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新概念教学相长

日期:2007-5-8 18:59 阅读:
内容提要:知识经济时代首先要求我们的教育深化改革,开放观念,培养出有知识有能力又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针对此题,本文从改革教学观角度出发,提出在“乐学”的大环境中,在教学交往模型,民主自由的空气,团结协作精神的此三者合力下,推动学生创造力的开发与批判性人格的塑造。

关键词语:心理情感 创造力 创造思维 内在驱动力 学生中心观 互动式教学 批判思维 元思维

美国一位现代教育学家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习能力的人。”这就提起了一个教学的话题: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在这里“鱼”是知识,“渔”则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即上面所说的学习能力。当今是知识信息时代,如果把教育看作是一个新兴产业的话,那么其最大的产品便是学生,此产业的任务是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合格的人才资源。在这样一种特殊产业中,“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则起着主导作用,即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是教师的责任和教学目标。并且现代教育也更加强调“学习的革命”,更加强调学生创造个性,创造思维以及自我意识和批判精神等因素培养和塑造。这就无疑应该提倡“学生是主体”,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主张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个体意识,并且强化自学,自评,自控的素质训练。所以是被动的接受鱼还是主动的学习渔,能否以渔得鱼,关键因素还在学生本身。当然,以上两个方面还不充分。我们还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师生切磋,弦歌互答。此三者结合起来,便是本文要阐述的新概念教学相长的主体。
所谓新概念教学相长,即是一种实质性的师生互动行为,是一种自学-质疑-讨论交流-归纳指导的教学观念

一、 教学中的误区

在这里用了“误区”而不是“问题”,更不是“矛盾”,关键原因在于“误区”只是在教学中存在的师生间无意之中产生的“心理结”,这个结一旦被解开,便能“拨开云雾见天日”了。
在教学行为活动中,我认为存在着两个主体(请注意,这里并不存在哪一方是主体而另一方是客体的情况,并且此无逻辑错误)即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纽带联系起来,此时,课堂便是一个“信息场”。
在此信息场中存在着“场力”,它包含“场引力与场斥力”。此二力的施力者便是教学中的两个主体--教师与学生。“场引力”是和谐的教学关系,这是我们所希望出现和发展的。但在实际中,教学关系常表现为“场斥力”。这个“场斥力”就是上文提到的“师生之间的心理结”。在信息传递中,由于师生不能彼此理解,则会很容易产生师生情绪低落,课堂气氛沉闷,信息量减少,信息传递速度减慢等不良情形,从而导致师生走入教学误区,教学进入恶性循环。
上述不良情形在心理情感上则反映为A学生的积极抵抗与消极抵抗,从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消极抵抗是对信息表示缄默--Keep silent.信息只是被悄悄地传播(传递);积极抵抗则是对信息置之不理,表示出拒绝的态度,变课堂学习为自习。B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教师的心理情感也会发生变化:主动放弃与被动放弃。由于课堂气氛过于沉闷则会导致教师主动放弃对“场引力”的追求兴趣;学生的抵抗情绪投射到教师的心理情感上,便会产生被动放弃的情感反应,对于学生的消极情绪听之认之。在这里应强调的是,以上教与学的心理消极情感,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在一定情况下可能相互推动,恶果逾演逾烈。
为何进入误区,怎样走出误区,怎样变“场斥力”为“场引力”,这是教学双方绝对应该思索的。在此,我认为新概念教学相长对于走出误区是有积极作用的。

二、新概念的“教”

