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探讨

日期:2012-8-1 21:28 阅读: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探讨

一.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与实践脱节

1. 多数教师虽然接受了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将其转化为教学实践,特别是对新课程倡导的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的技术路线和操作方法不清楚,课程理念缺少课程技术的支持

2. 部分教师认为沿用以往的教学方法,也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目标,因此缺乏采用体验性、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动力

3.      一些教师在课程实验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产生畏惧和畏难心理,教学行为又返回自己熟悉和擅长的教学过程。

(二)教学过程与结果反差大

情景教学、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大多是为了调动参与,营造氛围而大搞形式主义,热闹多,门道少.只重视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忽略教材内容,导致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学生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导致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不尽统一。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1. 教师对课程改革理解不到位

2. 体现课改理念的课堂教学方法及其相关教学技能有待提高

3. 教学内容与课时矛盾冲突

内容有深度,但教材往往只有简单的几句话,一带而过,但要讲解起来又比较困难,需要耗费几堂课时间。而且教材的内容比较理论,系统化,对于应用到生活的知识需要更加的具体,如何提高教材内容的生活化又是矛盾之一,而教材改革后对情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要求提高了,但课时并没有延长,因此造成了课时紧张。总而言之,知识本身的难度,知识内容又与我们生活有一定距离,然后,我们本身对社会生活现实还比较陌生,缺少平时体验和理论应用,使得我们在相对课时量上很难达到课改的目标。

这里,我就合作学习展开论述;

有研究表明,老师灌输式的学习,简单的抄笔记,只能让学生记住5%的信息量,如果学生自己主动学习则能掌握60%的知识,如果的学生教给自己的同学,他们都能记住90%。很明显体现出灌输式教育的弊端,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大多数中小学都会开展各种合作学习,效果也并不尽如人意。

据调查分析讨论学习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形式单调(主要就是同桌之间,前后桌之间,小小组之间,彼此的熟悉,很多时候这样形式的讨论变成了聊天的最佳时间。而差生应该基础本身掌握不好,没信心,也无从谈起;优生大多数情况下,讨论的话题很快就解决了,聊课外外题反而比较多。)

2) 效率低下(华而不实的热烈气氛,其实是很难找到真正的倾听者,讨论组之间也很难清楚的明白彼此的立场、观点,而陈述观点时,其他同学大多为了应对自己的发言稿而忽略了最佳的学习时间。)

3) 忽视思考(教师大多数担心影响课程进度,对讨论学习的时间控制的较紧,使得真正想思考的同学,独立思考的时间、空间较少,往往只能主动或被动的人云亦云。)

知道了存在的问题,必然要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

1) 要划分不同的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合理搭配(课前要编组,好生、中等生、差生要进行分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对于差生组,教师可以多关注,多辅助)

2)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实际出发,设置有发展性的讨论问题(太容易的,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太难了,又无从下手,要作到启发性、前瞻性,有一定的梯度,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的)

3) 充分的讨论、探讨的时间(时间不足,学生可能会遗留下遗憾,浇灭了创造的热情,之后的讨论学习只会是敷衍了事)

4) 民主、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有话肯说、有话敢说,独学而无发,则孤陋而寡闻)

5) 讨论的话题应该是复杂的多元的,非事实性的,是多维度多向度的,要求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不是聚合思维的参与。

(三)存在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轻视教学资源合理利用的问题

 课时的紧张,资源筛选质量不高,利用效率低,分析的不够深入,即使是对教材内教学资源也是使用不充分。

(四)对课改理念的认同程度高,但实施满意度低的问题

这主要是高估了改革的能力,忽视了现实复杂性

其一,考试评价及选拔制度改革是否无路可走,关键制度的改革是一堵墙,迈不过去,十年的文化积累难有突破

其二,能不能静下心来,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基础专业研究,教师不读书成了教育难题,教师更注重课题,忽视自己的文化积淀。

其三,学校的管理制度

 从倾听开始,让管理变得开放、民主(校长信箱、老师评价考核)

 从激励开始,让教师走向文化自觉

 从关注开始,让学生和谐发展,实现“三多、两少、一转变”。三多是教师课前准备多一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多一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一些。两少是课堂教学老师少讲精讲,学生作业少做精练。一转变就是学生从厌学向乐学转变

 

