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 林业工程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日期:2016-2-22 15:45 阅读:
1课时

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 林业… 高中生物       人教2003课标版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2、能力目标:(1)通过问题来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2)通过对群落演替的本质分析,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目标:(1)认同群落是不断发展、动态变化的,确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和科学世界观

                        (2)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3)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激励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的基础,对种群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只是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高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积累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始终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动态发展观引导学生对演替的本质进行思考。

3重点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评论(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2、能力目标:(1)通过问题来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2)通过对群落演替的本质分析,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目标:(1)认同群落是不断发展、动态变化的,确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和科学世界观

                        (2)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3)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激励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

评论(0)     学时重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评论(0)     学时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教学过程

师  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相互作用。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群落中,物种结构相对稳定。对于森林群落来说,通过群落各种种群间复杂的种间关系,一般情况下,可以维持群落结构的相对稳定,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但是这样稳定的森林群落是如何产生的?如果现有的森林群落被破坏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们先来看一个实例:

资料1: 1883年8月7日,印度尼西亚客拉客托火山爆发,炽热的岩浆滚滚而出,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成了一片裸地。几年之后,地面上稀稀疏疏长出了小草,还出现了一种蜘蛛。到了1909年,已有202种动物生活在这块新的土地上。1919年动物增加到621种,1934年增加到880种。在此期间植物逐渐繁茂起来,形成了小树林。

师  在火山未爆发之前,这块土地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这些生物构成群落。由于火山爆发,使原有生物全部死亡。但在这块裸地上,逐渐长出了小草,还出现了一种蜘蛛。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生物称为一个群落呢?

生  虽然生物种类比较少,但我还是觉得它们应该是一个群落。

师  是的,但是这个群落是不是非常稳定呢?

生  不稳定,因为,过了一些年后,这里的动植物种类都在不断地增加,形成了小树林。

师  后来形成的小树林,小树林中的所有生物是不是一个群落?

生  也应该是的。

师  那么,小树林这个群落和前面有小草、蜘蛛的群落还是同一个群落吗?

生  不是。因为他们的物种组成不一样,而且,种间关系、空间结构都不相同了。

师  正确,小树林群落是在前面群落的基础上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可以说,前面的群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一些生物的种群消失,会有其他一些生物的种群来占据它们的空间,这些生物种群逐渐兴起,最后,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形成了小树林。这样的过程就叫做群落的演替。

课件展示:

    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板  书:

   一、演替的类型

师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光裸的岩地上是怎样长出森林的?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演替过程,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一开始,光裸的岩石上任何生物都没有,这一阶段我们称它为裸岩阶段。最早在裸岩上定居的是哪一种生物呢?是动物、植物还是其他的什么生物?

生  我觉得应该是植物。

师  但是,我们知道植物一般都是扎根在泥土当中的,你见过长在光溜溜的岩石上的植物吗?生  没有。

师  实际上,先来作贡献的是地衣。地衣是一种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它能分泌有机酸从裸岩中获取养分,并且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的过程。于是,土壤颗粒和有机物逐渐增多。这一阶段的生物主要是地衣,因此我们称这一阶段为地衣阶段。

师  那么,地衣阶段会不会一直维持下去呢?生  不会。

师  经过了地衣的作用,岩石已经慢慢变成了土壤。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在地衣开拓的基础上,苔藓慢慢长了起来。那么,有了两类生物,它们之间肯定会出现种间关系。种间关系可能是什么呢?     生  竞争。

师  为了什么而竞争?

生   为了生活的空间而竞争,同时都要进行光合作用,所以还要为了阳光而竞争。

师  那么在这竞争过程中,谁会处于优势呢?注意苔藓比地衣长得高。

生  那肯定是长得高的苔藓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

师  所以,苔藓就能逐渐扩展。而且,苔藓的生长能进一步使岩石分解,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土壤中的有机物增多又能会哪一类生物增多呢?提示:哪种生物能分解有机物?

生  微生物。

师  这一阶段的优势物种是苔藓,所以这一阶段我们称它为苔藓阶段。苔藓阶段还有没有地衣生长?      生  有,只是没有苔藓多。

师  由于前面两类生物的作用,土壤有机物越来越多,而且能保持一定的水分,这就为种子的萌发生奠定了基础,草本植物走进了历史的舞台。从竞争阳光的方面考虑,谁又成了优势种?

