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十五夜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日期:2017-1-17 14:16 阅读:
下面是21世纪教育网小编给各位老师推荐了:十五夜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如果需要更多资源服务,请扫描关注21世纪教育网:
课件预览

    1学时
1教学目标 评论

知识与能力:积累咏月的诗词,背诵默写《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熟读《我的思念是圆的》。

 过程与方法: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借月亮这一意象抒发对家乡亲友的思念之情;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学情分析 评论

学生基础差,对难以理解的地方要做好解答。

3重点难点 评论

【重点】积累咏月的诗词,背诵默写《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来源^~:&zzstep.co@m%]

    【难点】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十五夜望月》 评论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1.齐读这四首古诗,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2.读过这四首诗,你能不能说说你的感受?可以说整体感受,也可以就一首来说。学生自由回答,旨在让学生体会最初的读诗感受。

3.自主展示(学生课下查找,课堂回答)  四首诗的作者介绍

1.王建

王建,字仲初,许州人,唐代宗大历十年进士,曾任昭应县丞,渭南尉。穆宗长庆初,由太府寺丞转秘书郎。大和中出为陕州司马,后归居咸阳原上。一生困顿,晚景尤其凄凉。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

2.苏轼(1037~1101)宋朝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享年64岁。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嘉祐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家三口人被评为唐宋八大家,称“三苏”,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在政治上属旧党。豪放派词人。[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 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 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 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 造诣。诗文有《东坡七集》等。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 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 帖》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3.艾青(1910--1996)1933年发表了第一首诗,也是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棗我的保姆》,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四十年代他出版的诗集有《大堰河》、《北方》、《他死在第二次》、《向太阳》、《献给乡村的诗》、《反法西斯》、《旷野》、《黎明的通知》、《雪里钻》等,咏叹民族命运,呈现出忧郁、感伤逐渐转向悲壮、高昂的诗风。在诗学上受凡尔哈仑等外国现代诗人的影响。

50年代他直接表现新生活及建设者的诗作,疏离已有的艺术个性,显得平淡,但保持着原有诗思的格局。取材域外的《维也纳》、《南美洲旅行》、《大西洋》等,写实与象征互渗,想象和感受独到,为当时的出类拨萃之作。

70年代末复出后,他诗思如涌,《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属精心构撰的长诗,大量篇什短小精悍,主题接续三、四十年代渴求光明、真理的情思线索,并有大幅度延伸,更为深沉、凝重、睿智,注重在具体物象中把握超越物象的意蕴,走向象征。朴素、凝练、想象丰富、意象独特、讲究哲理,是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

二、学生齐读课文,掌握生字生词,整体感知作品。

栖(qī)栖鸦      阕(què)上阕    婵(chán)婵娟

琼(qióng)琼楼   胜(shèng)胜利  绮(qǐ)绮户      涯(yá)天涯

十五夜:中秋的晚上。

地白:指月光满地。

栖:鸟停在树上。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欢饮达旦:酒喝得很畅快,一直喝到天亮。

几时:何时。

把酒:端起酒杯。把:持,握。

宫阙:宫殿。

不胜:承受不了。

转、低:对月光的动态描写。

共:指共赏。

婵娟:美女之称,一说形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光。

天涯海角:形容极远的地方或彼此之间相隔极远。也说天涯地角、海角天涯。

三、学习《十五夜望月》

1.全体学生齐读。

2.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3.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资料补充:

十五夜望月

《全唐诗》中,《十五夜望月》题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梦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止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徊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像,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4.合作探究,诗歌赏析。

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入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1)、讲透诗题“十五夜望月”。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处处含“月”试分析。拓展:白——月光,联想李白的《静夜思》。

树栖鸦——听到,非看到,联想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烘托了月夜的寂静。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湿桂花——桂花已湿,夜太深,联想月中桂花是否也湿,月中嫦娥、吴刚、白兔是否也像庭中人一样无眠,意境更为悠远,这里暗点“望月”。

(2)、后两句抒情,非直接倾诉,而用委婉的疑问语气间接表达。“落”字最妙,妙在何处?(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秋思随着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3)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的景色的特征是什么?

