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2016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甘地

日期:2016-4-29 09:25 阅读:
为了让考生们的写作知识更为丰富下面21教育网的小编给考生们整理出来了一篇关于”甘地“的作文素材,希望考生们可以从中积累一些语句并且能在高考写作中派上用场了。
甘地——宽容的爱
甘地的爱就是上帝的爱.他用忍耐的爱敲打着英殖民者的良心,用博大的爱教育和联合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用牺牲的爱让人们在仇恨中清醒.
甘地是平凡的,他没有泰戈尔的诗人天才,没有遭受过玛拉克里什纳的那种神秘梦幻的折磨,也没有受到维达卡南达的那种不可抗拒的热情的驱使.他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外表简朴,学业平庸,毫不出色.他的体力、他的智力丝毫看不出在他的身躯里蕴藏着一种巨大的潜能.但是,甘地确实是伟大的人,他的伟大在于他的坚忍不拔、英勇无畏、孜孜不倦以及为人类的和平而费尽苦心.他的生活是一次努力奋进的长途跋涉,他以常人的步伐,一步步攀登着,当他到达顶点时,我们看到,甘地——他,已经超越常人.
甘地自内心发现了和平力量,成功地与他人分享,他几乎独自以只手之力将大英帝国赶出印度.为了这个目标,他透过谦恭、耐心、坚持、坚忍等美德的实践,提升了高于一般人的心灵程度.
他曾这样说:"我始终是个乐观主义者,这并不是我要证明正义是繁荣的,而是我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最后正义一定会繁荣的.""我的乐观主义是基于发挥非暴力的、个人能力的无限可能性的信念上."他所相信的正义和非暴力,是出自彻底地洞察自己,从而无条件地在自己的心灵打下一个对人类的绝对信赖,这信念即使是死也不能夺去、也不能破坏的.
甘地时刻都在用悲悯之心怜恤、以光明照耀、以仁爱之心拯救人心的阴暗、权谋的肮脏、暴力的血腥,他用生命谱写了一个大写的爱.
在使人们断绝邪恶的斗争中,或许他不会成功,或许他会像佛陀和耶稣一样遭到失败.但是他的一生对子孙后代是一种教益,为此,人们将永远牢记他.
——泰戈尔
他是个天生的宗教家、一个不可缺少的政治家.
——罗曼.罗兰
在今天,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们自由的缔造者,我们的国父.他弘扬了印度立国的传统精神,高擎着自由的火炬,驱散了四周的黑暗.我们时常不配作他的追随者,违背他的指示,但不只我们,我们的子孙后代均将铭记国父的指示,铭记这个伟人——他的信心与力量、勇敢与仁爱的精神.我们将决不让自由之火熄灭! ——尼赫鲁
一位78岁的瘦弱老人竟以神奇力量震撼了整个世界,赋予世界新的希望;他所显示的力量,可以胜过原子弹的威力.
——伦敦《新闻纪事报》
甘地全名叫莫汉达思?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年,甘地诞生于印度西部卡提阿瓦半岛的波尔班达城.祖父和父亲曾是一个小土邦的宰相,也是虔诚的印度教徒.甘地自小受印度文化熏陶,酷爱印度民族文化,同时也受到印度教中有关"非暴力"、"自制"、"宽容"、"以德报怨"等思想的影响.中学毕业后,甘地远渡重洋,到英国接受高等教育,考进伦敦大学,主攻法学.在英国期间,他潜心研究《圣经》,把基督教义中关于对恶人忍让的教义与印度教义中"以德报怨"的思想结合起来,得出了"不抵抗"和"自我克制最高尚"的宗教结论.这一宗教结论后来又演变为政治上的非暴力不合作主义.