生  草本植物。草本植物长得比它们更高。

师  有草的地方就能找到各种昆虫。由于草本植物能够为它们提供食物以及栖息繁殖的场所,所以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到这个地区。这时,这个小家庭的成员越来越多,对无机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的通气性越来越好。我们把这一阶段称为草本植物阶段。

师  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在这个慢慢演替的过程中,土壤怎么变化?生物怎么变化?特别是植物的变化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  土壤的各种理化性质越来越好,生物的种类越来越多,每一种类后出现的植物都比前面长得高大,竞争能力更强。

师  所以,大家分析一下接下来会有哪种植物的出现?

生  会有灌木生长。

师  是的,灌木和小树开始生长,灌木“剥夺”了草本植物的阳光,逐渐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同时,灌木起到了一定的避风挡雨的作用,还能提供更为丰富的食物,于是成为许多鸟类的栖息地。生物种类增多,对于群落的稳定性来说有怎样的影响?

生  群落的稳定性会越来越强,空间结构也越来越复杂,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也增强。

师  这一阶段我们称为灌木阶段,灌木阶段的群落已经相对比较稳定,那么,该群落是否就是处于演替的稳定阶段了呢?

生  不是,因为还有比灌木更高更强竞争能力的植物类群——乔木。

师  很好。所以,在灌木群落形成的湿润土壤上,各种乔木种子开始萌发。乔木比灌木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因而最终占据了优势,成为茂盛的树林。这一阶段称为森林阶段。树林形成后,进一步改善了生物生存的环境,物种丰富度越大,种间关系越复杂,由于高大的乔木是植物中的较高等的生物了,所以,这样的森林阶段也是相对稳定的阶段了。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不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

生  可以,只是这些植物不再是优势种了。

师  其实乔木只是取代了其他植物的优势种地位。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从光裸的岩地到长出森林,一共经历了哪些阶段?

生  由裸岩阶段到地衣阶段、到苔藓阶段、到草本植物阶段、到灌木阶段,最后到森林阶段。

师  在裸岩上群落会发生演替,那么,在弃耕的农田上,能不能发生群落的演替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发生在弃耕的农田上的群落演替过程。

资料2:  农田被弃耕以后,很快就会长满一年生的杂草。在杂草的覆盖下,土壤条件会得到改善,一些多年生的杂草会接踵而至。土壤表层有机物质逐渐增多,保水能力也逐渐增强,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几年后,一些小灌木便会生长起来,并成为灌木丛。再经过一段时间,乔木开始出现。高大的乔木占据了更多的空间,灌木逐渐减少,乔木逐渐蔚然成林。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从弃耕的农田演替出树林,只需要几十年时间。但如果是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的演替就很难形成树林,或许只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师  从以上描述中,你觉得这种演替和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有什么异同之处?

生  在裸岩上发生的演替是从地衣阶段开始的,而在弃耕的农田上发生的演替是从草本植物阶段开始的。起点是不相同的。而以后,都经历了草本植物阶段到灌木阶段再到森林阶段。

师这两个演替过程的起点不相同的原因是因为在裸岩上发生的演替外界条件是岩石,只能从能利用岩石养分的地衣开始;而在弃耕的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外界条件是土壤,可以直接生长各种草本植物。

师 一般来说火山爆发后在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还能恢复成原有的群落结构吗?而在弃耕的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呢?

生  在火山爆发后的裸岩上发生的演替一般来说不太可能再恢复成原有的群落结构了,因为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而农田就不一样了,因为农田的形成本身就有人为因素,所以还是可以通过人类的活动恢复成原有的群落结构的。

师  很好。实际上,上述两个例子代表了演替的两种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分类的依据就是根据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

课件展示: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例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板  书:出生演替, 次生演替

表面上看,群落的演替不过是在特定地区这个“舞台” 上, “ 主角”生物不断变换的过程, 而实际上,是生物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演是动态变化,替是优势取代,这才是演替概念的本质。

小时候我们都听过或者看过一些成语故事,也都听说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现在谁能勇敢的站出来,给大家讲一下这个故事?

沧海桑田说的是出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群落的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演替的漫长过程中,每一步都有它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决定群落演替的原因在于群落的内部,与植物种子的迁移、散布,动物的活动性,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种内与种间关系的改变都有关系。同时,外界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也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不可忽略的还有人类的活动。你了解的有哪些人类的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呢?

