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十一 *端午日教案设计

日期:2017-1-17 18:04 阅读:
下面是21世纪教育网小编给各位老师推荐了:十一 *端午日教案设计,如果需要更多资源服务,请扫描关注21世纪教育网:
课件预览

    1学时
1教学目标 评论

1、了解端午节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提高阅读理解以及联想、想像的能力,感受课文精彩的场面描写。

3、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2学情分析 评论

【课例分析】

《端午日》是苏教版七上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它节选自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描写的是小说的主人公翠翠去看赛龙舟的一段文字。《边城》的 写作背景是沈从文从人际关系单纯质朴的宁静湘西来到繁华的城市上海,见识了都市人的虚伪,冷漠,丑陋,不禁回望故乡,赞美那里优美的人性,同时又为湘西人 缺乏自主性的生存状态和城市文明对乡村的侵蚀感到忧愁。所以“美丽总是使人忧愁”成为《边城》的一种基调。但节选部分《端午日》着重渲染乡村湘西的纯净,健康,蓬勃的生命力,表达着沈从文对那个“桃花源”般的世界的怀恋,憧憬和向往。教授者想要在一节课内通过《端午日》这篇节选课文领悟沈从文先生写这段民 俗的真正意图是不现实的,于是这个赏析的切入角不能选择。本单元的主题为“民俗单元”。传统的教学角度应该是感受民风民俗,激发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在课 文教学的时候往往是重点讲述场面描写片段,拓展端午日民俗(如端午节的由来)或通过中外民俗比较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生的热情激发了,实践在何处?作者的语言学习了,实践在何处?《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 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 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于是我教授这篇课文的思路就是学场面描写——写场面描这样一个由学习到实践的过程,如何将读运用到写是 本课急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则在课文学习的开头和结尾一笔带过,让学生自己思考。

3重点难点 评论

精彩的场面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实写和虚写相结合。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评论

由端午节导入

1、你能说出下面各组图所反映的我国传统节日吗?(多媒体展示)

    同学们,你知道我国三大传统节日是什么吗?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2、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

    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大都认为是悼念投汨罗江自沉的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yuán)、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叶子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3、那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呢?

    悬艾叶    挂荷包     吃粽子   赛龙舟   

活动2【活动】简介作者 评论

    作家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生于荒僻而风光如画、富有传奇性的湘西凤凰县。沈从文创作丰富,作品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主要作品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端午日》就选自《边城》。

活动3【活动】你认识吗? 评论

蘸(zhàn )酒  茶峒(dòng)洞穴(xué)老鹳(guàn)河 呐(nà)喊   泅(qiú)水

形近字

戍(shù)戌(xū) 戊(wù)  戎 (róng)(点戍,横戌,戊中空,两笔交叉便是戎)

活动4【讲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评论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明确以下内容:

1.茶峒人端午这天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2.介绍这些风俗习惯的顺序。

穿新衣           时

画王字           间

端午日         吃鱼肉           顺     

赛龙舟           序

捉鸭子

活动5【讲授】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评论

1、浏览课文第一段,体会课文从哪些方面渲染节日的气氛?

    “莫不穿了新衣”、“莫不倒锁了门”、“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文章开篇一连用了三个“莫不”,有什么作用?

渲染过节的喜庆气氛,表现了全茶峒人都去观看划船的喜庆、热闹、万人空巷的场面,也表明赛龙舟是全茶峒人的庆祝活动。也为下文龙舟竞渡为何如此吸引人设置悬念。

2、思考:赛龙舟前人们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在文中划出)

①、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

②、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龙舟比赛的精彩场面的?分别找出这些人最具表现力的外貌、动作。

桨手、带头的、擂锣打鼓的外貌和动作描写 

浆手每人持一只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

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只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 

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龙舟赛     桨 手——持、划

的精彩     带头的——坐、缠裹(外貌)  拿 挥动  指挥

场面      锣鼓手——坐、敲打  调理

外貌与动作的描写,活画出了桨手、带头的、锣鼓手各自的特征,表现出比赛场面的紧张、激烈,突出了奋力争先的拼搏精神。

4、除了直接描写船手们,作者还从什么方面突出这龙舟赛的紧张与激烈?这里运用了什么方法?

“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侧面描写    联想

正         桨  手:  持     划            实       热烈 欢腾

面         带头的:  缠裹 拿 挥动 指挥        

描         锣鼓手:  敲打     调理        写        紧张 激烈


侧          联想     梁红玉老鹳河水战        虚     团结合作

面                   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写     奋力拼搏    

托          观众      呐喊  助威

补充:什么是“场面描写”?

    指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环境之中,对以人物为中心的生活画面所作的具体描写。场面描写一般是截取一个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横断面,将比较广阔的生活画面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作用:

场面描写有衬托人物、渲染气氛和推动事件发展的作用

场面描写的常用方法:

①、要有人物的描写(动作、语言、神态)。准确生动的动词

②、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

③、点面结合

④、联想与想象(实写与虚写)相结合

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指对描写对象进行直接的、具体的描绘和形象的刻画。

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指对描写的对象不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与之相联系的周围事物的描写来映衬烘托被描写的对象。

实写:对客观事物如实加以描摹,作正面的,直接的描述。

虚写:对实际情况进行侧面烘托、合理夸张,或对景象进行想象和描绘。

5、龙舟赛既然是如此的紧张激烈,那获胜者的奖品一定是非常丰厚的啦,是不是?所谓的“重奖之下必有勇夫”。那获胜的船手们的奖励是什么?

,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既然奖励不丰厚,那你认为龙舟比赛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合作努力的光荣

6、独具特色追鸭活动

参与追鸭子的人员是谁?追鸭活动设置的目的是什么?鸭子的打扮怎样?

①.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

②.与民同乐

③. 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渲染节日的气氛。

活动6【活动】三读课文,总结主题 评论

主题思想:

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描写了赛龙舟和捉鸭子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活动7【活动】争    鸣 评论

眼下,越来越多的洋节日(例如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在中华大地悄然兴起,你对这一现象有何看法?

(一个没有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丧失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怕的;只有使自己的文明不断进步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 )

活动8【作业】课后作业 评论

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写一段场面描写的文字(300字左右),如运动会场面、当国旗升起的那一刻时的场面、吃年夜饭的场面、考前一小时的场面……(正面、侧面描写;虚实相生;展开适当的联想、想象)

Tags:十一,端午,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