(一)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
古代的“教”字是这样写的“ ”其字形由三部分组成“ ”为“经典”之意;“ ”为“子”字代表小孩;“ ”是手中拿着一根树枝,有所扑打。把上述字形的各部分综合起来,古代“教”的涵义也就十分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一边给孩子传授“经典”,一边手中拿着树枝扑打着孩子。在这种教学活动中,苦学也就是理所当然了,时至今日,虽苦学之见未见诸书刊报端,但在人们的观念中却仍根深蒂固地认为学习是件苦差事,孩子只有苦学才会有出息,于是苦学似乎成了不争的事实。但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否科学有效呢?这是很值得商榷的。
(二)书出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自有人类社会起,就有教学活动存在。教学从一开始就是为父辈向晚辈传授生存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服务的。为种族的延续所必需的,而根本不是从受教育者的意愿出发的,也就根本没有顾及受教育者需要的满足,那么其学习自然是被动的,被迫的。长期以来,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注重的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很难满足其需要,使厌学情绪滋生。所以,要提高学习效率,加速知识信息传递,引人“乐”学观,是极其必要的。
宋代朱熹在《四时读书乐》中提到--春季“读书之乐乐何知,绿满窗前草不除”;夏季“读书之乐乐无穷,拨琴一奏来熏风”;秋季“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冬季“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这便是对乐学的自身体会。明朝王守仁的弟子王心斋的《乐学歌》中提到“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乐是学,学是乐。呜呼?天下之乐,何为此学?天下之学,何为此乐”,这可谓是最断然和明晰的乐学观之表述。
现代情感心理学也研究表明:情感具有一系列积极或消极的所谓两重性的独特功能。若能在教学中让学生怀以快乐的情感进行学习,就能克服苦学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动力功能(情感对个体的行为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利用调节功能(情感对个体的认知操作活动具有组织或瓦解功能)提高认知活动的效率;利用疏导功能(情感能提高或降低个体对他人言行的可接受性的效能)促进教育内化;利用协调功能(情感具有促进或阻碍人际关系的效能)改善师生人际关系;利用保健功能(情感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具有增进或损害的效能)增进身心健康等。并且以乐治学还能有效地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因为在同样的学习条件下,乐学能减轻学生的紧张度和压力感。这一切都有利于教学潜能的发掘,有利于教学效果的优化,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
以下便具体介绍以乐学为前提条件的“教”。
当今是知识信息时代,教好系统的科学知识,使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成为学生立足的关键。合理的知识结构即指“T”型知识结构,上面一横代表广泛的知识系统,下面一竖代表一领域中精深的专业知识,“T”型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知识。既然“T”型人才结构是时代所需要的,那么我们的“教”必需面对“T”型结构,有目标地进行,而且应该着重指出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形成“T”型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需要许多环境,但在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教学交往模型,民主自由的空气,团结协作的精神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必不可少的环境。课堂教学过程的实质,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是师生之间的认知,情感,意志方面的交往过程。林格伦在《课堂教学心理学》一书中,描绘了师生相互作用的四种类型,第一种是教师跟全班学生仅保持单向交往;第二种是教师试图与全班学生发展来回的交往;第三种是教师跟学生保持来回的交往,也允许在正规的基础上学生之间也有交往;第四种是教师在集体中是一个参与者,他鼓励所在集体的所有成员中,有来回的交往。很明显在这里只有第四种类型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自我超越性,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培养创造力。但是,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创造力是不能强求的,但我们完全可以创造出使之发挥积极作用物先决条件。这些条件是:
1、 心理安全。就是说:A.必须感到自己被人承认,受到别人信任。B.必须避免消极式的和遣责式的评价。 C.在努力争取创造成力时必须感到自己被他人所理解。
2、 心理自主。这是指表达、思维、感觉自由、塑造自我自由,一个人的心理自由感也意味着承认和尊重他人的自由。
日本东洋大学恩田彰教授强调,创造性比智力更富情意倾向,它同动机作用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它作创造活动的原动力,是心理能源。因此,开发创造性必须重视充实、控制心理能源,即必须注意激励动机,增强体质,促进情感训练。
必须一提的是,在培养创造力的情感心理训练时,鼓励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是关键措施。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去观察世界,展开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好奇心突出表现为质疑问难。当好奇心转向探求科学知识的时候,好奇心便会升华为求知欲,求知欲是一种认知的需要,它是不断观察、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的动力,是一种对知识追求的内在的驱动力。如果个体内部动机水平高就会主动地提出问题,提出任务,在活动中坚持不懈、努力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能觉察到情境中那些与问题毫无关系的重大线索,从而创造性地将问题加以解决。
因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其认知动力,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措施。
综上,新概念的“教”是在乐学的基础上,注重良好教学环境的营造和心理情感的培养,旨在打破旧的教学模型,追求学生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提高新的教学方式。

三、新概念的“学”