生  在以前,有些人为了经济利益随意地捕杀动物、砍伐森林,还有的乱扔烟头而导致大片森林被化为平地,这些行为都会引起群落的演替。在草原上,也有影响群落演替的例子。有些地方由于过度放牧破坏了原有的草地。

师  大家的例子举得都非常好。鲁迅先生在小说《故乡》中有这样一句话:“世上本没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你是否观察过被人踩踏成的小路周围杂草是怎样分布的呢?被踩踏严重的地方,主要长了一些像车前草这样的植物;轻度踩踏的地方主要是狼尾草等植物;几乎不被踩踏的地方,生长着狗尾草等植物。

师  植物的这种分布和人类的踩踏有关系吗?生  应该有关系的,车前草特别矮小而且茎干相对粗一些,它要比狗尾草等耐踩踏些。

师  那么如果这样的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是否会出现白居易笔下“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生  会的。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这样就出现了“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师  还有一个现象也越来越引起我们的注意:现在人类有意或无意的活动使物种的迁移越来越频繁。如我们之前讲过的水葫芦、环颈雉等。如果这些外来物种在新的生态系统中入侵成功,能够自行繁殖和扩散,而且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和景观造成了明显的改变,它们就变成外来入侵种。外来物种入侵后,在一定时间内,呈什么型曲线增长?

生   “J”型增长。

师  由于外来入侵物种大量繁殖杀死或排挤当地植物,因而依靠当地植物生存的动物也就紧跟着大量减少,引起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单一化,从而导致很多相应的生态问题,最终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污染原有的基因。所以,世界各国现在越来越重视外来物种的引入问题。

师  事实上人们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其他自然因素,因为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人类的活动都是破坏现有的各种生物群落的吗?

生  不是的。现在我们国家也在治理沙漠、管理草原、建立人工群落等。

师  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板  书: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师  随着人类越来越感觉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对以前所采取的一些只顾眼前利益的错误行为也在不断地纠正过来。以前为了扩大耕地面积,不惜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由于河流湖泊有一定的蓄洪能力,大面积围湖造田,会使湖面缩小,减小了蓄洪容积,降低了蓄洪能力,导致洪灾频繁发生。所以,我国政府明确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等措施。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自2003年1月开始施行。下面我们来看看我国有关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情况。

课件展示:我国农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边际土地开垦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新疆和华南地区有计划地组织大规模垦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泽和丘陵地区也开展了规模不等的垦殖活动。大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能力和环境质量下降。开垦的结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严重退化。这些问题已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2003年1月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

课堂小结

从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这件事上,我们知道人类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求得一时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不然,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相信在我们的这一代的努力下,地球一定能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一、演替的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二、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

2.次生演替

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四、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我国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自2003年1月20日起施行。

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 林业工程师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 林业工程师 

1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2、能力目标:(1)通过问题来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2)通过对群落演替的本质分析,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目标:(1)认同群落是不断发展、动态变化的,确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和科学世界观

                        (2)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3)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激励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

    学时重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学时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教学过程

师  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相互作用。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群落中,物种结构相对稳定。对于森林群落来说,通过群落各种种群间复杂的种间关系,一般情况下,可以维持群落结构的相对稳定,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但是这样稳定的森林群落是如何产生的?如果现有的森林群落被破坏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们先来看一个实例:

资料1: 1883年8月7日,印度尼西亚客拉客托火山爆发,炽热的岩浆滚滚而出,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成了一片裸地。几年之后,地面上稀稀疏疏长出了小草,还出现了一种蜘蛛。到了1909年,已有202种动物生活在这块新的土地上。1919年动物增加到621种,1934年增加到880种。在此期间植物逐渐繁茂起来,形成了小树林。

师  在火山未爆发之前,这块土地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这些生物构成群落。由于火山爆发,使原有生物全部死亡。但在这块裸地上,逐渐长出了小草,还出现了一种蜘蛛。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生物称为一个群落呢?

生  虽然生物种类比较少,但我还是觉得它们应该是一个群落。

师  是的,但是这个群落是不是非常稳定呢?

生  不稳定,因为,过了一些年后,这里的动植物种类都在不断地增加,形成了小树林。

师  后来形成的小树林,小树林中的所有生物是不是一个群落?

生  也应该是的。

师  那么,小树林这个群落和前面有小草、蜘蛛的群落还是同一个群落吗?

生  不是。因为他们的物种组成不一样,而且,种间关系、空间结构都不相同了。

师  正确,小树林群落是在前面群落的基础上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可以说,前面的群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一些生物的种群消失,会有其他一些生物的种群来占据它们的空间,这些生物种群逐渐兴起,最后,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形成了小树林。这样的过程就叫做群落的演替。

课件展示:

    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板  书:

   一、演替的类型

师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光裸的岩地上是怎样长出森林的?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演替过程,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一开始,光裸的岩石上任何生物都没有,这一阶段我们称它为裸岩阶段。最早在裸岩上定居的是哪一种生物呢?是动物、植物还是其他的什么生物?

