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模板

日期:2016-2-22 15:12 阅读:
1课时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高中生物       人教2003课标版

1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描述物种的组成。

2.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2. 能力目标

1.通过资料分析,提高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的能力。

2.形成生命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的生物学思想。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体验科学工作的方法和过程,增强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和创新意识。在合作与交流中分享解决问题后的愉悦。

2.通过种间竞争和互利共生的学习,既要有你追我赶的学习精神,也要有互帮互助的传统美德,并在生活实际中体现出来。

2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对一些基础的生物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经习惯新教材的学习思维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生物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生物,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和实践能力提高创造了条件。作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本节课通过学生课前研究成果展示、资料分析、图片和事例等,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以问题探究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以尝试科考科研的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祟尚科学的思想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群落的研究问题和群落的物种组成。

2.种间关系。

教学难点

1.群落的物种组成。

2.种间关系。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群落的结构》

苏红教师工作室跟岗学员

《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

珠海市第一中学 廖明辉

授课学校:汕头市第一中学

授课班级:高二(22)班

授课教师:廖明辉

授课时间:2012年11月27日

授课地点:汕头一中老校区科学馆四楼阶梯室

教学指导思想

“群落的结构”是人教版必修3第4章第3节《群落结构》的内容,包括群落基本涵义、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生物必修模块3强调从系统的视角认识生命系统,强调系统分析方法,应用本模块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学习系统分析的方法建构知识。根据这一特点,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过程,建构生物群落的有关核心概念,并运用已形成的概念去尝试解决未知的系统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同时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引导学生理解群落的同时,要依据生命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思想,向学生强调群落不是一定空间内各种生物简单的集合,而是通过种内的斗争或互助,种间的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和寄生等关系建立起的有机整体,并给学生一个轻松思考的氛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愉快而有收获。最后课堂小结通过建构知识网络,使知识系统化、思维条理化,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生命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认识。由于课时的限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探究实验在课外单独完成。

二、教学内容分析

1. 教材分析

必修3第4章第3节《群落结构》包括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此课时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为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下为生态系统的有关内容。鉴于课时内容地位,要让学生正确理解群落的结构及基本特征,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本课的内[容要与现实紧密联系,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

1.群落的研究问题和群落的物种组成。

2.种间关系。

3. 教学难点

1.群落的物种组成。

2.种间关系。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对一些基础的生物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经习惯新教材的学习思维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生物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生物,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和实践能力提高创造了条件。作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本节课通过学生课前研究成果展示、资料分析、图片和事例等,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以问题探究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以尝试科考科研的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祟尚科学的思想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描述物种的组成。

2.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2. 能力目标

1.通过资料分析,提高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的能力。

2.形成生命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的生物学思想。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体验科学工作的方法和过程,增强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和创新意识。在合作与交流中分享解决问题后的愉悦。

2.通过种间竞争和互利共生的学习,既要有你追我赶的学习精神,也要有互帮互助的传统美德,并在生活实际中体现出来。

五、教学方法

1.分析讨论和讲授相结合的方法。 

2.创设情景引导探究。  

3.启发式教学法。

六、教学媒体

1.学案导学。 2.教材、多媒体课件。  3.口头语言。  4.板书。

七、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先布置学生组成几个考查小组,就近考察一个池塘,或一座山,或一段河流,或某一地方等。内容包括有那些种群的生物,优势种群是有哪些?各种群占据什么空间位置,各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近些年此地的生物有什么变化等。并准备上课时陈述报告。或学生采集几份土壤(如菜地土壤),调查土壤中动物丰富度的样品回来,统计小动物的丰富度。要求学生要用相机拍一些实验考察探究过程的照片。学是生完成实验考察探究过程和结果的课件,在课前展示他们的成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几天我们班的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汕头部分区域生物群落进行了考察活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给我们介绍考察成果(让学生代表介绍)。先对学生的考察活动报告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结合考察内容和课本“问题探讨”中的素材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第3节  群落的结构

二)提出问题:什么是生物群落?让学生讨论,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比较、归纳和总结。

(板书内容)一、生物群落的概念

教师特别指出判断群落的关键:必需包括全部的生物;生物间有一定的关系。

(学生朗读)理解群落的内涵: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类群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彼此之间以物质和能量为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组成了生物群落。