秋月——秋思

(4)诗人通过这种景色表达何种情感?

诗人通过联想,由已推人,在这出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中,表达出别离思聚的情感。

(5)《十五夜望月》中,诗人是否怀有“秋思”?[中~国&^教育出%版网@]

诗人自己,作为“望月”者之一,究竟是否怀有“秋思”,诗里没有明说。从全诗的情调口吻来体味,诗人好像是既属望月者的行列,又跳出一般望月者之外,以第三者口吻抒感。这样写更增加了含蓄不尽、摇曳生姿的风调,显得更富遐想了。

五、学习《我的思念是圆的》

1.全体学生齐读。

2.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3.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资料补充:

我的思念是圆的

诗意的句子总是优美而蕴藉着丰厚的内容。一句“我的思念是圆的”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是有形的圆,形象的语言中包孕着许多东西,比如说,我有一个成熟而圆满的思念,我看到现实中的不圆,我追求美好的团圆……

诗人的睿智的光芒闪烁在看似不经意的比喻和联想上。“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亮最圆的”,诗人由“思念是圆的”而想到“最亮最圆的”中秋的月亮,好像是信手拈来,但是,在这节诗中,中秋月亮的圆已经隐含着言外之意的其他时候的“不圆”,当“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时,诗人问:“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大概就是要想起“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应该由不圆而圆,这一问问得深沉有力,拨动了人们的心弦。

后一节诗又由西瓜和苹果都是圆的而联想到团聚的欢乐和“骨肉被分割”的痛苦,此时,诗意顿觉显豁,渴望祖国统一、亲人团聚之情溢出纸面。惟其如此,在这中秋之夜,望着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就变成了沉痛的责问了。

诗人的责任感最集中地表现于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对人民幸福的期待。借中秋之月而抒发出的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在艾青这首即兴小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那感情的分量却不是一般的低吟浅唱所能达到的。[中@#国教育出~&版*网]

4.合作探究,诗歌赏析。

“我的思念是圆的”,此处的“圆”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此处的“圆”即团圆、团聚的意思。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渴望亲人团聚之情。

我的思念是圆的。

这是一种化无形为有形的方法。思念本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能借助其他的事物来体现。月亮是人们常用来寄托感情的事物,所以在这个时候,思念就变为“圆”的了。但作者不仅仅赋予了思念以形象,还赋予了它特殊的味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当中秋,品尝月饼的时候,这种苦涩便蕴藏在了月饼中。同是“圆”的,作者又巧妙地把“西瓜”  “苹果”的甜与品尝“月饼”的思念之苦作了对比。总之,从多角度把这种无形化为有形,将意象变得清晰、具体。


第二课时


一、上节课回顾。教师灵活把握,提问一些基础知识,看学生掌握情况。

二、学习《水调歌头》

1.全体学生齐读。

2.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3.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资料补充: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节。当时苏轼41岁,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但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全词的基调是乐观的,但也反映了作者现实与理想、出世与入世的某些思想矛盾。

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几时:什么时候。把酒:端起酒杯。这里是化用李白《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两句诗意。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这问月问年连发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为什么向往月宫呢?他写这首词时正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萌生了乘风归去、飘然高举的奇想。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乘:驾。归去:这里是回到天上去。琼楼玉宇:美玉造成的楼宇,这是想像中的仙宫。不胜:经不住,承担不了。胜,能承担,经得起。“我欲乘风归去”,明白地说出了他的这种意念。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忘情于现实。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弄:玩弄,欣赏。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直令词人陶醉。这境遇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 “何似在人间”,这是词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朱:朱红,正红色。阁:我国旧时一种楼房,可供游人休息、远眺、供佛、藏书之用。绮户:雕花的窗户。绮,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这三句写月光的转移。“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朱阁”“绮户”与上阕“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这就自然过渡到怀念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一问。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不应:这里是不应该的意思。何事:为什么。这是词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但词人很快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的遗憾,因而自解自叹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如此,惟望各自珍重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慰藉,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全词以美好的境界结束。结句与上阕“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合作探究,诗歌赏析。

(1)①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

上阕----望月(写景)

②下阕呢? (抒发了什么感情?)

