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2016江苏高考语文专项训练:《论语》(选读)的理解

日期:2015-11-3 09:37 阅读:
    21世纪教育网给大家整理2016年江苏高考语文专项训练:《论语》(选读)的理解,更多2016江苏高考语文专项训练题,欢迎大家进入>>>2016年江苏高考语文专项训练汇总中查看。

    1.(2014浙江五校联盟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孔子的《论语》中的“礼”是指什么?请简要解释。
    (2)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一谈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的关系。
    解析:本题三段材料均选自课内,所以如果熟悉课文,解答起来就容易了。第(1)问考察对“礼”的认识,只要熟悉课文就能轻松回答。至于“仁”和“礼”的关系,课内已经作了很好的解释。本题提醒考生,复习时一定要注重课内基础知识的巩固。
    答案:(1)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
    (2)“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是“仁”的外在表现。仁是礼的内在根据,仁心外化而成礼,依礼而行而成仁,这两个方面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恰成辩证统一关系。
    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1)在孔子看来,应当怎样正确地评价一个人?试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2)为什么孔子对“乡原”之人嫉之如贼?
    解析:“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这句话其实已经包含了第一问的答案,“好”与“恶”其实就是“对人的态度”,也就是通常所谓的为人处世的“原则”。答题时不能只是翻译这句话,而是要把这句话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明白了孔子如何评价一个人,就知道他为什么对“乡原”之人如此厌恶了。
    答案:(1)不笼统地以众人不讲原则的好恶为依据,而应区分不同的评价者,看他们的品德和评价标准。
    (2)原因:①“乡原”之人,看上去忠厚老实,实则同流合污、阿世媚俗;②“乡原”之人,就是那些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伪君子,这些人欺世盗名,却堂而皇之地自我炫耀;③“乡原”之人不讲原则,四面讨好,自私伪善;④“乡原”之人违背了仁和礼的原则,貌似中庸,实则违背了中庸之道,偏离了人道精神和社会公正。
    3.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1)前一章中的“忠”是指什么意思?
    (2)后两章表现了孔子学说的基本观念中的哪一个侧面?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
    解析:材料选自课文《仁者爱人》。关于孔子的“忠恕”思想,教材的注释中已经作了解释;前一章谈的是“忠”,后两章自然说的是“恕”。第(2)问中“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回答时只要把孔子的表现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就可以了。
    答案:(1)指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
    (2)表现了“恕”这一侧面。在有丧事的人旁不吃饱饭,对齐衰者、瞽者和冕衣裳者表示同情和尊敬,正是仁爱宽厚、推己及人这一恕道的表现。
    4.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题目。
    一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
    二
    隆(尊崇)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敬让之道也。故以奉宗庙则敬,以入朝廷则贵贱有位,以处室家则父子亲、兄弟和,以处乡里则长幼有序。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此之谓也。(《礼记·经解》)
    (1)第一则材料中,“和为贵”所强调的儒家重要思想是:       。
    (2)结合第二则材料,简述儒家对“礼”的作用的理解。
    解析:第一则材料选自《中庸之道》这一章,所体现的重要思想自然是“中庸”了。第(2)题要求分析的是“礼”的作用,而不是分析什么是“礼”,材料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谈它的作用的,关键是能读懂。
    答案:(1)中庸
    (2)儒家认为,礼的作用是维护社会等级制度,使“贵贱有位”“长幼有序”,从而利于管理,社会稳定。礼还可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父子亲、兄弟和”,人们各安其分,从而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
    5.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②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由以上两则材料看,孔子是如何学习的?