(渗透生命系统是一个整体的思想)生物群落不是一定空间内各种生物简单的集合,而是通过种内的斗争或互助,种间的互利共生、竞争、捕食等关系建立起来的有机整体。

(图片展示)图片展示森林生物群落、海洋生物群落、农田生物群落和城市生物群落等各种不同的生物群落,

(课堂演练)试一试

三)提出问题:群落水平上研究的是那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比较、归纳和总结

(板书内容)二、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在种群水平上的研究对象是同一物种的生物集合体,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群落是比种群层次更高、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但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板书内容)三、群落的物种组成

(图片、资料展示)通过新疆北部常绿针叶林的优势种和福建武夷山常绿阔叶林的优势种的比较。(图片展示)常见新疆北部常绿针叶林的优势种和福建武夷山常绿阔叶林的优势种的植物图片。

(资料展示)西伯利亚梅泰尔半岛冻原的动植物种类和福建武夷山的动植物种类的比较,引出问题:从物种组成上来说,二者有什么主要差别?

师生共同归纳: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自然过度到丰富度的概念。提出问题: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否有差别?

(资料展示)从我国的南方到北方生物群落的变化

学生归纳总结:在我国,越是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用曲线图来表示)。

(课堂演练)试一试

(自然过度)一个群落中的物种不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而是通过一个复杂的关系形成一个整体。研究群落的结构,不仅需要研究物种的组成,还需要研究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引出种间关系。

(板书内容)四、种间关系

师生共同归纳:单独培养结果表明: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

教师演示两种草履虫共同培养时两种草履虫各自的种群数量变化和时间的关系,教师归纳总结画图要求:先画坐标器,注意横纵坐标单位和标注;再描点;然后连线;最后注意对所画曲线进行标注。

分析资料1学生讨论1:如何解释资料1中的实验结果?

师生共同归纳: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

(板书内容)1.竞争的概念(学生朗读)

  ⑴数量坐标图  ⑵特点  ⑶能量关系  ⑷举例

(学生思考)种间竞争与种内斗争有什么区别?

(教师点拨,学生代表发言)判断生物之间的关系时,要先判断是种内关系还是种间关系。

(雪兔和猞猁图片展示)

分析资料2学生讨论2:分析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你能发现什么规律?猞猁的存在对整个群落的稳定可能起什么作用?

(板书内容)2.捕食的概念(学生朗读)

  ⑴数量坐标图  ⑵特点  ⑶能量关系  ⑷举例

(图片展示)寄生在人小肠内的蛔虫图片、寄生在人体表的跳蚤和蚊子、寄生在螟蛉体内的蜾赢。

(板书内容)3.寄生的概念(学生朗读)

  ⑴数量坐标图  ⑵特点  ⑶能量关系  ⑷举例

(图片展示)各种不同的地衣(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图片、根瘤(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共生体)图片、菟丝子图片。

(板书内容)4.互利共生的概念(学生朗读)

  ⑴数量坐标图  ⑵特点  ⑶能量关系  ⑷举例

五、演练提升

六、小结: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网络。

七、完成课堂学案

八、布置课后作业

板书计划

一、生物群落的概念

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三、群落的物种组成

优势种

丰富度

四、种间关系

1.竞争

2.捕食

3.寄生

4.互利共生

九、教学反思

11月日28上午8点我们在汕头一中科学馆3楼会议室相互交流《群落的结构》同课异构研讨课教学反思,通过这节同课异构课它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通过交流和学习提升了我的自身素质,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肤浅到深刻的发展过程,只有经过无数苦痛和磨练才能化茧成蝶,在成长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成长的快乐。课后导师苏红副校长和各位跟岗培训同学对我的课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精辟的点评,现将这次同课异构课进行反思总结如下:

