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理想教育在学生个体发展中的重要性

日期:2011-12-7 09:50 阅读:

        最近上课发现班上一个好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老是从窗户向外看,用目光提示了几次,暗示了几次,效果不佳。课下找他谈心,他的一番话令我非常惊讶。他说:“我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我问他:“为啥来上学?为什么学习?”他说:“不知道,父母让来上学就来了。”我问他:“你有理想,有目标吗?”他说:“没有。”我又问:“你将来想干什么?”他说:“那些东西太遥远,还没想过。”我顿时哑口无言,不知道该怎样来教育这个学生。后来与其他教师谈起这件事,他们也说:现在的中学生无理想、无目标、无抱负,是正常的事,我不该大惊小怪。我决心做个调查。设计了几道题:你有远大的理想吗?你有长期目标吗?你有短期目标吗?你有学习计划吗?你父母对你有期望吗?对初中二年级两个班将近1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是:50%的学生有远大而模糊的理想,30%的学生有长远而清晰的目标,7%的学生有近短期目标,10%的学生父母对他们有要求,5%的学生有学习计划。通过调查了解到,50%有理想的学生学习成绩普遍较好,但不如30%有长远而清晰目标的学生学习好,7%有近短期目标的学生和10%父母对他们有要求的学生学习相对较努力,5%有学习计划的学生相对都是各班的尖子生。调查结果还发现,学生们的理想普遍较笼统。如考上大学,没有一个学生的理想能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结合起来。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就更简单了:到学校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不要跟别人打架。通过到农村家访了解到,山区的人们,由于长期的农耕经济,制约了保守、落后观念的彻底更新。由于自身家庭经济的拮据,对子女的要求仅停留在低级的生存层面,根本没有考虑和看到子女的长远发展。有些甚至错误地认为子女接受学校教育纯粹是一种单向的资金输出。因此对子女教育不重视,对学校教育不配合,子女教育全推给学校,甚至完全背离学校的教育宗旨,从而致命地削弱了学校的积极教育。这样的教育环静,又怎能希望家长对子女提出高层次的要求哪。对学生的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理想教育,理想的树立和培植。作为教育工作者以前一直不太愿意谈理想,尤其是对初中的学生。总认为那是假、大、空的东西,离他们好远好远。只要他们立足眼前,作好现在,那将来势必一片光明。到了关键之时,他们自会设计自己的人生。
        最近看了斯坦福大学的 一个非常著名的针对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调查,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摸湖;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他们生活状况及分布现象十分有意思。那些占3%者,三十年来几乎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三十年来他们都朝着同一方向不懈地努力,二十五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那些占10%有清晰短期目标者,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那些短期目标不断被达成,生活状态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的不可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等。
        那些占60%的模糊目标者,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他们能安稳地工作与生活,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剩下27%的是那些三十年来都没有目标的人群,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他们的生活都过得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
        不知道明天要做什么的人是不幸的,没有目标的人就像一艘没有航标和罗盘的船,无法掌控和改变自己的命运。学生是否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是学生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古代将树立远大的理想称谓“立志”。自孔子以来的历代学者都把“立志”作为学习的必要条件。一名满怀理想的学生,他的学习和生活一定很充实,有了理想,才会有前进的方向和动力;一个学生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远大的理想,没有美好的希望和追求,他的行动就会失去方向和动力。在学习和生活中稍遇挫折就会心灰意冷,一蹶不振。反之,就会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行动的意义,就会朝着目标,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动,持之以恒,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随后与这名学生交谈中,了解到他对自己目前的状况和将来的评价是:我将来不想成名成家,也不想去争什么,只想过普通人的生活,轻轻松松的,也很快乐。这番话虽说有些消极,但细细想来我们成年人面对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不也常常这样宽慰自己吗?生活本身的压力这么大,干嘛还要不断跟自己较真?
        追求理想的过程是不断超越自我、磨练意志的过程。虽然我们不主张盲目地把学生推向自己设定的理想颠峰,但学生的内心一定要有一个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坚持不懈地奋斗,哪怕遭受挫折也能重新站起来不断前行。久而久之,这个目标就会不断在他们的心中延伸、放大、扎根,逐渐成为他们心中远大的理想。有句话说得好:心有多远,就能飞多远。如果他们从小心中就没有远大的理想,父母、老师对他们又没要求,他们的压力,他们学习的动力从何而来?又怎能不是一幅茫茫然、糊里糊涂的状况?
        如果我们年轻的一代就没有像岳飞、周恩来等名人那样,从小就树雄心立大志,把自己的理想和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结合起来,那么中华民族何以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无论从那个角度来讲,理想教育都是教育的重中之重,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我们必须长抓不懈。
        如何培植学生们心中的理想之芽?并让其生根、发芽、成长、开花,并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哪?
        “眼要高”:即定位要高远,而且一定要反复浸润,让其扎根于学生们的心底。或许许多人反对从小把学生们引导上成名成家的道路。但我认为,只有学生和家长心中有了更高位的目标,他们才会更有动力去追寻,前进的步伐才会更加迅速、有力。即使最终并未成名成家,但追寻的过程定会让他们不知不觉地迈上更高的台阶。反之,目标定低了,不利于潜力的挖掘,人的惰性会滋长,也缺乏必要的动力支撑,人的发展势必受局限。所以,当许多城市家长们乐此不疲地带着学生们穿梭于各种名校,不厌其烦、想尽办法找寻许多伟人的故事与学生们一起分享,这不都是为了用更高位的目标来影响学生们的自身定位吗?当这些优秀的例子反复浸润学生们的生命后,他们一定会对自己的未来有无限的憧憬。眼高不一定能达成目标,但眼光底了,肯定不会有高位发展。
        “手要低”:如果说眼高解决了发展动力的问题,那么“手低”则是解决发展策略的问题。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现状,智力水平、个性特征都各不相同。在引导学生向远大的理想迈进的同时,我们更应立足现在,设计一个又一个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近期目标。学生们一次次为实现目标而奋斗的过程,也就是享受喜悦、体验成功的过程,更是在朝着理想迈进的过程。 
        一则寓言故事里写到,为什么会有今天高高飞翔的小鸟,那是因为当初那只坚信能飞上天的鸡。如果没有它心中那广阔的蓝天梦想,恐怕今天它仍然蜷缩在小小的鸡笼里吧。所以,请用理想为学生插上腾飞的翅膀,它决定了你的学生能够走多远、飞多高。

Tags:理想,教育,学生,个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