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2016年高考写作必备:最新十大时政热点素材

日期:2016-5-3 10:51 阅读:

 8.媒体评"史上最严"控烟条例:有屋顶就不能抽
  被称为"史上最严"的北京市控烟条例将于6月1日起正式实施.4月12日,记者在条例实施倒计时50天宣传活动上了解到,届时执法部门工作人员将走上街头,开展控烟执法.
  近年各地纷纷出台控烟条例或禁烟暂行规定,尽管配有罚则,但执行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有的地方几年没有处罚过一个人.原因很多,比如取证难,再比如执法主体不够明确、人员紧张,甚至包括执法者怕麻烦等情况.此外,还屡屡出现拒绝受罚的情形,由于缺少专门控烟队伍天天上街巡查,就算是抓到违规抽烟者,罚款执行起来也难.有业内人士感叹:"有的人吸烟了,等你人来,他烟头已经掐灭了;还有的客人在抽烟,服务员说老板不在,就是不给钱……"确有一些经营场所出于利益驱动,不愿劝阻消费者吸烟.
  此次,北京出台的控烟法规,被称为"史上最严",体现在"凡是有屋顶的地方都不能抽烟",除公共场所、工作场所的室内区域以及公共交通工具内禁止吸烟之外,以未成年人为主要活动人群的场所、对社会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体育场、儿童医院等场所的室外区域均为禁止吸烟区域.甚至被冠以"目前国内与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最为接轨的一部地方性法规".但是,最严法规要落到实处,仍需要执法有力.
  我国香港地区关于控烟的做法值得借鉴:一是处罚金额高.按照香港的《定额罚款(吸烟罪行)条例》,在指定为禁止吸烟区的区域内或在公共交通工具内吸烟,罚款1500港元.二是欢迎举报.吸烟时间短,"难取证"的问题在全世界都存在,市民举报就凸显了作用,据报道,在2012年,香港的控烟督察共收到约1.8万宗有关吸烟的投诉.所有违例吸烟投诉,控烟办公室都会根据既定程序跟进,向投诉人了解详情,例如违例吸烟的时间和地点,针对投诉内容还考虑日后于个别时段到有关地方进行突击巡查.三是加强巡查.控烟督察的巡查时间除一般办公时间外,也包括星期六、星期日及公众假期、晚间和凌晨时分.对于违例吸烟情况较为严重的公众场所,控烟办公室会重点打击,作出更频密的巡查.这些做法并不难参照,如果内地执法部门择其优点,落地执行,势必能发挥良效.
  这些年,一些法律法规或公共政策出台,舆论总不忘冠以"史上最严"的前缀.评价法规、政策是不是"史上最严",不能光看条款,而是更多体现在执行上.有了钢牙利齿,会不会张嘴?张嘴了,会不会咬下去?如果"史上最严"的控烟法规执行到位,真正成为撒手锏,无疑值得期待.

  9.借余秀华打造乡土作家群,靠谱吗?
  突如其来的成名,让湖北农民女诗人余秀华陷入从未遭遇过的一场喧哗.据《南方都市报》等媒体报道,这些天来各路人马纷纷上门拜访,媒体来了,出版商来了……当地有关部门也来了,并"试图借余秀华打造‘乡土作家群’的城市名片".
  这种情形让人既感欣慰又担忧.让人欣慰的是,成名对余秀华来讲终归是件好事,可看作是对她多年来在逆境中坚持写作的一种嘉奖.这既可以给她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也可以带来现实的一些好处.特别是对每月仍在领取60元低保救助金的她,成名可以给她带来必要和实在的物质帮助.让人担忧的地方在于,热议之下,不乏一些不友好乃至于羞辱性的声音.虽然这可说是一个人成名的代价,毕竟余秀华从未经历过这种人生体验,这种过度消费很可能给她带来不小的困扰和伤害.
  一个诗人,成名之后引来媒体和出版商竞相拜访,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当地有关部门"试图借余秀华打造‘乡土作家群’的城市名片"的举动,多多少少有将余秀华当作赚取政绩的工具、"消费"余秀华的嫌疑.且不论当地有关部门此举的动机如何,单就此举的可行性来讲就大打折扣.文学艺术类名人或者名作,一般来讲都极具个体特质,很少有什么地域属性.不能用一地"特产经济"的思维来支持文学创作.借余秀华打造"乡土作家群",有违文学规律.
  当然,当地有关部门上门慰问余秀华,这原本不是坏事.就算这是马后炮也好,搭便车也罢,总算是一种迟来的问候.当地若想借余秀华打造"乡土作家群"的名片,也应把握一个原则,就是充分尊重余秀华本人意愿.凡事就怕做过了头,如果纯粹把余秀华当作赚取政绩的工具,而不考虑诗人的切身感受,那样也是在消费余秀华,并且可能对她造成新的伤害.
  处于当下社会,信息传播高度碎片化,新闻热点一波接着一波.余秀华被舆论推上风口浪尖,也可能转瞬就被抛下新闻舞台,这可能是没办法的事情.但对她的善意和尊重,要从多关注她的作品,不过度消费她开始.