优点:第一,教态自然、从容、自信,很有亲和力,从中折射出有丰厚的知识积累,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养很强。教学语言有节奏感、生动,课堂状态进入好。第二,课堂引入很有经验,课前布置任务,能快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关系,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师生互动效果好。突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成为学习的伙伴,学生分析、建构知识,教学民主、平等的理念落实得很好。第三,课的设计能贯彻新课程理念,通过上课、听课和磨课将新课程理念得到诠释、落实得很到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挖掘学生的潜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切合学生实际,也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新课程理念是让学生成为一个学习的主体,想方设法让学生表现,教师少讲,让学生事前做准备,学生派代表分享研究的成果等等这些方面做得较好。通过激励、欣赏学生做得很好。第四,科学方法培养和引导较好,在恰当的时候及时呈现科学方法和原则穿插在实验推导过程,训练学生设计实验的研究方法。第五,对教材中资料的分析都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然后对资料进行拓展做得很好,也能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服务于后面新课的内容,特别是能运用数学方法建构数学模型,同时在课堂小结时引导学生建构系统的知识网络。第六,能渗透生命系统是一个整体系统做得很好,通过指导学生调查当地情况红树林湿地群落引入课题做得很不错。在拓展方面有高度、深度,特别是坐标系的处理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各种模型特点处理得很好。讲练结合,巩固的很不错。

缺点:第一,课堂教学前松后紧,前面时间用得太奢侈,后面就显得仓促,分析概念时要注意强调关键词。第二,被大量网络资料所邦架,舍不得放弃,被牵着鼻子走,举例可适当减少,对教材驾奴能力不够。其次在于PPT页面太多,播放速度太快,学生无法在课堂完成记笔记,关于拓展方面,给予科学方法的指导,从而能够举一反三,这样可以节省时间。第三,通过引入种群的特征导出群落的特征做得不好种内斗争和种间竞争处处得还欠妥当。小结应前后呼应,引导学生进和行红树林群落的研究还可心在哪些方面进行,为下一节课的任务作铺垫,这样建构知识网络更合理。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班别:             学号:             学生姓名:               设计人:廖明辉

【课前学案】

【学习目标】

1. 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 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

3. 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4. 说出群落的空间结构。

【自主学习】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1、群落:             内聚集在               中               的集合体。

2、研究的问题:

(1)群落的          组成、优势种群。 (2)             关系 。

(3)群落的演替。                     (4)群落的             结构

(5)各种群的占据位置                 (6)群落的           和边界。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1.物种组成是区别            的重要特征。

2.物种丰富度:群落中          的多少称之为丰富度。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                ,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三、种间关系

1.捕食

(1)定义: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_____________。

(2)举例:如兔吃草、狐吃兔等。

(3)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下图甲.其中物种_______是捕食者,_____是被捕食者,依据:在某一周期内,先增加者先减少,是被捕食者。


2.竞争

(1)定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

(2)结果:竞争各物种相互______,或者一方占优势,另一方一方处于_____甚至灭亡。

(3)举例: 草原上的牛和羊、水稻和稗草。

(4)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上图乙。

3.互利共生

(1)定义: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________,彼此__________。

(2)举例: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白蚁及其肠内的鞭毛虫。

(3) 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上图丙。

4.寄生

(1)定义: 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在另一种生物(寄主)的__________或__________,摄取寄主的________以维持生活。

(2)举例:蛔虫与人,豆科植物与菟丝子等 。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中不同种群分别     了不同的    ,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

1. 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     现象。影响植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       ,影响动物的主要因素是                                      。森林植物从高到低依次为             、              、                  。群落中     的分层现象决定了      的分层现象。

2. 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                                                

                                                                               

等影响因素,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常呈          分布。

【课堂学案】

【点评小结】

1. 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是(    )

A.群落所在的地理位置        B.群落的气候条件

C.群落的物种组成           D.群落的生物数量

2. 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重要因素分别是(    )

A.温度 食物       B.温度 光照      C.湿度 温度       D.光照 食物

3. 在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异种微生物的生长,但乳酸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乳酸菌自身的增殖。这些现象中包括的生态因素有 (  )

A.竞争和种内斗争            B.种内互助、竞争和种内斗争

C.竞争和种内互助            D.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4.大草履虫和双核小草履虫混养.蚜虫与草.蝗虫与草,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依次为(    )

A.竞争.捕食.捕食      B.捕食.捕食.捕食

C.竞争.寄生.捕食      D.捕食.寄生.捕食

5.生物群落的结构在垂直方向上(    )

A.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有的有分层现象,有的没有分层现象

C.森林中的生物有分层现象,草原上的没有分层现象     

D.植物有分层现象,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归纳总结】

请完成下面表格,对四种种间关系进行归纳总结。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互利

共生

寄生

竞争

捕食

【课后学案】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答案序号填入括号中。

1.浅海中牡蛎与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生物生活在一起。这些生物构成了(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