下阕----怀人(抒情)

③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3) 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4)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怀和情致?

旷达;乐观

词中表示“月”的概念的词有哪些?此外,你还知道哪些?(明月、娟婵;月宫、广寒宫、飞镜等)

(6)这首词的艺术特色如何?

这首词的上阙写词人月下饮酒,既而由幻想超脱尘世,再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可以说写得回环曲折、动人心魄。下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表达对离人的祝愿。诗风洒脱自如,想象大胆瑰丽,把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渗入了浓厚的哲理意味,并在词的结尾把对亲人的思念扩展到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表达出对天下有情人深深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正因内容和艺术上的高度完美的统一,使得这首诗成为千古年咏月中最著名的一首。

(7)总结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古人常借月亮抒发对家乡亲友的思念之情。古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漂泊在外的游子们往往在月圆时想起自己的父老乡亲,想起自己日夜思念的故士。他们仰望天空那一轮明月,把这种思念之情倾注于笔端,希望通过月亮来问候他们的亲人,捎去他们深深的祝福和情意。这方面,除我们这课的三们诗人外,李白是咏月的高手,他的那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便是明证。还有他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都是借月亮表达乡思乡愁的。

5.重要语句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水到渠成地在第三句引出了望月,并扩大了望月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真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含蓄深沉。特别是“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似的。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是一句富有哲理性的句子,作者由自然现象想到人的悲欢离合。世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与月亮有时圆、也有时缺一样,原是自然界的规律。将理性的思考置于词中,是此词的一大特点,也是苏轼词的一大特色。

三、展示咏月名诗

展示咏月诗句: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古诗十九首》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曹植《怨歌行》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南朝梁庾肩吾《奉和春夜应令》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唐李白《关山月》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唐李白《子夜吴歌四首》

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燃。唐李白《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唐李白《忆东山二首》[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唐李白《把酒问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唐李白《把酒问月》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唐杜甫《一百五十日夜对月》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唐杜甫《漫成一首》

春去秋来不相待,水中月色长不改。唐岑参《敷水歌送窦渐入京》

月色更添春色好,芦风好似竹风幽。唐贾至《别裴九弟》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唐白居易《暮江吟》[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唐白居易《琵琶行》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唐白居易《春题湖上》

万影皆因月,千声各为秋。唐刘方平《秋夜泛舟》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唐刘方平《月夜》

夜静深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唐韩愈《山石》

萧娘脸薄难胜酒,桃叶眉长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唐徐凝《忆扬州》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宋晏殊《寓意》

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宋张先《菩萨蛮》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宋张先《天仙子 送春》

春岩瀑泉响,夜久山已寂。 明月净松林,千峰同一色。宋欧阳修《自菩提步月归广化寺》

可惜一奚明月,莫教踏破琼瑶。宋苏轼《西江月》

月出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宋苏轼《前赤壁赋》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宋苏轼《中秋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w#ww.zz%s~@tep^.com]

明月有情还约我,夜来相见杏花梢。清袁枚《春日杂诗》

一夜梦游千里月,五霜落万家钟。清濮淙《闻梁蘧玉已寓京口》

【板书】

水调歌头 苏轼


情景交融


上阕:月下饮酒——幻想超脱尘世转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阕:对月怀人——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


主题: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致。

【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在遭遇仕途困顿时,苏轼的自我反省是很深刻的,善于从自然、宇宙中找到处世哲理。下列词句中你更欣赏哪一句,并给个理由: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谪贬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远贬岭南时作《定风波》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谪贬黄州作《临江仙》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贬谪黄州时作《定风波》

【反思】

三首咏月诗词,前两首是古诗词,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渎古诗词的能力。可不串讲,带之以学生自学,辅以教师指导,学生讨论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悟得阅读古诗词的门径。还可印发有关课文诗词的赏析文章,让学生自己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分析得特别精彩?为什么精彩?你有没有不同的看法?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Tags:十五,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