1893年,大学毕业不久,甘地受聘为一家印度公司的法律顾问,到南非任职.在南非期间,他目睹了白人殖民者如何歧视印度人的种种劣行,感触颇深.这使他萌生了反对白人统治、争取印度独立的志向.甘地深入印度侨民当中,创办学校,出版刊物,开展反种族歧视斗争.二十多年间,甘地形成了完整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体系:即用罢工、请愿、绝食等非暴力手段,与殖民当局斗争,争取合法权益,最终达到民族自治的目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甘地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祖国.他把在南非积累的斗争经验和形成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带回印度,脱下皮鞋、西装,穿上土布衣衫,深入群众,宣传非暴力不合作主义,并成为印度国大党的领袖.在这期间,甘地成功地领导过孟买农民的抗税斗争,还领导阿麦达巴德纺织工人按照非暴力不合作路线,坚持罢工,后来又使罢工转化为绝食,迫使工厂主接受了为工人增加工资的斗争要求.经过这些斗争,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为广大群众接受.国大党发展成为拥有一千万党员的大党,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机构.甘地也成为印度人民反英斗争的最高领袖和"圣雄".
1919年,甘地利用印度受十月革命影响的机会,发动了第一次全印规模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反对英国殖民统治.1930年,甘地又利用资本主义出现经济大危机的机会,以反对英殖民政府的食盐专营法为契机,发起声势浩大的食盐进军,掀起了全印规模的第二次反英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甘地领导下,并经过长期的斗争,直到1947年,英国政府被迫放弃对印度的统治权,印度获得独立.甘地为之毕生奋斗的事业,终于获得胜利.
1947年8月13日,距印度建国仅剩一天半时间,圣雄甘地赶到加尔各答.此时的他应该留在新德里享受国父的荣耀,但是加尔各答的局势已经使他不能够再耽搁一分钟.当地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流血冲突愈演愈烈,为这个国家的前途蒙上了阴影.甘地确实满心悲哀,他来到加尔各答,后来又来到德里,想要以爱的精神平息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教派骚乱和流血冲突.除了爱,他没有别的武器.他到处走访、祈祷、演说,忍受不理解的人们的辱骂和骚乱,他最后的办法是绝食,"汝行乎,吾死".他的精神终于感染和震撼了人们,人们的注意力渐渐从"街道上的暴行转移到这张小床上来了"(尼赫鲁语),加尔各答出现了和平和亲善的景象.这样,在同样是印穆聚居的印度北部的旁遮普省,5万人军队没有做到的事情(制止宗教骚乱),却在这座250万人口的,历史上最倔强最血腥的,现在又即将如火山爆发的加尔各答城里,由一个手无寸铁的老人做到了.这就是著名的"加尔各答奇迹".
甘地一生有16次绝食,其中有2次是绝食三周,只喝一点苏打水.他多次在绝食中濒于死亡的边缘,最后一次绝食是在他79岁的时候,在他死前半个月,共绝食121小时30分钟.甘地如此谈到自己吃苦的意义:"我们只受打,不还拳,我们用自己的痛苦使他们觉察到自己的不义,这样我们免不了要吃苦,一切斗争都是要吃苦的!自己受苦意味着对人的信任和希望,意味着对人性中某种善端的尊重.这也是一条自我忏悔,自我纯洁之路.最后,如果你是正确的,你就会在经受重重痛苦之后取得胜利,如果你错了,那么受打击的只是你个人而已."
甘地接着又把这种和平带到了首都德里,办法仍然是自己吃苦,自己默默地忍受牺牲,后来,他又准备徒步穿过旁遮普省的大地,前往从同一母体诞生的另一国家——巴基斯坦,一路宣讲和平的福音.
1948年1月30日下午5时,人群突然一阵骚动,然后自动向两旁分开,形成了一条通道.甘地从通道尽头,慢慢地走过来.当甘地走到离戈德赛只有三步远的时候,戈德赛向前走了两步,按照印度传统的方式,把手放在胸前,向甘地鞠躬.在人们都以为他是个虔诚信徒而没注意时,戈德赛突然向半米远的甘地连开了三枪.甘地手捂胸口,挣扎了一下,然后慢慢倒下.
Tags:2016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