2.下列不属于群落水平研究范畴的是(    )

A. 池塘中有多少种群,哪些种群在数量上占优势

B. 池塘中各个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C. 池塘中鲫鱼种群的种群

D. 池塘中各个种群分别占据什么位置

3.“种豆南山下,草盛苗木稀”,这里草与豆之间的关系是(    )

A.寄生  B.捕食  C.竞争  D.互利共生

4.下列简图表示共生、寄生、竞争、捕食四种关系及生物之间对应的曲线图例,以下配对正确的是(  )

(图注: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活条件,箭头代表营养流动方向)

A.①-b ②-c ③-a ④-d      B.①-a ②-b ③-c ④-d       

 C.①-c ②-a ③-d ④-b      D.①-b ②-a ③-c ④-d

5.下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它们分别呈互利共生(甲)、捕食(乙)、竞争(丙)关系

B.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种群数量的消长关系如甲图所示

C. 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消长关系如乙图所示

D. 丙实验过程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竞争程度由弱到强再到弱

6.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远大于草原,主要原因是因为森林中的植物群体(    )

A.数量多           B.植株高大

C.具有水平结构     D.分层现象明显

7.下图为生活在同一培养缸中的两个群体M和N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对曲线的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M以N为食         B.N以M为食

C.M与N无捕食关系   D.M和N的数量改变相同

8.赤眼蜂常把卵产在稻螟的卵里,并进行孵化。这两种昆虫的关系是(    )

A.捕食     B.寄生     C.互利共生     D.竞争

9.水稻与稻株旁的杂草,水稻同稻田里的蝗虫,水稻与其茎叶内稻瘟病菌之间的关系依次属于(    )

A.互利共生、捕食、寄生          B.竞争、寄生、捕食

C.竞争、捕食、寄生              D.竞争、捕食、捕食

10.下列各图中最能准确表示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丰富度的是(    )

时间

A

时间

C

时间

D

时间

B

[文本框: 群落丰富度] [文本框: 群落丰富度] [文本框: 群落丰富度] [文本框: 群落丰富度]  


二、双项选择题:以下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答案序号填入括号中。

11.下列各组生物之间,属于寄生关系的是(    )

A. 菟丝子和大豆    B.细菌和噬菌体

C.山羊和青草      D.水稻和稗草

12. 如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

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

A.海洋中的鱼类没有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

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

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三、多项选择题:以下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2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答案序号填入括号中。

13. 森林群落包括森林中的(       )

A.所有植物           B.所有动物

C.所有细菌和真菌     D.所有土壤中的落叶

14. 在同一纬度地区,引起对植被分布呈“森林→草原→荒漠”的影响因素有(       )

A.温度        B.阳光        C.水分        D.矿物质

四、非选择题

15. 下图表示在烧杯中加一些枯草杆菌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 过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如图A、B、C曲线所示,据图分析回答:

(1)枯草杆菌与草履虫之间构成________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又构成________关系。

(2)A、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数量变化情况。

(3)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曲线C在c—d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图①-④分别为A.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细菌与噬菌体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

(1)判断A-D四组生物的对应曲线:?

A.              ;B.              ;C.                ;D.                  。

(2)造成②中出现的现象是由于                                          。?

(3)④与②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                                          。?

(4)若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曲线是                     。?

(5)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                                           。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课前学案】

【自主学习】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1. 同一时间   一定区域   各种生物种群   2. 物种  种间关系  空间  范围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1. 不同群落  2. 物种数目  3. 热带地区 

三、种间关系

1. (1)食物  (3)B  A   2. (1)资源  空间  (2)抑制  劣势

3. 依存  有利   4. 体内  体表  养分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占据  空间   1. 分层  阳光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  植物  动物   2. 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的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   镶嵌

【课堂学案】

【巩固提升】

1.C    2.D    3.B    4.C    5.A

【归纳总结】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互利

共生

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地衣、大豆与根瘤菌

寄生

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

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

竞争

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如图b。一般生态需求越接近的不同物种间竞争越激烈

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大草履虫与小草履虫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

羊和草;狼与兔;青蛙与昆虫

【课后学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B

C

C

A

C

D

B

题号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C

C

B

AB

AD

ABC

ABCD

15.