  10."布衣院士"的最大魅力是"反季节"
  我读了媒体关于中科院院士李小文逝世的消息和评论.对于这位特立独行的"布衣院士",媒体此前早有报道,我也曾经看过相关的报道,略有所知.不过对于这位院士具体是怎么个特立独行,还是直到今天才真正知晓.
  身材瘦弱,一袭青衣、不修边幅、光脚穿布鞋,手里喜欢攥着一个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半圆形黑包,估计包上还印着"上海"两个字,看起来特别的"反季节";另外一方面,他又是才高八斗,学术成就斐然,扬名海内外的大科学家.这样一个"违和感"爆棚的人,怎么能不让人觉得特立独行呢?
  由于刚刚读过一篇"金钱颂",我特别关注了下李院士生前关于金钱的观念.结果发现,这位"布衣院士"也太不给"上帝"面子了.他本是一个完全有能力说"有钱就任性"的人,但他却对学生说金钱的本质是"非线性和非单调性"的,留点钱买酒就行.什么意思呢?就是他愿意把钱拿出来成立奖助学金,资助贫困的青年学生,自己却穿布衣布鞋,一天到晚吃点米粥、咸菜,在社会主义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竟然被医生诊断为营养不良!
  如果不是大量媒体的报道,我还真不敢相信在一个几乎全民金钱崇拜、物质狂欢的时代,还有此等奇人,我定会觉得,这是某些部门为了破除"历史虚无主义"在塑造典型呢.我还记得此前有媒体报道过,说有某位占据高位的"工程师",为了参选院士,不惜拿出几千万来打点,并请来"枪手"闭门造车为自己赶制论文.相对于这样的"聪明人",李小文真是太"奇葩"了.
  今天,会来事的"聪明人"是越来越多,实心人和性情中人却越来越少.像李小文这样的,必然会被很多人耻笑为傻气、孩子气、书卷气,一些"理论功底深厚"的人还可能会劝人家要"成熟点".现在中国人的"聪明"据说已经远播海外,就连老外也会说"别跟我来中国人那一套",言下之意是,别跟我耍鬼心眼.
  不过在我看来,李小文最大的魅力可能也就在于他的"傻气"、纯真的"孩子气"吧,而他之所以瞬间"爆红",也正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缺的就是这个.
  我并不反对"金钱颂".我只是觉得我们已经处于一个铜臭味很浓的时代,实在没有必要为金钱这玩意唱赞歌.我知道一个19世纪末的德国社会学家,名叫格奥尔格·齐美尔,写过一本叫做《货币论》的社会学经典著作.这哥们所处的时代,也是资本主义追求金钱至上的时代,不过他的《货币论》通篇讲的就一个意思:金钱是手段不是目的,别把它捧得比生命还重要.
  我们今天需要的是什么呢?绝对不是强调金钱的重要性,而恰恰是要认识到,这世界还有比金钱和物质更重要的东西.吴晓波的文章里有一句话给我很深的印象,他说:"饿着肚子的思想家,最后只能思想自己的肚子."但是,事情真的是这样吗?至少我从营养不良的李小文身上看到的,不是这样.另外,如果说李小文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例,但你别忘记了我们还曾经走过一个饿着肚子也能思考"哥德巴赫猜想"的时代.
  在过去,类似这样饿着肚子搞思想的例子,还有很多,只是在我们这个时代比较稀缺,以至于我们都不再相信这样的事情了.抗战爆发后的西南联大,是再典型不过的例子.正是在那样的一个环境,一个战火纷飞、物资奇缺的时代,产生了无数可观的学术成果:哲学家金岳霖在那个时候写出了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著作《论道》和《知识论》;人类学家陶云逵则冒着战火做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调查,创办了"边疆人文研究室"和《边疆人文》杂志;机械工程学家刘仙洲写出了著名的《热工学》……这样的例子,可以在各种回忆录里找来很多,今天的人们可能听了都有点觉得不大真实,可那就是确确实实发生过的.
  曾经有人这样评价数学家陈景润:"在科学上是巨人,在生活中是孩子."我觉得,这句话可能用在67岁便早早离世的李小文身上,也是合适的.在我们这个时代,保持一个纯真的孩子般的心灵,比做一个世故圆滑成熟的人要难多了.真心敬佩李小文院士,老爷子一路走好.
Tags:2016年,高考,写作,必备,最新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