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父母经:爱要爱得有智慧

日期:2013-11-29 09:49 阅读:
  “为什么我那么爱他,他却感受不到?”这是目前许多家庭亲子关系的现状,也是现代亲子关系的两难。

   爱的秘诀是“投其所好”
   没有父母不希望自己孩子聪明的。他们舍得花大力气发展并提高孩子的智商。遗憾的是,却忽略了更加重要的情感智慧培养。据研究,情绪往往与一个人的童年和成长的家庭关系密切。如果一个人在成长中,无法正确处理各种情感方面的问题,就会大大影响其成人以后的生活质量。因此,一个聪明理智的父母应在孩子年幼时,着力培养其情感智慧。

   然而,心愿与能力往往相距太远。也就说,不是父母心里想怎么样,孩子就能怎么样?不然,为什么父母爱的心意,孩子就是视而不见呢?不然,对于妈妈好心的提醒,天冷要加衣,上课要认真听讲等,孩子除了回应以“啰嗦”,并不领情呢?

   对此,黄博士认为,是父母不懂得使用爱的语言造成的。他说,我们爱孩子,就要用孩子爱的语言。而实际生活中,我们更习惯用自己的方式去爱孩子。给孩子的,也是我们认为孩子需要的,而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但是,爱的秘诀是要“投其所好”。

   黄博士非常推崇美国盖瑞·查普曼博士的理论:每一个人爱的语言都不一样,而人有5种爱的语言。这5种爱的语言分别是:1、Quality Time,精心的时刻。就是花高品质的时间跟孩子在一起。2、Gift,精心的礼物。重点在精心,而不是花多少钱。3、Acts of service,服务的行动。也就说,在孩子需要帮忙的时候,尽量主动地提供帮助。4、Physical Touch,身体的接触。很多时候,嘴上表达不出来的爱,可以借助身体的拥抱,让孩子感受到。而对孩子,拥抱更容易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爱意。5、Words of Affirmation,是肯定的语言,即赞美的话。看到孩子的优点时,就直接称赞他,也可以通过间接形式,如字条、短信、电话等表达对孩子的鼓励和想念。

   黄博士特别强调口语表达爱的重要性。他说,中国亲子之间表达爱最弱的一环就是口语,因为我们更习惯和喜欢用行动表达爱。但是,很多时候光用行动,对方可能没有办法收到。

   爱的艺术是“四两拨千斤”

   但是,新问题又来了,有些父母根本不知道孩子爱的语言是什么。黄博士的建议是,当你不知道孩子爱的语言是什么时,可以听听孩子对自己最抱怨的是什么。比如,孩子经常向你抱怨:你总是出差,或者总是加班。这说明,孩子要的可能是跟你在一起的、高品质的时间。要是你今天刻意准时回家,陪孩子说说话、踢踢球、游戏一下,孩子一定会很高兴。另外,“在孩子已经很难过、沮丧的时候,少一点‘不请自来’的劝告;要记得为爱留一处空间,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被掌控。最重要的是,要经常问孩子‘你需要什么’让孩子觉得被爱、被尊重。”

   一些父母在与孩子相处时,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这样的心态,对维护好的亲子关系,非常不利。这个时候最好能问问自己:你到底要争自己是对的,还是愿意保护你们的感情,维持一个好的亲子关系呢?黄博士认为,家,不是一个争辩到底谁对谁错的地方,家是一个讲爱的地方。

   怎样才能看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呢?黄博士的体会是:当父母希望孩子能有持久的、发自内心的改变时,至少需要两个条件:1、孩子要能感受到爱。2、孩子需要有空间,有改变或不改变的自由。黄博士的研究是:很多时候,父母放弃改变孩子时,孩子反而会慢慢改变。因此,在亲子关系中,“多未必佳,少能胜多”。黄博士举了一个大家都深有体会的例子:你越逼孩子弹钢琴,他就越无法主动喜欢钢琴。其他方面也如此:你越努力讨好孩子,但如果孩子感受到压力,产生了内疚感,就反而无法主动喜欢你、爱你。所以,黄博士总结说,“爱的艺术是要学会‘四两拨千斤’。不是要爱得更努力,而是要爱得更智慧。”

   如何处理亲子冲突?

   有效处理冲突,能促进亲子关系。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处理亲子关系中的冲突呢?黄博士认为:首先,需要父母有成熟的人格,他们知道自己是谁,需要什么。也懂得怎样不亢不卑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了解自己的感受,并知道如何表达出来。也了解孩子,知道孩子需要什么。这样的父母,懂得接纳自己,也允许孩子做自己。黄博士在医学院里经常看到这样一些让他很痛心的事情——某个学生明明喜欢文学,喜欢音乐,但是他的父母却逼他当医生,做他不想做的事情,结果大家都受伤。

   了解自己的同时,父母还要学会倾听,让孩子也能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感受。这样的父母,可以想办法带来双赢:一方面,我做自己,也允许孩子做自己;我了解自己的需要,也能帮助孩子满足自己的需要。

   做情感教导型父母

   黄博士建议,为了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每个父母不但要学习发展自己的情感智慧,也要帮助孩子去发展情感智慧,而情感智慧可以学习。

   黄博士说,在临床上,有两种父母,一种是情感疏离型父母,一种是情感教导型父母。前一种父母会压抑孩子的情感,后一种父母则懂得帮助孩子去抒发,并且帮他调节情绪,建立情感智慧。

   “情感疏离型父母属于情感智商比较低的父母。”黄博士如是说。他用一个故事来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当孩子心爱的狗死了,情感疏离型父母会很切实际地告诉孩子:“狗死了,那就再买一条好了!哭什么?”他不知道,自己失去了一个非常好的、可以帮助孩子发展情感智商的机会。而孩子,也就学会漠视情绪、压抑情绪。

   情感智商高的父母,此时则会帮助孩子运用情感词汇来标明心里的感受,帮助孩子来疏导情绪。他会这样告诉孩子:“狗死了你好伤心,是不是?”黄博士说这里的“伤心”是一个情感字眼。又说:“是不是好像失去了一个最好的朋友?”这次用语言的图像来帮助孩子梳理情绪。然后再加上肢体语言,把手放在孩子的身上,说:“爸爸知道你好难过!爸爸以前失去我最爱的狗时,也有这样的感受。”短短几句话,一方面帮助孩子疏解了情绪,另一方面,帮助孩子认识了情绪。黄博士认为,父母有责任让孩子明白人有情绪是自然的,而情绪可以被了解、被疏导和被善用的。如果孩子成长中,经过这种学习,将来再遇到痛苦和挫折时,就会懂得自我抚慰、梳理情绪。长大后,也会因为了解自我和别人内在的情感世界,比较容易建立好的人际关系。

   反面的例子是,当孩子在外面受到欺负,哭着回家时,如果爸爸说:“全校那么多人,他为什么只欺负你一个,一定是你先惹他!”孩子的情绪就得不到疏解,反而伤上加伤。这样的孩子,将来如果遇到挫折时,情绪很快就被引爆,容易伤人伤己,损害人际关系。

   因此,黄博士认为,每一个父母都有能力让自己的孩子变成天使,也能能力让孩子变成恶魔,就看父母如何和孩子互动。因为,父母说一句很强势的话,可能激起孩子的恶意;父母一句温柔的话,可以让孩子比较愿意做好人。
Tags:父母,爱得,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