(1)捕食,竞争   (2)枯草杆菌,双小核草履虫   (3)大草履虫捕食枯草杆菌

(4)大草履虫在与双小核小草履虫的竞争中处于劣势,逐渐被淘汰

16.(1)③  ②  ①  ④(2)食物竞争,使一种(大)草履虫死亡(饿死)(3)寄生关系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4)②和④(5)狐死亡,兔先增加(失去天敌)后减少(受草制约)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群落的结构》

苏红教师工作室跟岗学员

《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

珠海市第一中学 廖明辉

授课学校:汕头市第一中学

授课班级:高二(22)班

授课教师:廖明辉

授课时间:2012年11月27日

授课地点:汕头一中老校区科学馆四楼阶梯室

教学指导思想

“群落的结构”是人教版必修3第4章第3节《群落结构》的内容,包括群落基本涵义、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生物必修模块3强调从系统的视角认识生命系统,强调系统分析方法,应用本模块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学习系统分析的方法建构知识。根据这一特点,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过程,建构生物群落的有关核心概念,并运用已形成的概念去尝试解决未知的系统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同时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引导学生理解群落的同时,要依据生命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思想,向学生强调群落不是一定空间内各种生物简单的集合,而是通过种内的斗争或互助,种间的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和寄生等关系建立起的有机整体,并给学生一个轻松思考的氛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愉快而有收获。最后课堂小结通过建构知识网络,使知识系统化、思维条理化,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生命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认识。由于课时的限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探究实验在课外单独完成。

二、教学内容分析

1. 教材分析

必修3第4章第3节《群落结构》包括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此课时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为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下为生态系统的有关内容。鉴于课时内容地位,要让学生正确理解群落的结构及基本特征,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本课的内[容要与现实紧密联系,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

1.群落的研究问题和群落的物种组成。

2.种间关系。

3. 教学难点

1.群落的物种组成。

2.种间关系。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对一些基础的生物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经习惯新教材的学习思维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生物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生物,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和实践能力提高创造了条件。作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本节课通过学生课前研究成果展示、资料分析、图片和事例等,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以问题探究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以尝试科考科研的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祟尚科学的思想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描述物种的组成。

2.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2. 能力目标

1.通过资料分析,提高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的能力。

2.形成生命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的生物学思想。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体验科学工作的方法和过程,增强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和创新意识。在合作与交流中分享解决问题后的愉悦。

2.通过种间竞争和互利共生的学习,既要有你追我赶的学习精神,也要有互帮互助的传统美德,并在生活实际中体现出来。

五、教学方法

1.分析讨论和讲授相结合的方法。 

2.创设情景引导探究。  

3.启发式教学法。

六、教学媒体

1.学案导学。 2.教材、多媒体课件。  3.口头语言。  4.板书。

七、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先布置学生组成几个考查小组,就近考察一个池塘,或一座山,或一段河流,或某一地方等。内容包括有那些种群的生物,优势种群是有哪些?各种群占据什么空间位置,各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近些年此地的生物有什么变化等。并准备上课时陈述报告。或学生采集几份土壤(如菜地土壤),调查土壤中动物丰富度的样品回来,统计小动物的丰富度。要求学生要用相机拍一些实验考察探究过程的照片。学是生完成实验考察探究过程和结果的课件,在课前展示他们的成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几天我们班的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汕头部分区域生物群落进行了考察活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给我们介绍考察成果(让学生代表介绍)。先对学生的考察活动报告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结合考察内容和课本“问题探讨”中的素材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第3节  群落的结构

二)提出问题:什么是生物群落?让学生讨论,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比较、归纳和总结。

(板书内容)一、生物群落的概念

教师特别指出判断群落的关键:必需包括全部的生物;生物间有一定的关系。

(学生朗读)理解群落的内涵: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类群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彼此之间以物质和能量为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组成了生物群落。

(渗透生命系统是一个整体的思想)生物群落不是一定空间内各种生物简单的集合,而是通过种内的斗争或互助,种间的互利共生、竞争、捕食等关系建立起来的有机整体。

(图片展示)图片展示森林生物群落、海洋生物群落、农田生物群落和城市生物群落等各种不同的生物群落,

(课堂演练)试一试

三)提出问题:群落水平上研究的是那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比较、归纳和总结

(板书内容)二、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在种群水平上的研究对象是同一物种的生物集合体,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群落是比种群层次更高、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但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板书内容)三、群落的物种组成

(图片、资料展示)通过新疆北部常绿针叶林的优势种和福建武夷山常绿阔叶林的优势种的比较。(图片展示)常见新疆北部常绿针叶林的优势种和福建武夷山常绿阔叶林的优势种的植物图片。

(资料展示)西伯利亚梅泰尔半岛冻原的动植物种类和福建武夷山的动植物种类的比较,引出问题:从物种组成上来说,二者有什么主要差别?

