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浅议运用评点式阅读法提高写作能力

日期:2013-2-20 16:20 阅读:

       许多人都曾有过“有想法无法表达”的困惑,有过“写出来的东西与想法相距甚远”的尴尬。要很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内心,笔者认为,就要懂得遣词造句的方法。懂得立意谋篇的方式。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在运用方法的过程中把握文章主题,掌握作者的意图,进而获得写作的感悟。评点式阅读就是一种很好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方式。
       不同的文体,评点的侧重点则不同。不同作者的文章,强调鉴赏的内容也不同。有些文章主要通过对字词的理解来把握全文。有些则是通过对句子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方式的鉴赏来把握。只有懂得鉴赏,才可能写出较高质量的习作。就如吃饭一样,你只有能吃出别人饭菜的好坏,才可能在自己做饭的时候不犯别人的错误。这样才可能提高自己的烹饪能力。
         一、从评点词语入手。提高学生慎重选择词语、以词寄情的能力
        鲁迅文章的语言以准确精练着称。我们阅读他的任何一部作品,都会强烈地感受到语言的简洁、明快、直白、洗练。准确地运用动词、形容词是鲁迅作品比较突出的语言特色之一。如鲁迅的《风筝》,我有以下设计: 
        出示评点示例,让学生仿照示例在文中找几处加以评点并且揣摩作者情感。
       【原文】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评点】“重”“堕”用了反复的手法,与前面“心变成了铅块”相照应,可见作者当时心情是多么沉重。这沉重是由于虐杀了弟弟游戏的童心造成的,因为一直无法补过,所以这块铅始终压在心上,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重”“堕”是第四声,读起来就有沉重的感觉。 
        通过自己评点,学生很容易掌握字词评注的方法,在下次碰到作品阅读时,也会自然地从分析词语人手,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当然,我们的目的不只是会评点字词,而是以评点为基石,明白选词的重要性。这对学生写作选用词语的准确性方面很有帮助。
        如一次练笔,学了《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我让学生根据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通过想象描写“当菲利普一家人见到赚到钱的于勒叔叔时的表现”。一位学生站起来读他的文章,其中有一句“当我的妈妈确定眼前站着的人就是我亲爱的于勒叔叔时,她的脸由于激动而胀得通红,说话都哆哆嗦嗦……”
        我先让这位学生谈谈为什么用这些词语,接着其他学生评价。其他学生在评价时,对“通红”和“哆哆嗦嗦”两个词产生异议。有人说,就该用“通红”,人一般在激动的时候脸就是变得通红。对“我”的妈妈来说,有钱的于勒就是她的希望,是他们家受人尊敬的媒介,期待他的回来是最近以来全家的梦想。当这个时刻盼望的人真真切切地出现时。试想,谁不会激动,谁不会激动而导致脸红呢?那这时候,就不应该用“哆哆嗦嗦”,这个词一般是在很冷或者害怕的情况下用的,这个场面对菲利普夫妇来说,只能是开心,高兴,怎么会用“哆哆嗦嗦”呢?而有些人认为,“通红”是在紧张的情况下用的。而此刻,于勒的突然出现,对菲利普夫妇来说,是一个没有想到的事实,当盼望已久的愿望忽然实现时,人都有个不适应的过程,这时候先是激动。然后是确认之后的极度兴奋,既而是有点不相信,但又怕眼前的事实马上消失,所以一系列的心理作用下,脸色应该是“惨白”,而不是“通红”,说话起来当然也是“哆哆嗦嗦”了……
       通过诸如此类的训练,学生不管是在片断写作还是在大小作文的写作上都会慎重地考虑词语的选取。
       二、以评点句子为切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修辞、形象表达的能力 
       散文是以语言优美见长的,优秀的散文,语言表达无拘无束,犹如清泉出山,任意蜿蜒流淌,行于所不能不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对这类题材的教学,就要从赏析、评点句子人手,让学生明白文章好在哪里,怎么样才能写出这样的句子。宗璞的《西湖的绿》,语言传神尽意,富有表现力,学习作者具体形象地描写事物特点的方法,积累喜欢的词句,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是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我对文章的把握设计了三个步骤:课文描写了三处景物的特点,仿照下面句子的分析,结合具体的语境说说三处“绿”的特点。


      【原文】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溪水在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
      【评点】这些句子通过“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两处的对比,说明了灵隐的绿具有多层次感,对比鲜明,一目了然。“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灵隐绿的浓,写出了灵隐的绿具有一种逼人气势。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一读,同时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感受,并做摘录。运用一定的修辞方法,借助五种表达方式,描写你所游览过的一处景点,并选择一两个句子进行分析……
       这种评点式的课堂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分析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自觉运用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习惯,让学生在写作时不再漫无目的,而懂得选取恰当的表达为自己的语言增添色彩。课快结束时,为了巩固效果,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句子,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改写,让句子所写的场面更形象。 
      【例句打铃了,教室里一阵混乱,然后大家跑到自己的位子上。教室里一下子安静极了。某同学的改写:
       一大群人相互簇拥着从门外跑过来,你推我搡,争先恐后地窜进教室。坐在教室前面的人,几步就跌坐在椅子上,慌乱地在抽屉里翻着;坐在后面的人。踉踉跄跄地冲向座位,偶尔绊一下,又急急忙忙地爬起来,弄得桌椅山响,不一会,教室安静了下来。
      【评点】“簇拥”“你推我搡”“争先恐后”“跌坐”“‘慌乱”“踉踉跄跄”“山响”这些词语用得很形象,把大家上课前的表现生动逼真地表现了出来。
       自己解释改写理由和大家相互评述之后,再进行自我修改,学生都会明白该如何选用修辞描写一个场面,如何才能使自己的文字更生动形象,更好更真实地再现生活。 
        三、以自主提问为抓手。培养学生独立构建框架、严谨思维的能力鉴赏文章,学生往往有“不知道看什么”的困惑。教师就可以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该在哪里停留思考,该在什么地方找出重点。当然这些问题不是随心所欲,想提就提的。要体现以下几个要点:首先,问题应该导源于选文,应该直接产生于选文的理解活动; 
       其次,这些问题是学生在自主阅读的情况下可能提出或按一般估计应该提出的;
       第三,提出这些问题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从这一角度去把握文章,而不是为了得出“标准答案”:
       第四,知识自然而然地渗透其中。
       这些问题都是沿阅读的进程逐步展开的。或者说,是有意识地打断学
生的自然阅读进程,在文章的关键处,让学生停下来,按旁批评点的指引进入相关的活动,在问题的搀扶下,学习更为有效的读写方法。
      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时,重新排版文章,设计如下: 
      1.故事开头就说“那是费城7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57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到”。你设想一下,57年的时间,会有怎么样的事情让作者至今难忘呢?作者难忘的只是那种闷热吗?