二.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引导学生求真

在我看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求真、崇善、立美。

求真要求学生能够敢说真话,做实事,探索事物的真相。现阶段,对求真的教育还是比较理想的,学生对于权威也敢于说不字,不管是红楼梦还是三国演义,都有自己的鉴定标准,有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不会再是牵着老师的手的懵懂时期,而是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勇于实践和探索的新时代青年。

     2011年8月26《人民日报》有《今天怎样讲好真话》的文章,耐人寻味,所谓讲真话就是讲心里话,讲自己的客观真实的真实看法,讲自己愿意讲的话,讲自己认为不得不讲的话,“真心话不等于真理,但讲真话却是真理”,列宁讲说真话是我们的力量所在,而吹牛撒谎是道义上的灭亡,也势必引向事业上的失败,敢不敢讲真话是看我们的勇气,会不会是看我们的技巧,是不是是看我们的良心的。

诗人柯蓝曾说:我非常贫困,一无所有,我惟一的财富是我的真诚,我唯一的满足是我的真诚,我唯一的骄傲是我的真诚,因为有了真诚,我的从不低下,因为有了真诚,我的眼光不躲闪。我的真诚使我的一生没有悲哀,没有痛苦,没有悔恨。

“诚于中,必能形于外”真诚面对生活与事业,必然在言行上自然坦荡、一往无前,以诚处事则无事不克,以诚立业则无业不兴。面对挫折,那么真诚、淡定,一切事在人为。

世界上没有不为名利的超人,只有善待名利的智者,刻意回避是一种虚伪,神马都是浮去只是一种谦卑。正当的名意味实力以及认可,不择手段可耻,依靠真实本领应该赢得的是尊重,而不是嫉妒愤慨。

以寻找“本体”为出发点,而形成的“在”、“真”、“善”、“美”、“人”的反思,构成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在“真”这个概念的多重含义中,它不仅包含“有没有”(有与无)、“对不对”(真与假)的含义,而且包含着“好不好”(善与恶)的含义,这意味着“真”的概念已经是存在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相统一的观念。因此,在研究求真时,我们需要从存在论、认识论、价值论三个角度来阐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求真的意义。

“真”的第一层含义,是在“有”与“无”、“存在”与“非存在”的关系中得以成立,真就是有或者说存在。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求真第一方面就要包含求“在”,要就具体事物或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落实到实处,对存在的东西进行研究,而不是硬性灌输,空洞说教。用教育学原理来说就是德育过程中要讲究知行统一的原则,即把理论教学和组织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达到知行统一。

“真”的第二层含义,是在“真实的”与“虚假的”关系中成立的,“真”

就是真实的。类推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在上课时为了热闹气氛,往往出现了只重视活动设计,热闹多,门道少,形式主义的虚假教育互动关系。学科的教学最注重的是知识点的落实,一切情景的设置和活动的设计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兴趣,最终目的是学习,虚假门道式的活动应该尽量避免,真教实干才能达到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真”还应该是正确的认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求真,学习的是马列主义真理,要符合我们学生的实际,知识本身难度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能够在一定社会体验下的知识是最好的了。比如说,我们所用的教学材料可以是源于学生生活的,贴近生活实际的。课程资源又叫教学资源,是指对教学和课程有用的信息,而课程资源必须是学生可以接触的到的,可触摸的到的,离学生太远的资源不能称为资源,对学生的帮助也是非常有限的。曾经在中学教学法的文章看到一个这样的案例:高中的政治老师在讲价格和需求的关系时,并没有和我们一般经验、头脑里的固定模式,通过石油价格的涨落来解释价格和需要的关系。因为高中生毕竟对开车买车还不是特别有兴趣。所以他就和学生说学校外面的超市的冰淇淋涨价了,同学们的讨论兴趣也顿时被激发出来了。这个案例就可以很好的反映一个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才是“真”的教学。

 

三.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引导学生崇善

大家总是用真和善来赞颂社会的道德楷模,时代风范。但是真与善是对等的吗?显然不是,就像汶川地震时的范美忠老师,他在面对地震时,首先冲出教室,跑到空旷的地方去。他在《那一刻地动山摇》文章中写到,在那个时候,只能选择自己逃跑,除了自己的儿女,其他包括自己的父母也要抛弃。而这篇博文在网上疯传,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网民热烈的批驳和争议,网友更是讽刺他为“范跑跑”。但是从事实来说,范跑跑说的是真话,他讲的是他内心的真实体会,忠于他内心的话为何会激起如此大的风波呢,只因为他讲的只是真话,而不是善言。