师生共同归纳: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自然过度到丰富度的概念。提出问题: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否有差别?

(资料展示)从我国的南方到北方生物群落的变化

学生归纳总结:在我国,越是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用曲线图来表示)。

(课堂演练)试一试

(自然过度)一个群落中的物种不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而是通过一个复杂的关系形成一个整体。研究群落的结构,不仅需要研究物种的组成,还需要研究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引出种间关系。

(板书内容)四、种间关系

师生共同归纳:单独培养结果表明: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

教师演示两种草履虫共同培养时两种草履虫各自的种群数量变化和时间的关系,教师归纳总结画图要求:先画坐标器,注意横纵坐标单位和标注;再描点;然后连线;最后注意对所画曲线进行标注。

分析资料1学生讨论1:如何解释资料1中的实验结果?

师生共同归纳: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

(板书内容)1.竞争的概念(学生朗读)

  ⑴数量坐标图  ⑵特点  ⑶能量关系  ⑷举例

(学生思考)种间竞争与种内斗争有什么区别?

(教师点拨,学生代表发言)判断生物之间的关系时,要先判断是种内关系还是种间关系。

(雪兔和猞猁图片展示)

分析资料2学生讨论2:分析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你能发现什么规律?猞猁的存在对整个群落的稳定可能起什么作用?

(板书内容)2.捕食的概念(学生朗读)

  ⑴数量坐标图  ⑵特点  ⑶能量关系  ⑷举例

(图片展示)寄生在人小肠内的蛔虫图片、寄生在人体表的跳蚤和蚊子、寄生在螟蛉体内的蜾赢。

(板书内容)3.寄生的概念(学生朗读)

  ⑴数量坐标图  ⑵特点  ⑶能量关系  ⑷举例

(图片展示)各种不同的地衣(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图片、根瘤(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共生体)图片、菟丝子图片。

(板书内容)4.互利共生的概念(学生朗读)

  ⑴数量坐标图  ⑵特点  ⑶能量关系  ⑷举例

五、演练提升

六、小结: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网络。

七、完成课堂学案

八、布置课后作业

板书计划

一、生物群落的概念

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三、群落的物种组成

优势种

丰富度

四、种间关系

1.竞争

2.捕食

3.寄生

4.互利共生

九、教学反思

11月日28上午8点我们在汕头一中科学馆3楼会议室相互交流《群落的结构》同课异构研讨课教学反思,通过这节同课异构课它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通过交流和学习提升了我的自身素质,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肤浅到深刻的发展过程,只有经过无数苦痛和磨练才能化茧成蝶,在成长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成长的快乐。课后导师苏红副校长和各位跟岗培训同学对我的课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精辟的点评,现将这次同课异构课进行反思总结如下:

优点:第一,教态自然、从容、自信,很有亲和力,从中折射出有丰厚的知识积累,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养很强。教学语言有节奏感、生动,课堂状态进入好。第二,课堂引入很有经验,课前布置任务,能快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关系,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师生互动效果好。突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成为学习的伙伴,学生分析、建构知识,教学民主、平等的理念落实得很好。第三,课的设计能贯彻新课程理念,通过上课、听课和磨课将新课程理念得到诠释、落实得很到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挖掘学生的潜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切合学生实际,也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新课程理念是让学生成为一个学习的主体,想方设法让学生表现,教师少讲,让学生事前做准备,学生派代表分享研究的成果等等这些方面做得较好。通过激励、欣赏学生做得很好。第四,科学方法培养和引导较好,在恰当的时候及时呈现科学方法和原则穿插在实验推导过程,训练学生设计实验的研究方法。第五,对教材中资料的分析都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然后对资料进行拓展做得很好,也能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服务于后面新课的内容,特别是能运用数学方法建构数学模型,同时在课堂小结时引导学生建构系统的知识网络。第六,能渗透生命系统是一个整体系统做得很好,通过指导学生调查当地情况红树林湿地群落引入课题做得很不错。在拓展方面有高度、深度,特别是坐标系的处理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各种模型特点处理得很好。讲练结合,巩固的很不错。

