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实例

日期:2017-1-17 13:52 阅读:
下面是21世纪教育网小编给各位老师推荐了: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实例,如果需要更多资源服务,请扫描关注21世纪教育网:
课件预览

    1学时
1教学目标 评论

1.  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诗所表达的感情。
2.  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  熟读成诵。

2学情分析 评论

诗歌教学对初一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难度,他们的鉴赏能力比较一般,需要老师一步一步引导,所以我设计时特别安排当堂练习,让学生把积累到的技巧转化为自己对古诗词的一种鉴赏能力。

3重点难点 评论

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感悟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十五夜望月 评论

一、导入新课

交流咏月的诗词。

二、解题

读诗题,说一说你从中获得的信息。

时间:十五夜,是中秋节,从桂花、秋思可以看出;事件:望月。

三、读古诗

读出节奏和韵脚。

中庭/地白/树栖鸦(ya) ,

冷露/无声/湿桂花(hua) 。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jia)

四、赏意境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探究:

1、勾画出诗中所描写的景物。

地、树、鸦、露、桂花。

2、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画面。

“地白”自然联想到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桂花”指庭院里的桂花,从嗅觉感受,也可以大胆联想,是月宫中的桂花,由此点题。

3、思考:作者刻画了怎样一个月夜?(寂静清冷)

小结:这两句诗中,没有一个月字,却描绘了月夜的美景,是从侧面来写景。

五、悟主旨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1、说一说这两句诗的主要内容。“秋思”怀人的思绪。诗人在怀杜郎中,原题: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2、你知道是谁在望月,“秋思”又是落在谁家吗?

3、如果把结尾改成“今夜月明我独望,无限秋思落心头”好不好,为什么?

诗人在这里并不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采用委婉的疑问语气,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小结:1、明月亮了,诗人在望月;乌鸦栖息了,诗人还在望月;桂花被露水浸湿了,作者依然在望月,可见,他的秋思,既怀人的思绪有多弄啊!

2、明明是诗人在望月,却说“人尽望”,明明秋思落在自己身上,却说“不知秋思落谁家”,在从抒情的角度,这也是侧面抒情。

六、品语言

1、如何理解“中庭地白树栖鸦”中的“栖”字?

“栖”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2、《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更有表现力?

一个“落”字,新颖妥贴,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

七、学习迁移

用“读—赏—悟—品”四步法赏析杜甫的这首《月夜思乡》。

月夜思乡(杜甫)

   星稀月冷逸银河,

   万籁无声自啸歌。

   何处关山家万里,

   夜来枨触客愁多。逸:横跨。枨chéng触:感触。

1、节奏(划在原处)

2、景物:

特点:

3、感情:

4、品味语言:

我觉得     个字(词)用得妙,

因为                                             。

八、课外延伸

探究:这首诗与李白的《静夜思》写的都是远客思乡之情,它们写景抒情的方式一样吗?请作具体分析。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教学反思:

选择古诗鉴赏作为初一语文开课内容,这本身便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在诗词鉴赏中,优美的意境需要学生去感受,传神的语言需要学生去品味,含蓄的主旨需要学生去领悟。初一学生在文学积累、阅读素养等方面功底相对薄弱,所以一开始在构思的时候,我便结合具体的学情,做到由浅入深,化繁为易。

《十五夜望月》是一首意境很美的诗,诗人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地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听人。所以在设计时,我安排了“赏意境”的环节,先引导学生勾画出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地”“树”“鸦”“露”“桂花”,然后在此基础上想象画面,感受月光的皎洁、环境的清冷,为感悟作者的思乡怀人之情做铺垫。结尾我又以改写成“今夜月明我独望,无限秋思落心头”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诗人月下怀人的悠长的情思。

古诗词鉴赏作为语文教学的新潮流,必然会在未来的趋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教会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方法,这对初一语文教学而言,迫在眉睫。我把本堂课的教学分为两大版块:精讲和效练。在讲的过程注重方法的引导,做到有条理,有步骤,有技巧,为后面的实际操作奠定理论基础。在有效训练过程,我精选了一首从内容和写法上都和本诗相近的杜甫的《月夜思乡》,让学生小试牛刀。学生探究时,我引导他们用“读古诗——赏意境——悟主旨——品语言”的方式进行鉴赏,完成我设计的四道相关习题。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交流、分享。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品语言”的环节,我让学生到诗中找出自己认为用得好的一个字词,并分析它的妙用。在之前的教学设想时,我预设了“稀”“冷”“逸”这些自认为比较有探究性的字词。意外的是,学生的选择比我更开阔,在他们的赏析中,那些字词竟然也是那么地有味道。这对初步接触古诗词鉴赏的初一学生而言,是难能可贵的。于是,智慧的光芒在课堂上闪烁,有效的方法在训练中渗透,其效果妙不可言。

总之,古诗词教学之路漫长而艰难,“一口吃不成个胖子”,唯有慢慢积累、逐层深入,在较浓的文学氛围的涵养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Tags:十五,望月,教学设计,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