    (2)从孔子的学习途径中,你有何启示,请简要阐述。
    解析:材料②选自课文《诲人不倦》。从“好古,敏以求之”可知孔子是如何学习的,所以答题时要能读懂一些课外的材料;“天”即是自然,四时运行,万物生长,这是自然的规律,对此,孔子显然是很清楚的。孔子的学习途径是“好古”,即学习前人的知识经验,这固然有道理,但不是唯一途径。思考时千万不要以为孔子说的就是唯一,全部都是对的。
    答案:(1)爱好古代文化,勤奋地学习文化知识,从自然万物中悟得规律、道理。
    (2)学习不仅可以从前人的经验中获得知识,更应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去体会、感悟自然,从中获取经验、真理。
    参考译文:①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爱古代的文化,勤奋敏捷地去寻求来的啊。”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1)请写出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2)后世学者认为,这段文字富有趣味。“趣”在何处?请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材料选自课文《高山仰止》。熟悉课文内容,平时复习时注意总结归纳课内出现的成语,解答第(1)小题就很容易了;第(2)小题属于“文学欣赏式评析题”,所谓的“趣”,体现在孔子这一人物形象身上。
    答案:(1)杀鸡焉用牛刀
    (2)孔子一向提倡以礼乐治国,当他看到学生子游在武城这样做了,本来应该表扬,却开了一个玩笑,说未免小题大做,引起子游的反驳,孔子马上承认自己刚才说得不恰当。子游的笃信认真、孔子的幽默风趣等都跃然纸上,意趣横生。
    6.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②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第②则文字中除“名正言顺”外,还可以概括出一条四字成语,它是            。
    (2)用自己的话说明孔子“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中的“是”指代什么,并结合选文简述其这样说的理由。
    解析:两则材料出自《克己复礼》。考生要熟悉课文所出现的成语。“是”指代的就是前面的一句,很好理解,而孔子之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季氏的做法严重违背了“礼”。
    答案:(1)手足无措(不知所措)。(2)“是”指代季氏超越等级享受歌舞(或季氏按天子的规模享受歌舞)。理由: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认为每个人都要按名分行事,就是要按规定的各个等级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否则就会导致礼乐崩坏、刑罚不当、纲常混乱,季氏的行为显然已经严重违反了孔子主张的“礼”,所以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7.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1)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宰我这个人的认识。
    (2)结合上述材料,你如何看待孔子评价宰我的言论?
    解析:第一章,说宰予白天卧寝在那里,孔子对他加以批评。这件事并不如此简单而已,结合后面篇章有关内容可以看出,宰予对孔子学说存有不同思想,所以常受到孔子斥责。宰予昼寝,被孔子骂作“朽木”和“粪土之墙”。孔子认为宰予言行不一,说自己“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并且从宰予那里改变了自己以往的不足,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要听其言而观其行。为什么宰予昼寝会受到孔子如此严厉的批评呢?儒家讲究凡事要依礼而行,这个宰予,在大白天卧寝,可能还并不一定是真的困得不行要睡觉,而是一种懒散的表现,像有些人,不管有人没人,东倒西歪,二郎腿翘起来,还要摇啊摇的,这都是无礼的表现。
    答案:(1)略。(提示:可从宰我行为习惯、言语能力、怀疑精神、礼乐认识等角度来谈,要点有两点以上,自圆其说即可。)
    (2)略。(提示:可针对孔子认为对宰我要听其言观其行的言论、孔子批判宰我“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孔子“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孔子认为宰我不仁的言论等关键点来分析,要点有两点以上,自圆其说即可。)
    参考译文:宰予白天卧寝。孔子说:“腐朽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的墙壁不能涂抹。对于宰予这个人,还怎么责备呢?”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从宰予这里我改变了原来考察人的方法。”
    宰我问道:“一个仁人,告诉他说:‘井里有一位仁人’,他会照着跳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去井边救人,但不能自己也陷进去。人可以被欺骗,但不可以被无理愚弄啊。”
    宰我问:“服丧三年,时间已经很长了。君子三年不习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废弛。陈谷已经吃完,新谷已经登场,钻火改用木料经过了一个轮回,一周年可以结束它了。”孔子说:“父母死了不到三年就吃白米饭,穿锦衣,对于你来说能心安吗?”宰我说:“心安。”孔子说:“你心安就那样去做吧!君子守丧的时候,吃美味不觉得甘美,听音乐不觉得快乐,闲居都不觉得安适,所以不那样做。如今你心安,就那样去做吧!”宰我出去后,孔子说:“宰予真是不仁啊!孩子生下来长到三岁,然后才离开父母的怀抱。三年丧期,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宰予不也是在他父母那里得到三年怀抱的爱抚吗?”
    8.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材料,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②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1)孔子的学生各有所长,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2)孔子针对有人对冉雍的评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他的看法是什么?