生  我觉得应该是植物。

师  但是,我们知道植物一般都是扎根在泥土当中的,你见过长在光溜溜的岩石上的植物吗?生  没有。

师  实际上,先来作贡献的是地衣。地衣是一种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它能分泌有机酸从裸岩中获取养分,并且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的过程。于是,土壤颗粒和有机物逐渐增多。这一阶段的生物主要是地衣,因此我们称这一阶段为地衣阶段。

师  那么,地衣阶段会不会一直维持下去呢?生  不会。

师  经过了地衣的作用,岩石已经慢慢变成了土壤。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在地衣开拓的基础上,苔藓慢慢长了起来。那么,有了两类生物,它们之间肯定会出现种间关系。种间关系可能是什么呢?     生  竞争。

师  为了什么而竞争?

生   为了生活的空间而竞争,同时都要进行光合作用,所以还要为了阳光而竞争。

师  那么在这竞争过程中,谁会处于优势呢?注意苔藓比地衣长得高。

生  那肯定是长得高的苔藓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

师  所以,苔藓就能逐渐扩展。而且,苔藓的生长能进一步使岩石分解,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土壤中的有机物增多又能会哪一类生物增多呢?提示:哪种生物能分解有机物?

生  微生物。

师  这一阶段的优势物种是苔藓,所以这一阶段我们称它为苔藓阶段。苔藓阶段还有没有地衣生长?      生  有,只是没有苔藓多。

师  由于前面两类生物的作用,土壤有机物越来越多,而且能保持一定的水分,这就为种子的萌发生奠定了基础,草本植物走进了历史的舞台。从竞争阳光的方面考虑,谁又成了优势种?

生  草本植物。草本植物长得比它们更高。

师  有草的地方就能找到各种昆虫。由于草本植物能够为它们提供食物以及栖息繁殖的场所,所以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到这个地区。这时,这个小家庭的成员越来越多,对无机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的通气性越来越好。我们把这一阶段称为草本植物阶段。

师  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在这个慢慢演替的过程中,土壤怎么变化?生物怎么变化?特别是植物的变化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  土壤的各种理化性质越来越好,生物的种类越来越多,每一种类后出现的植物都比前面长得高大,竞争能力更强。

师  所以,大家分析一下接下来会有哪种植物的出现?

生  会有灌木生长。

师  是的,灌木和小树开始生长,灌木“剥夺”了草本植物的阳光,逐渐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同时,灌木起到了一定的避风挡雨的作用,还能提供更为丰富的食物,于是成为许多鸟类的栖息地。生物种类增多,对于群落的稳定性来说有怎样的影响?

生  群落的稳定性会越来越强,空间结构也越来越复杂,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也增强。

师  这一阶段我们称为灌木阶段,灌木阶段的群落已经相对比较稳定,那么,该群落是否就是处于演替的稳定阶段了呢?

生  不是,因为还有比灌木更高更强竞争能力的植物类群——乔木。

师  很好。所以,在灌木群落形成的湿润土壤上,各种乔木种子开始萌发。乔木比灌木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因而最终占据了优势,成为茂盛的树林。这一阶段称为森林阶段。树林形成后,进一步改善了生物生存的环境,物种丰富度越大,种间关系越复杂,由于高大的乔木是植物中的较高等的生物了,所以,这样的森林阶段也是相对稳定的阶段了。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不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

生  可以,只是这些植物不再是优势种了。

师  其实乔木只是取代了其他植物的优势种地位。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从光裸的岩地到长出森林,一共经历了哪些阶段?

生  由裸岩阶段到地衣阶段、到苔藓阶段、到草本植物阶段、到灌木阶段,最后到森林阶段。

师  在裸岩上群落会发生演替,那么,在弃耕的农田上,能不能发生群落的演替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发生在弃耕的农田上的群落演替过程。

资料2:  农田被弃耕以后,很快就会长满一年生的杂草。在杂草的覆盖下,土壤条件会得到改善,一些多年生的杂草会接踵而至。土壤表层有机物质逐渐增多,保水能力也逐渐增强,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几年后,一些小灌木便会生长起来,并成为灌木丛。再经过一段时间,乔木开始出现。高大的乔木占据了更多的空间,灌木逐渐减少,乔木逐渐蔚然成林。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从弃耕的农田演替出树林,只需要几十年时间。但如果是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的演替就很难形成树林,或许只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师  从以上描述中,你觉得这种演替和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有什么异同之处?