     罗素曾说过,“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人心本没有觉得绝对的善恶,我们评价一个人的善恶的标准在于对他行为属性作出自己的评定,我们的行为不仅要从自身生产、发展,从利己的角度考虑,更重要的是益人。孔子讲过“仁者爱人”。也曾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讲的就是大学的道理在于弘扬高贵品德,洗涤自己的污秽后,能够自信去垢,最后才能达到善的境界,善是大学最高也是最难以达到的境界。在中国古代讲究'尚善若水”,善德的培育何其重要,看见一般。

     面对现实的“名爹比拼”,“老人扶不起”的尴尬,思想政治采用的却是应试化发展模式和教育理念,对政治理论空洞的说教。不是硬性的进行灌输,就是面对嘉奖羞羞答答、苍白无力。作为将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群中的一员,我想应做的不仅仅只是每天捧着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去阔谈其理念对思想发展的重要性,更重要是怎么样引导学生能够崇善,自然,作为学生的我,去谈方法,讲人生是空泛的,作为受教育者,主体性要明确,有自己的感与思是必须的。

      下面就从三点发表我自己的主体性感悟:

(一)潜心研究觅善源

     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最佳的办法就是在地里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用美德去占据它。

     对“真”的寻求,更重要的是为了获得规范人的思想与行为的根据、标准和尺度,从而奠定人类自身在世界中的“安身立命之本”或“最高的支撑点”。因此,在哲学的意义上,对“真”的寻求,深层的是对“善”---人自身的幸福与发展的寻求。

柏拉图在《美诺篇》中曾记载了苏格拉底对“美德”的追问。美诺提出男人的美德、女人的美德,以及老人、孩子和青年的美德。而苏格拉底则要求美诺回答包括一切的普遍的美德。美诺认为,这种包括一切的普遍的美德就是能够取得人所要求的那些善。至此,苏格拉底则明确提出对善的解释,这样,关于善的哲学追求,就发展成对整个生活信念的前提反思。

人类以伦理的方式把握世界,便形成了以某种善的观念为核心,以相应的伦理原则和伦理规范为基本内容的伦理文化和伦理生活。

“善”或“应当”的问题,总是具有某种思想和行为的规范作用,而“善”或应当之所以具有这种规范作用,是因为它蕴含着某种被人认同或接受的价值尺度或价值标准。人们正是以某种价值尺度或价值标准为依据,而形成某种道德理念和伦理规范,因此,在对善的追思,在对应当的思考中,必然会凸现以价值范畴为出发点的价值论问题。

价值是什么,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一种效益关系。

这种关于价值的解释模式,一是突出了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去理解价值,二是强调了价值的本质在于客体对主体的“效用”,因此可以说是一种主客体效用关系的解释模式。近年来,一些学者又提出了社会规范价值和人道价值。所谓“社会规范价值”是作为个体主体与社会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而存在的,所谓“人道价值”是人作为人、人作为主体存在本身所拥有的内在价值。

而个人的价值目标总是取决于社会所指向的价值理想,个人的价值取向总是取向某种社会的价值导向,个人的价值认同总是认同某种社会的价值规范。

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社会价值引导,崇尚社会道德规范,以社会价值取向作为行动指南,以社会的需要进行教学,而不至于教育理念与实践活动相脱离。而且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结合本班学生特点进行探究式学习,情景教学来对其进行社会价值导向。有了正确的价值导向、正确的行动指南,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一步一个脚印,最终能获得属于自己的那片蓝天。教和学在本质上不同的过程,教的主体是教师,学的主体是学生;教的目的是促进自身的发展,更要促进学生的进步,学的目的只是为了促进自己的成长。对教与学的目的作了区分后,我们才能树立起一个正确的“善”教观----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

 

(二)文明礼貌发善言

语言不是蜜,但可以黏住一切。语言是我们沟通交流的中介,是意识形成的重要工具。但是我们要求的善言不能是政令似的强迫,而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引导,通过潜移默化的文明用语,礼貌待人,真诚友善。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宽容、博爱,用丝丝微雨融化他人。

 

(三)辨别是非存善心

     思想政治教育自然不是塑造“愤青”,培养的自然是理智的合格的公民。一些学生受网络的影响,抑或是性格的影响行为和思想比较偏激,但是偏激以及一些真是内在的表白与滋养崇善的价值追求并不相悖。作为老师,应该肯定学生的“暴露”,有的放矢的引导其思想和行为的发展,不能扼杀学生关注社会现象,要给以播下善念的种子,静静的等待着其萌芽和成长。

  总之,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以善教学,求得的总不是恶报吧!