缺点:第一,课堂教学前松后紧,前面时间用得太奢侈,后面就显得仓促,分析概念时要注意强调关键词。第二,被大量网络资料所邦架,舍不得放弃,被牵着鼻子走,举例可适当减少,对教材驾奴能力不够。其次在于PPT页面太多,播放速度太快,学生无法在课堂完成记笔记,关于拓展方面,给予科学方法的指导,从而能够举一反三,这样可以节省时间。第三,通过引入种群的特征导出群落的特征做得不好种内斗争和种间竞争处处得还欠妥当。小结应前后呼应,引导学生进和行红树林群落的研究还可心在哪些方面进行,为下一节课的任务作铺垫,这样建构知识网络更合理。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班别:             学号:             学生姓名:               设计人:廖明辉

【课前学案】

【学习目标】

1. 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 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

3. 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4. 说出群落的空间结构。

【自主学习】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1、群落:             内聚集在               中               的集合体。

2、研究的问题:

(1)群落的          组成、优势种群。 (2)             关系 。

(3)群落的演替。                     (4)群落的             结构

(5)各种群的占据位置                 (6)群落的           和边界。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1.物种组成是区别            的重要特征。

2.物种丰富度:群落中          的多少称之为丰富度。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                ,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三、种间关系

1.捕食

(1)定义: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_____________。

(2)举例:如兔吃草、狐吃兔等。

(3)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下图甲.其中物种_______是捕食者,_____是被捕食者,依据:在某一周期内,先增加者先减少,是被捕食者。


2.竞争

(1)定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

(2)结果:竞争各物种相互______,或者一方占优势,另一方一方处于_____甚至灭亡。

(3)举例: 草原上的牛和羊、水稻和稗草。

(4)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上图乙。

3.互利共生

(1)定义: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________,彼此__________。

(2)举例: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白蚁及其肠内的鞭毛虫。

(3) 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上图丙。

4.寄生

(1)定义: 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在另一种生物(寄主)的__________或__________,摄取寄主的________以维持生活。

(2)举例:蛔虫与人,豆科植物与菟丝子等 。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中不同种群分别     了不同的    ,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

1. 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     现象。影响植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       ,影响动物的主要因素是                                      。森林植物从高到低依次为             、              、                  。群落中     的分层现象决定了      的分层现象。

2. 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                                                

                                                                               

等影响因素,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常呈          分布。

【课堂学案】

【点评小结】

1. 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是(    )

A.群落所在的地理位置        B.群落的气候条件

C.群落的物种组成           D.群落的生物数量

2. 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重要因素分别是(    )

A.温度 食物       B.温度 光照      C.湿度 温度       D.光照 食物

3. 在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异种微生物的生长,但乳酸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乳酸菌自身的增殖。这些现象中包括的生态因素有 (  )

A.竞争和种内斗争            B.种内互助、竞争和种内斗争

C.竞争和种内互助            D.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4.大草履虫和双核小草履虫混养.蚜虫与草.蝗虫与草,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依次为(    )

A.竞争.捕食.捕食      B.捕食.捕食.捕食

C.竞争.寄生.捕食      D.捕食.寄生.捕食

5.生物群落的结构在垂直方向上(    )

A.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有的有分层现象,有的没有分层现象

C.森林中的生物有分层现象,草原上的没有分层现象     

D.植物有分层现象,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归纳总结】

请完成下面表格,对四种种间关系进行归纳总结。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互利

共生

寄生

竞争

捕食

【课后学案】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答案序号填入括号中。

1.浅海中牡蛎与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生物生活在一起。这些生物构成了(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

2.下列不属于群落水平研究范畴的是(    )

A. 池塘中有多少种群,哪些种群在数量上占优势

B. 池塘中各个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C. 池塘中鲫鱼种群的种群

D. 池塘中各个种群分别占据什么位置

3.“种豆南山下,草盛苗木稀”,这里草与豆之间的关系是(    )

