两面得利。
  C.有人煽动说侬智高将要入侵,益州大乱。张方平却不为所惑,他迅速果断地解散士兵,停止其他战争,一直到上元观灯,连续三天不关城门,百姓才安定下来。
  D.张方平敏锐地意识到国家在陈留建都,弊端是没有山川等险要地形可以凭恃,只能靠重兵来立国。军队依靠粮食,粮食又主要依靠漕运,漕运以汴水为主,因此汴水的畅通意义重大。
  解析:C “解散士兵,停止其他战争,一直到上元观灯”有误,是路遇征调前来戍守的兵卒就让他们回去,并停止其他劳役,此时适逢上元节(即元宵节),他让城门三天不关。
  参考译文: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从小聪明过人。被举荐为秀才,因才能出众,任昆山知县。赵元昊将要反叛,写来文辞轻慢的书信,打算让朝廷谴责他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方平向朝廷请求说:“顺从他的意思,让他没有发动反叛的借口,赢得短暂的时间,在这期间挑选将领,激励士兵,加固城墙,修整器械,这一定是取胜的方法。”当时国家极其强盛,都认为他的意见是出于姑息纵容,(最终还是)决定用兵。方平奏上《平戎十策》,认为:“入侵的敌寇其后方巢穴防守一定空虚,应该挥兵直扑那里。”宰相吕夷简赏识他的计策但最终没有实行。夏人入侵边境,四路因向朝廷禀告而失去了取胜的最佳时机,刘平等军队覆没,各路主帅都因此获罪受责。
  元昊臣服后,与契丹有嫌隙,来朝请求断绝与契丹的来往。方平说:“得到新近依附的西夏,却失去了长久和好往来的强大对手,不是应该考虑的办法。应该赐诏给元昊,让他谨慎处理,只要嫌隙早晨消除,那么封册就在傍晚下达。这样,对于西部、北部就能两得。”当时肯定了他的计谋。
  任益州知州。还没到任,有人煽动说侬智高在南诏,将要入侵,代理太守急忙调兵修筑城墙,日夜不得休息,百姓很受惊扰。朝廷听说后,调发陕西军队,不断前往蜀戍守。朝廷下诏催促方平随之前往,答应他能斟酌事宜自行处理。方平说:“这一定是谣传。”路上遇见戍守兵卒,都让他们回去,其他劳役都停止。正值上元节张灯,城门三天不关,蜀地百姓于是安定下来。
  正值西部边境用兵,两蜀多有征调,方平为此上奏免除额外赋税四十万。又建议:“国家在陈留建都,不像雍、洛那样有山川足以依靠,只是依靠重兵来保卫国家而已。军队依靠粮食,粮食依靠水道运输,水运以汴水为主,其便利可以直通南海。天圣以前,每年征调百姓对汴水进行疏浚。其后,浅薄虚妄的人争着把裁减劳役费用作为功劳,汴水日渐堵塞,这是得到了尺寸的小利却失去了丘山那样大的好处。”于是上奏了十四条计策,皇上称好,都按照他的意见实行了。
  不久,张方平以工部尚书的身份做秦州统帅。侦察人员报告夏人将逼近边境,方平清理检查兵士战马,扬言出塞作战。后来敌寇没来,言事者弹劾他轻举妄动,曾公亮说:“军队没有出塞,怎么叫轻举妄动?敌寇没来,是有防备的缘故。如果对他治罪,以后的边境大臣,将不敢事先进行防备了。”
  王安石放松铜禁,奸民每天销毁铜钱作为器用,铜钱一天天地消耗。方平极力论述其害,责问王安石:“把几朝的法令典章,一下子全部废除,用意在哪里?”皇帝采用了他的意见。
  元祜六年去世,终年八十五岁。

    特别推荐:
Tags:2016,江苏,高考,语文,专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