        2.“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膛里咚咚直跳。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你有过如此的经历吗?恐惧或者兴奋都行,试着用动作和神态描写的方法来记录你的一次经历。 
       3.“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这句话不难看出,我的好朋友杰利在我绝望时叫来了我的父亲。发挥你的想象,把杰利向父亲转述我的状况这一段描述出来,可以采用神态,对话等描写。“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在父亲引导我下来时,我心里充满了恐慌和无奈,试着体会我当时的心理,用一段文字描述一下我当时的真实内心。
       4.“‘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父亲来了,可是他没有抱“8年来一直有病”的我下悬崖,而是鼓励我“走一步,再走一步”,他的目的是什么?猜测一下父亲当时的心理。
       上面共出示了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让学生注意到小说中的环境。我们知道,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环境对一篇小说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一环节,学生往往不大注意,尤其是不太详尽的环境描写。在这个地方让学生停下来。来感受环境的作用,对学生的写作很有帮助。当然,开头的悬念艺术也是值得学生在写作中借鉴的一个方面。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小说人物的描写方法的。成功的人物要有多种描写方法来刻画他。描写手法可以说是小说的关键所在。是小说艺术纵横驰骋的媒介。在此处停留下来,指导学生来体会小说描写方法的魅力,并能结合自己的经历搜寻记忆,为以后的写作积累素材。
       第三个问题,涉及小说的艺术和阅读方法。在小说文本中留有“空白”,是小说的艺术技巧,同时也涉及阅读的重要方法。小说的阅读要求读者动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去填补、去充实文本的“空白点”。从而进行重新创作,写出属于自己的“作品”。此问题让学生换了角度,把自己放在当时的处境之中来体味感悟。等于让学生学习鉴赏小说的入门之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第四个问题,涉及小说的主题。一篇文章,往往是通过一件小的事情,让读者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而这种生活的哲理都是蕴涵在人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之中。父亲的语言道出了他的心理和当时的意图,“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这个父亲是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自己只给予指导、鼓励,这样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哲理是有普遍意义的,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感悟对于写作也极重要,这篇课文记叙的虽然只是一次历险,立意却很高,富有教益。 
       当然,这样的课堂只是教给学生一种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某一类文体的写作规范,但要能写出来还要靠后期的训练。
       在上《孤独之旅》时,我没有布置任何预习作业,事先学生对此课一无所知,课上我让学生根据题目思考文章内容。大家的回答五花八门,但有一点是统一的,那就是要描写自己“孤独”的心境。我让学生思考3分钟,用200字左右来写一次“孤独”的经历。
      某同学如此写:
       天空明旷高远,清冷苍凉,幽蓝得深邃,我扬起头伫立在这繁华之中,任熙熙攘攘的人群在我身边流过:任谈笑风生萦绕在耳际。若有若无的喧闹飘飘悠悠地与我擦肩而过,而我的眼中,唯一留住的是远处一棵寂寥的梧桐树上的枯叶,被风吹着慢慢地慢慢地飘落到地上……
      大家评说要点如下:1.这段写得好,通过身边的繁华来反衬内心的孤独。2.景物的选择也不错,有助于刻画人物心理。3.但是,孤独的时候应该喜欢喧闹,为什么会对外面的“繁华”无动于衷?4.在繁华之中,怎么会有一棵寂寥的梧桐?这段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知识之外的各色人物的刻画。让自己所写的人有血有肉,跃然纸上。文体各有所胜,章法各有所长,语言各有其趣,风格各有所味。课堂的问题引导,使学生在该停的地方停下来思考,在写同类题材文章时,形成一个惯性的状态,完整的思维。 
       苏辙曾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的确。从某种角度来说,写作是学不来的。它不是一门可教可学的手艺活。同样的一抹笑,一个眼神,一株幼芽,一句名句……有的人漠然处之。视而不见:有的人则情不自禁地在心灵深处画上优美的或者忧伤的感情弧线。这是一种敏感的主观反应。这种敏感是可以培养的,靠我们平时阅读教学的渗透和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只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在该注意的地方停下来,训练学生对字词,对句子的敏感度,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感悟力,这些针对性的训练就会提高语文素养,提高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进而学生就能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采用恰当的文字来显现自我独特的个性。转贴

Tags:浅议,运用,点式,读法,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