 

四.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引导学生立美

   这样的教学才是美,在我看来,美是教学就是自由的状态,一种自由的体验,一种快乐的体验。

  肖川有篇文章叫《教育的使命和责任》,他说一堂课好不好,有一个非常直观的标准,那就是学生快不快乐。

一个充满快乐的课堂不见得是一个优质的课堂。但令人疲惫,令人压抑,缺乏快乐的课堂一定不是好的课堂。如果你在台上讲的痛不欲生,台下的自然就生不如死,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快乐和忧愁。

善于育人,成绩不等于成功,学历不等于能力,价值取向迷茫。成才虽离不开分数,但更离不开道德品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传道、授业、解惑,用一份关爱来看待面前的每个学生。

在个人的人生中,我们对美的界定是不同的,但是概括起来,美的含义有三:一是表示感官快适,如由于感官生理强烈需要得到某种需要而发出的“真美”“美极了”的赞叹;二是表示伦理赞赏,对人的思想、行为、事情用美来进行伦理评价,如“五讲四美三热爱”等;三是表示审美判断,如对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人性之美的肯定。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其生活的,那就是美的”。人的生活世界辉耀着美的光芒。

人的有意义的生活世界涵养了人的性、情、品、格,由此便构成了人自身的人性之美、人情之美、人品之美和人格之美。人的性、情、品、格对象化为人的生活世界,美就是人的生活,美就是人的世界。

自爱,这是人性中最根本的力量,也是人性美的源泉。热爱自己的生命,创造自己的生活,才能构成生活之美。热爱自己的家庭,营造家庭的和谐和欢乐,才能创造亲情之美,感受亲情之美。对其教育,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让他对自己,自己的生命,自己身边的种种有一份爱。有一份爱才能感受到那份美。现在的教育对生、老、病的教育还是比较深刻的,但对于死亡的教育却相对较少,而正是缺失了对死亡的教育,面对挫折,轻则怨天尤人,重则存在报复他人、毁灭他人的心态,而且各种暴力性犯罪也是频频发生。不仅无视自己的生命,而且也漠视动物的生命权,例如北京大学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熊,还有踩猫、踩狗事件等等。用生命来开发生命,感召生命,开一朵生命之花。

人的人性之美,最激动人心的是真情之美。美是真实,美是真诚,美是真情,人世间最美的,莫过于真情实意,有情有义,人世间最丑的,也莫过于虚情假意,无情无义。美是生活,在于生活有真情。真情使生命具有了创造的活力,使生活具有了多彩的意义。“站在父母的位置上,就多一份爱心和耐心,多一份永不熄灭的希望,站在儿女的位置上,就多一份真情和深情,多一份永不消减的愧疚,人生大概真的是为了使每个人都体会一下这种希望和愧疚交织的心情,才会安排我们去做一段时间的儿女后,马上又让我们去做父母吧。”

真情首先是亲情、友情和爱情,有人用温暖来形容亲情,用真挚来形容友情,用甜蜜来形容爱情,还有人用深度来表达亲情,用广度来表达友情,用纯度来表达爱情,因此有人说,人生只有体验了亲情的温暖与深度,领路了友情的真挚和广度,拥有了爱情的甜蜜与纯度,才称得上是美好的人生。反之,正如作家刘心武所说:人生一世,亲情、友情、爱情三者缺一,已为遗憾,三者缺二,实为可怜,三者皆缺,活而如亡,没有真情的生活,是无美可言的。

亲情、友情、爱情三者是同等重要的,而在这么多思想的政治教育过程中为避免孩子的早恋,而一再的否定,这实在不妥。

人的真情,不仅是个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而且是个人对人类的真情,“小我”对“大我”的真情。人们都知道,马克思的座右铭是为全人类而工作,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对人类的挚爱,对人类解放的渴求,这是马克思的伟大事业的力量源泉。人类之爱造就了真情的至大之爱。

也许我们每个个体不想成为伟大的人物,但是就是有那么几个人物的存在才使这个社会更加的友爱,而这份爱是一种力量,它可以传递,可以融化,思想政治教育立美,何等重要呀!

思政,学而未决,真的思考在于求真、崇善、立美吧!

                                                    

 

 

Tags: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