A.寄生  B.捕食  C.竞争  D.互利共生

4.下列简图表示共生、寄生、竞争、捕食四种关系及生物之间对应的曲线图例,以下配对正确的是(  )

(图注: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活条件,箭头代表营养流动方向)

A.①-b ②-c ③-a ④-d      B.①-a ②-b ③-c ④-d       

 C.①-c ②-a ③-d ④-b      D.①-b ②-a ③-c ④-d

5.下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它们分别呈互利共生(甲)、捕食(乙)、竞争(丙)关系

B.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种群数量的消长关系如甲图所示

C. 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消长关系如乙图所示

D. 丙实验过程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竞争程度由弱到强再到弱

6.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远大于草原,主要原因是因为森林中的植物群体(    )

A.数量多           B.植株高大

C.具有水平结构     D.分层现象明显

7.下图为生活在同一培养缸中的两个群体M和N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对曲线的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M以N为食         B.N以M为食

C.M与N无捕食关系   D.M和N的数量改变相同

8.赤眼蜂常把卵产在稻螟的卵里,并进行孵化。这两种昆虫的关系是(    )

A.捕食     B.寄生     C.互利共生     D.竞争

9.水稻与稻株旁的杂草,水稻同稻田里的蝗虫,水稻与其茎叶内稻瘟病菌之间的关系依次属于(    )

A.互利共生、捕食、寄生          B.竞争、寄生、捕食

C.竞争、捕食、寄生              D.竞争、捕食、捕食

10.下列各图中最能准确表示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丰富度的是(    )

时间

A

时间

C

时间

D

时间

B

[文本框: 群落丰富度] [文本框: 群落丰富度] [文本框: 群落丰富度] [文本框: 群落丰富度]  


二、双项选择题:以下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答案序号填入括号中。

11.下列各组生物之间,属于寄生关系的是(    )

A. 菟丝子和大豆    B.细菌和噬菌体

C.山羊和青草      D.水稻和稗草

12. 如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

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

A.海洋中的鱼类没有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

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

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三、多项选择题:以下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2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答案序号填入括号中。

13. 森林群落包括森林中的(       )

A.所有植物           B.所有动物

C.所有细菌和真菌     D.所有土壤中的落叶

14. 在同一纬度地区,引起对植被分布呈“森林→草原→荒漠”的影响因素有(       )

A.温度        B.阳光        C.水分        D.矿物质

四、非选择题

15. 下图表示在烧杯中加一些枯草杆菌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 过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如图A、B、C曲线所示,据图分析回答:

(1)枯草杆菌与草履虫之间构成________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又构成________关系。

(2)A、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数量变化情况。

(3)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曲线C在c—d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图①-④分别为A.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细菌与噬菌体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

(1)判断A-D四组生物的对应曲线:?

A.              ;B.              ;C.                ;D.                  。

(2)造成②中出现的现象是由于                                          。?

(3)④与②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                                          。?

(4)若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曲线是                     。?

(5)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                                           。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课前学案】

【自主学习】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1. 同一时间   一定区域   各种生物种群   2. 物种  种间关系  空间  范围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1. 不同群落  2. 物种数目  3. 热带地区 

三、种间关系

1. (1)食物  (3)B  A   2. (1)资源  空间  (2)抑制  劣势

3. 依存  有利   4. 体内  体表  养分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占据  空间   1. 分层  阳光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  植物  动物   2. 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的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   镶嵌

【课堂学案】

【巩固提升】

1.C    2.D    3.B    4.C    5.A

【归纳总结】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互利

共生

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地衣、大豆与根瘤菌

寄生

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

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

竞争

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如图b。一般生态需求越接近的不同物种间竞争越激烈

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大草履虫与小草履虫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

羊和草;狼与兔;青蛙与昆虫

【课后学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B

C

C

A

C

D

B

题号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C

C

B

AB

AD

ABC

ABCD

15.

(1)捕食,竞争   (2)枯草杆菌,双小核草履虫   (3)大草履虫捕食枯草杆菌

(4)大草履虫在与双小核小草履虫的竞争中处于劣势,逐渐被淘汰

16.(1)③  ②  ①  ④(2)食物竞争,使一种(大)草履虫死亡(饿死)(3)寄生关系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4)②和④(5)狐死亡,兔先增加(失去天敌)后减少(受草制约)

Tags:1节,生态系统,结构,教学设计,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