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2016江苏高考语文专项训练:鉴赏古代诗歌的事物形象

日期:2015-11-4 10:17 阅读:
    21世纪教育网给大家整理2016年江苏高考语文专项训练:鉴赏古代诗歌的事物形象,更多2016江苏高考语文专项训练题,欢迎大家进入>>>2016年江苏高考语文专项训练汇总中查看。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注】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漏:指漏壶,古人计时的器具。“漏断”指夜深。
    词中所描写的孤鸿的形象是怎样的?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要鉴赏词中“孤鸿”的形象,要抓住下阕的四句话:“惊起却回头”,是说孤鸿惊恐不安,非常警惕;“有恨无人省”,说它身怀怨恨,却无人知晓,是不敢,也是不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虽有“栖息地”,却“不肯栖”,只好寄宿在寒冷、寂寞的沙洲里。
    答案:全词刻画了一个飘飞不定、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孤独寂寞的孤鸿形象。本词用“缺月”“疏桐”“漏断”“寒枝”“洲冷”等词语为孤鸿描绘了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用“孤”“惊”“回”“恨”“寂寞”等词语极写孤鸿的神态和心理。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
    在诗人笔下,青山、明月是怎样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事物形象的鉴赏能力。词人看似写山和月,其实是借它们来表达自己的志向。上片写青山“招不来”,又写青山唤我到溪边和它一起居住,再结合词后的注释②,青山的形象就一目了然了;下片写明月,“在天高处”,并且还夜夜听读屈原的《离骚》,结合屈原的形象,明月的特点也就很清楚了。
    答案:貌似傲慢却又充满情意的青山,高洁而又善解人意的明月,是词人想象中理想人格的化身,没有世俗偏见,高洁、正直而又纯洁,是词人被贬独游时的知音。
    课案训练
    1.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 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②箨:笋皮。③帙:包书的布套。
    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解析:这是一首咏竹诗,诗人要借“竹”言志,所以对“竹”的形象给以着力描绘,要准确把握其形象特点,必须关注分析这些描写其形象的诗句。第一联着力写竹子的嫩和新,第二联着力写竹阴的凉爽宜人,第三联写竹子经雨洗刷后的洁净,以及竹子的清香,根据对诗句的这些理解,概括竹子的形象特点。
    答案:前三联描写出清新秀雅的新竹形象。它是新出嫩竹,颜色翠绿,竹影阴凉;雨洗后更加洁净,风吹过香气怡人。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风
    王 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①,卷雾出山楹②。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注】涧户、山楹:指普通人家。①涧户:涧边的人家;②山楹:就山岩凿成的房屋。
    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试作具体说明。
    解析:分析“风”的形象,应由诗歌中对风的描写和评价入手,诗人言风“凉”,使“林壑清”为“涧户”“驱烟”,为“山楹”“卷雾”,日落山水静寂之时,又吹响松涛,让人们欣赏美妙的乐章,不辞劳苦地工作。尽管人们看不到它的踪迹,但它的一举一动都满含对人间百姓的深情厚意。所以诗人称其“有情”。
    答案: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不知疲倦、不辞辛苦的奉献者和“有情”人的形象。它使山林清爽,它驱散烟霾,卷走云雾,并且在日落山静的时候,为人们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乐章。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初见嵩山
    张 耒【注】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一是从炼字角度,对“出”的理解,有助于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二是从表现手法看,动静结合,而浓烈的画面感,又使得此句充满强烈的动感,给人以极深的印象。三是从拟人手法切入,使得山峰形象生动传神,表现作者高洁独立的人格。
    答案: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病 牛
    李 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精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禾 熟
    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这两首诗显示了两“牛”各自不同的思想境界,请各用一句话阐明。
    第一首:
    第二首:
    解析:李诗咏物言志,采用拟人手法将牛人格化,写它因病而“力尽精疲”,在无人理会的情况下,虽心中有怨,但依然为使众生“皆得饱”而辛勤劳作,借此表达自己在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后仍然心忧“众生”的情怀。孔诗很像一副温馨宁静的乡村风光图画,诗中的老牛,在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后,悠闲地卧在坡头吃草,那么轻松,那么悠然, 这一形象体现出诗人平和、淡泊的人生追求。
    答案:(第一首)诗中的“病牛”心有不平但无怨无悔。
    (第二首)诗中的“老牛”在结束了耕耘之后,感到轻松与满足,追求平和淡泊的生活情趣。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 布
    李 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事物形象的鉴赏能力。鉴赏“瀑布”这一形象要抓住诗歌中对其特征进行描写的诗句如“不辞劳”“出处高”写细流不辞劳苦,汇集在高处,形成瀑布;“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写瀑布谢绝溪涧挽留,决心继续向前,流入大海,化作汹涌波涛。可见这瀑布是不畏艰难,志在高远的勇士。
    答案: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特别推荐:
Tags:2016,江苏,高考,语文,专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