生  在裸岩上发生的演替是从地衣阶段开始的,而在弃耕的农田上发生的演替是从草本植物阶段开始的。起点是不相同的。而以后,都经历了草本植物阶段到灌木阶段再到森林阶段。

师这两个演替过程的起点不相同的原因是因为在裸岩上发生的演替外界条件是岩石,只能从能利用岩石养分的地衣开始;而在弃耕的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外界条件是土壤,可以直接生长各种草本植物。

师 一般来说火山爆发后在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还能恢复成原有的群落结构吗?而在弃耕的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呢?

生  在火山爆发后的裸岩上发生的演替一般来说不太可能再恢复成原有的群落结构了,因为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而农田就不一样了,因为农田的形成本身就有人为因素,所以还是可以通过人类的活动恢复成原有的群落结构的。

师  很好。实际上,上述两个例子代表了演替的两种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分类的依据就是根据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

课件展示: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例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板  书:出生演替, 次生演替

表面上看,群落的演替不过是在特定地区这个“舞台” 上, “ 主角”生物不断变换的过程, 而实际上,是生物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演是动态变化,替是优势取代,这才是演替概念的本质。

小时候我们都听过或者看过一些成语故事,也都听说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现在谁能勇敢的站出来,给大家讲一下这个故事?

沧海桑田说的是出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群落的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演替的漫长过程中,每一步都有它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决定群落演替的原因在于群落的内部,与植物种子的迁移、散布,动物的活动性,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种内与种间关系的改变都有关系。同时,外界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也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不可忽略的还有人类的活动。你了解的有哪些人类的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呢?

生  在以前,有些人为了经济利益随意地捕杀动物、砍伐森林,还有的乱扔烟头而导致大片森林被化为平地,这些行为都会引起群落的演替。在草原上,也有影响群落演替的例子。有些地方由于过度放牧破坏了原有的草地。

师  大家的例子举得都非常好。鲁迅先生在小说《故乡》中有这样一句话:“世上本没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你是否观察过被人踩踏成的小路周围杂草是怎样分布的呢?被踩踏严重的地方,主要长了一些像车前草这样的植物;轻度踩踏的地方主要是狼尾草等植物;几乎不被踩踏的地方,生长着狗尾草等植物。

师  植物的这种分布和人类的踩踏有关系吗?生  应该有关系的,车前草特别矮小而且茎干相对粗一些,它要比狗尾草等耐踩踏些。

师  那么如果这样的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是否会出现白居易笔下“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生  会的。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这样就出现了“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师  还有一个现象也越来越引起我们的注意:现在人类有意或无意的活动使物种的迁移越来越频繁。如我们之前讲过的水葫芦、环颈雉等。如果这些外来物种在新的生态系统中入侵成功,能够自行繁殖和扩散,而且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和景观造成了明显的改变,它们就变成外来入侵种。外来物种入侵后,在一定时间内,呈什么型曲线增长?

生   “J”型增长。

师  由于外来入侵物种大量繁殖杀死或排挤当地植物,因而依靠当地植物生存的动物也就紧跟着大量减少,引起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单一化,从而导致很多相应的生态问题,最终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污染原有的基因。所以,世界各国现在越来越重视外来物种的引入问题。

师  事实上人们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其他自然因素,因为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人类的活动都是破坏现有的各种生物群落的吗?

生  不是的。现在我们国家也在治理沙漠、管理草原、建立人工群落等。

师  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板  书: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师  随着人类越来越感觉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对以前所采取的一些只顾眼前利益的错误行为也在不断地纠正过来。以前为了扩大耕地面积,不惜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由于河流湖泊有一定的蓄洪能力,大面积围湖造田,会使湖面缩小,减小了蓄洪容积,降低了蓄洪能力,导致洪灾频繁发生。所以,我国政府明确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等措施。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自2003年1月开始施行。下面我们来看看我国有关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情况。

课件展示:我国农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边际土地开垦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新疆和华南地区有计划地组织大规模垦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泽和丘陵地区也开展了规模不等的垦殖活动。大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能力和环境质量下降。开垦的结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严重退化。这些问题已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2003年1月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

课堂小结

从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这件事上,我们知道人类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求得一时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不然,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相信在我们的这一代的努力下,地球一定能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一、演替的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二、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

2.次生演替

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四、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我国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自2003年1月20日起施行。

Tags:生物学,有关,职业,林业,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