    解析:材料①选自《诲人不倦》。学生各有所长,除了先天因素外,则来于后天的教育,答题时自然就应该想到作为老师的孔子的教育方法。回答第二问只要能读懂选段,然后用自己的话把孔子的意思大致翻译一下,就可以了。
    答案:(1)因为孔子善于因材施教。
    (2)孔子认为人只要有仁德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能言善辩,伶牙俐齿。要以德服人,不以嘴服人。
    参考译文:②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不善辩。”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靠伶牙俐齿和人辩论,常常招致别人的讨厌。这样的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仁,但何必要能言善辩呢?”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②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
    ③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1)从中国古代史中找出一个符合儒家“君子”定义的人,并简述理由。
    人物:
    理由:
    (2)结合以上语段内容,对孔子的君子观作简要评析。
    解析:材料①②选自课文《君子之风》。三段材料指出了君子身上的一些特点,比如重义轻利、守信、谦逊等等,只要选择其中的任何一点,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古代人物,然后针对性的分析理由就可以了,本题基本属于送分题。所谓的“君子观”,也就是说什么样的人是君子,或者说君子身上有什么特点,这在材料中有很明显的体现,只要找出来,并稍加分析就可以了。
    答案:(1)海瑞。为了维护正义不怕得罪权势,不惜丢弃官位甚至生命。
    (2)儒家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道”“德”“仁”“义”“礼”“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掌握“六艺”的知识技能素质。要能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安贫乐道、重视行动等。君子,作为一个品德标杆,成为封建时代有道之士追求的理想。当今社会,很多人对自己要求很低,不注重自身品德修养,而对外在的物质利益孜孜以求,所以孔子的君子观对我们今天的个人修养、追求完美人格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译文:①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慎重,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
    郑子产有疾,谓子太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
    太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①人于萑苻之泽。太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②之盗,尽杀之,盗少止。”(《左传》)
    【注】 ①取:同“聚”。②萑苻:芦苇丛生的水泽,代指强盗出没的地方。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子产的为政观。
    孔子:
    子产:
    (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
    解析:从孔子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特别重视要取信于民,而子产虽然也指出以宽服民,但同时也强调要以“猛”让民畏惧,这从太叔后来的做法可以看出。明白二人的为政观后,再来评析就简单了。而所谓的“猛”,其实指的就是法治,这一点一定要明白。二人的做法都有道理,只是出发点不同而已,回答时不能简单地否定一方,支持另一方。
    答案:(1)(孔子)取信于民 (子产)以“猛”畏民
    (2)两人都提到了治国和治民的关系。孔子认为,食、兵、信这三个治理国家的必备条件中,“信”更重要。取信于民,才是国家立足的基本前提。子产认为,只有德者能“以宽服民”,还是采取“以猛畏民”比较恰当,因为猛政如烈火,让人望而生畏,自然就“鲜死焉”。子产的观点可能容易取得短期效应,孔子的观点更立足于根本和长远,要深刻和高远得多。(在此基础上,如果答“德治法制应兼而有之,才能取得良好的治效”,也可)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1)在孔子众多弟子中,颜渊以什么著称?
    (2)孔子认为颜渊的死简直是要了他的命,他为什么这么说?
    乙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3)结合文段,谈谈你对“言行一致”的看法。
    解析:(1)(2)小题很简单,一看便知;第(3)小题的材料都是课本上没有的,但是只要能读懂大概的意思,再结合自己的思考,也是容易回答的。需要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脱离材料来谈。孔子一贯主张谨言慎行,不轻易允诺,不轻易表态,如果做不到,就会失信于人,你的威信也就降低了。所以孔子说,古人就不轻易说话,更不说随心所欲的话,因为他们以不能兑现允诺而感到耻辱。而且,君子不轻易说,但是说了后一定马上去做。这一思想是可取的。
    答案:(1)以安贫乐道、好学的德行著称。
    (2)表现了孔子对颜渊之死的极度痛惜。因为颜渊是孔子所赞赏的君子的典型代表。
    (3)做人必须言行一致。做事敏捷,言谈慎重,把重心放在行动上,放在切实的道德学问修养上,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素养,才能改变自己,改造社会,并避免因为夸夸其谈而失信于人,避免沉溺于浮夸的言辞中。
    参考译文:(乙)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12.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12·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2·19)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
    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
    解析:材料选自课文《为政以德》。一提到治国思想,就要想到“为政以德”,“民信之”即为取信于民,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的则是“礼治”。几个人问的问题虽然相同,但是问的主体不一样,孔子的回答自然就不一样了。
    答案:(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回答其中任何两点即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特别推荐:
Tags:2016,江苏,高考,语文,专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