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建议

日期:2011-11-11 08:50 阅读: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突破传统的阅读能力与思维,提高高中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对语文阅读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就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出几条建议,以便在教学中能够得到实施与应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建议
  
  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以应试为主要目标,对学生的实践的能力有所削弱。而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一直是个难题。我们对于传统的阅读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辅的,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在教学的内核要求上对于高中生的如何培养阅读能力作了明确的规定:“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培养学生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要提高阅读能力,就要突破传统的阅读理论与思维框架,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具备独立的阅读、分析课文的能力。
  一、传统语文阅读现状分析
  1.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我国的高中教育还是比较重视应试的教育,希望每个学生都能考入大学。因此,就形成了教师自己总结阅读文章的结论,然后统统的交给学生,没有给其自己的阅读空间,不助于其思考能力的培养,学生所要掌握的就是记忆和简单的背诵。
  2.忽视传递方法。教师所作的不仅仅是对文章数量上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掌握读书、学习的技巧,达到举一反三。教师不仅关注对每篇阅读文章的鉴赏,不是针对一篇文章的精讲和精炼,而是一个总体的理解。我们的阅读总是为了阅读而阅读,只是为了考试,为了提高写作能力。很大的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能力的提高,割裂了阅读的整体性。因此,这种教与学的应试心,导致了学生对于传统的阅读教学的不满。
  3.看重结果,轻视过程。在语文教学中,采用简单的方法,那就是所给的阅读材料的结论综合直接的教给学生,而把形成的过程简单化。有些教师简单地认为语文就是要求背诵,
  这是片面的。阅读对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考核,因此,学生要求所掌握的不仅仅是答案,更注重的形成结论的过程。
  4.阅读时间的减少。由于我们现在对于高考成绩的重视,所以,使教师和学生用于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大量的习题上。即使他们都已经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但为了能够考上一个好一点的大学,由于现实所迫,不得不减少阅读的时间。而产生这些现状的原因是教育观念的陈旧,上级部门以及领导并没有关心教师对学生采取何种方法经行教学,大多数教师停留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知识的传授。有些教师没有仔细研究过教材,一味的沿用一个套路,没有考虑到效果如何。而且很多地方的教学没有注重学生的个性的发展,针对不同的学生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就产生的上述的现象,作者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进行有效的教学。
  二、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发展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首先要开发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分析的过程是一种思维的活动过程,就是对课文的语句,甚至是某个词进行分析和理解,理解本段文字的本身意义和在文章中的语境意义,从而达到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和概括。课文中的文章提供的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有很多的未定点,需要我们加以分析,展现作品的真正含义和在当时的价值。学生对作品的探究性阅读,就是对作品具体化的过程。学生通过对文章的探究性阅读,可以对作品作出更好的理解。例如:作者认为在《归园田居》(其一)中写道:“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1]陶渊明虽然寄情于山水,描写了田园风光的美好与乡居生活的淳朴可爱。走向官场,能为人民做一些事情,是我们大部分的愿望。尤其像陶渊明心中有远大抱负的人,更是不能仅仅满足于山水和自然。但在陶渊明生活的东晋,由于政治日益腐败,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权利斗争剧烈。所以,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又不愿意与黑暗的士族社会同流合污。公元405年,他担任彭泽令八十一天时,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所以隐退。从此过着躬耕自给的田园生活。所以,在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和学生不能拘泥于现成的说法,要根据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之后,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智慧和特长,提出一些创造性的想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从而达到提高阅读的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个负责任的教师一定会相信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值得用自己的一生去追求,享受于把知识传递给学生的过程,唤起学生对于知识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沉浸与知识的海洋。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针对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教学的实际状况,采取积极的灵活多变的方式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通过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兴趣与学生的成绩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关联。兴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而反过来,成绩的提高有助于增加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特别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同时,培养学生求知识的兴趣,通过兴趣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的阅读中。“教育不只是奔向未来的手段、目的,它在自己的存在中,找到自身的利益,它是在现实中找到欢乐的情感。因此,“愉悦”理所当然应成为学好语文的一个有效支点。”[2]因此,我们要就学生在现实中一些喜闻乐见的“穿越的小说”“明星娱乐”“动漫游戏”等现象巧妙的引用到课堂中,增加学生阅读文章的数量,以达到提高阅读的能力。例如,对于喜欢明星的学生可以每天让他阅读一篇或两片关于娱乐报道的文章;喜欢听歌歌曲的同学,每天抄写一、两首歌词,并仔细揣摩歌词的含义;很多的男同学喜欢看武侠小说,教师要布置一本小说,并且要求其读完后写一篇读后感,或者是对文中的人物的性格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享受到阅读的兴趣,达到的我们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语文的阅读的教学在于培养学生的自能读书,自能作文,教的目的就在于达到不需要教的效果。可见,一个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养成是进行阅读的神圣使命,也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培养阅读习惯的方法之一就是,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的阅读,而要把阅读目标延伸到课外的阅读材料上。但是,要把书本的阅读材料作为基础,结合以相应的课外材料,与课文内容有关联的文学作品,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学生对课外的材料的阅读,能够扩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沉淀,从而对事物有一定的自己的判断力,有自己的是非观和价?值观。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语文的阅读的素养不够高,主要的问题就是做阅读时的理解力不够并且速度慢。究其原因就是阅读量太少,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的阅读的习惯的养成,首先需要教师的引导,其次也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潜能。作为教师要做到重视学生的初读感受,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对于文章的领悟,并能准确的提出一些启发式的问题,注重对学生的预习情况的了解。教师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使阅读成为学生每天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种负担。
  (四)调动学生的阅读主体性
  新课标是首次在教学的阅读中强调,第一是要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第二是有效的利用学生的主体意识,在阅读的过程中使学生达到有效的自我教育,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就是尊重学生阅读的权利,给予他们适当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各自不同的背景下成长,因而形成不同的个性,在阅读中要充分的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尽量为学生的提供一个提高阅读能力的学习环境,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
  语文教学要做到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主要的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鼓励学生对课文的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建议和独特的见解,并能给予剖析。培养学生的个性,把课堂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充分发挥其主导性,是知识的探索者。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从而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的、真诚的互相学习与帮助的关系,点燃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具体的表现为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不是一味的给予学生无法理解的指令和建议。在课堂上要建立一种宽松的、自由的氛围,使学生有一个敢于发言,勇于表现自我,激发想象的机会。

  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项综合的工作,它需要广大的语文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的个性,从教学的实际出发,以科学的视角为基础,从努力的发展学生分析概括能力,鼓励学生怀疑的精神,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阅读主体性五个角度出发,使教师与学生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作用,并使两者相结合,互为补充,既做到继承传统的语文阅读的方法,又能创造新的思路和途径。在实际的教学中,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

Tags:高中,语文,阅读,学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