新概念的“学”既承接上文的“教”又具体地阐述乐学,即在良好的教
学模型,民主自由的空气,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努力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大环境中,承认学生潜伏着极大的由未知转为已知的原动力,继而使之产生乐学观念。新概念的“学”从本质上是肯定和接受学生中心观的,学生可以从个人的实际出发,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出发,从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进行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能力的培养和潜能的发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且是具有创造个性和创造思维的人才,推而广之则使乐学成为大气候。
学生的乐学心理主要来源于自己的创造个性和创造思维所产生的结果能被认可和接受,其价值能被实现。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兰斯指出,创造教学的具体特征是:“使学生能敏锐地感受或意识到存在着的问题缺陷、知识差距、缺损因素、不和谐因素等。综合所得的信息,明确困难或创造缺损因素,搜寻答案,进行猜测或对缺损提出假设,对这些假设进行检验和再检验,完善这些假设,最后将结果和其他人进行交流。”这说明学生的创造个性和创造思维只有在这种充满智慧主动性的开放式的求知活动中才能发展起来,所以要强化主动思维,在学习技能上强化自学、自评、自控,并且在此三项技能的训练中加入批判意识,从而顺利产生乐学心理。
1. 自学。自学就是学生自己选择目标,按统一的教学计划,自定步骤去学习。自学能力依靠独立主动的探索精神,运用适合个性的学习方法,独立完成学业倾向的一种技能与能力。鉴别学生会自学的标准是:A.摄取知识的主动性,即具有较强烈的求知欲,表现出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摄取知识。B.克服困难的坚韧性,即不仅在顺利的条件下学习,而且能在有困难的时候,依然保持旺盛的学习积极性,顽强地克服学习上的障碍。C.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即善于质难问题,哪怕是老师和教科书上的论述,也要用自己的头脑去想想,是否有道理。因而表现出在学习中往往不满足于现成的结论,而喜欢探究其来源;对于书上某些似乎不容置疑的定律、定理、敢于提出异议;对于老师教学中的失误敢于指出;对于社会上流行的观点敢于持不同的见解。
2. 自评。通俗地说自评是根据学习目标,学生对自己在学习成就上的变化作出评估的过程。学生的自我评定在学习过程中,心理功能表现有三:A.自我诊断能力。学生能分析自己认知与非认知因素的优势与不足,了解自己已经学到了什么,还缺少什么,通过与自己过去比较,进步了多少,在与同学与集体与社会比较中,明确自己学习水平属于什么地位等能力。B.自我定向能力。不仅了解自己的学业水平的确切位置,而且能判断出自己和他人问题之所在,并能对症下药,扬长避短,强化优势,矫正错误,弥补缺陷,自己为自己指明学习的努力方向。C.自我激励能力。能对学习过程获得的肯定,积极的反馈产生激励作用,善用多种参照系评估自己的学习,不断地调整和提出新的学习目标,在成功的体验中激发和增强自己的成就感与学习兴趣。
3. 自控。从元认知的角度来讲,自控,即自我监控,就是自己对学习过程不断进行积极、自觉的反馈和调节。它包括制订学习计划,调节认知策略,检查学习结果,采取补救措施矫正目标方向等。自控水平的高低,主要表现是:A.学习内容的计划性。即目标意识清晰对于各学科的课内外知识一般都能做到有计划地进行学习。换言之,不是即兴式的遇到什么就学什么,而是有选择、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学习。B.时间利用的科学性。一般都有一套比较合乎规律的学习作息制度和学习习惯。在时间的利用上,能考虑到各科学习特点和科学用脑的方法。自觉地坚持以转换大脑的兴奋区域为方式进行积极的体息。C.查漏补缺的自觉性。能够主动地、积极地根据学习反馈的结果对发现的问题,自觉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以上三者俱是在技术层面上的要求,然而这还仅仅不够,我们必须深入个体心理完成塑造,即塑造批判思维的人格品质。这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批判思维就不会有真正的新概念的“学”,自学、自评、自控便是一句空话。批判思维(critical thinking)泛指个人对某一现象和事物之长短利弊的评断,它要求人们对所判断的现象和事物有其独立的,综合的,有建设意义的见解。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十分重视问题意识在思维和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他要求学生要“每事问”并提倡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此外孔子还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在孔子看来,疑与思是学习的基本功。后来,他的学生子夏又发挥了这一思想,提出“博学、笃学、切问、而近思”的学习方法,把“学-问-思”的三个环节有效的结合起来。宋代理学大师朱熹也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此话可谓对学习中的问题意识之非常科学而辨证的阐述。著名学者陆九渊曾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有疑无疑,大疑小疑可说是一个人学习的分水岭。
美国哲学学会于1988-1989年特邀请了全美的当46位批判思维的专家就批判思维的性质及其培养进行了深入探讨。专家们一致认为,批判思维本质上是一种疑问技巧,它是教育中的一股解放力量,也是每个人与公众生活中的重要资源。”在这层意义上讲,批判思维不是专科的学问或技能,而是一种思维技能的人格品德的组合。作为一种思维技能组合,批判思维包括解析思维、分析思维、评估思维、推理思维、解释思想和自我调整六种元思维技能,且每一种元思维技能都有其进一步的亚思维技能。作为一种人格品格的组合,批判思维主要包括好奇心,自信心,信任感,谨慎性,敏感性,灵活性,心胸开阔和善解人意等人格品质。一个理想的批判思维者应该具有以下特点:惯于提问知识全面,相信思维,心胸开阔,思想灵活,公平待物,不带偏见,慎做结论,愿意重新考虑自己作过的结论,明确所面临的问题,善于面对复杂的判断,勤于寻找有关资料,理性地选择标准,坚持不懈地寻求答案。
综上,不仅要从技术上打破陈旧的“学”,而且要树立独立的批判人格,从思维上真正地完成解放,以达到本质意义上的“学”!


四、新概念教学相长

此时的“教学相长”,即新概念“教”与新概念的“学”的有机结合体,三者相得益彰,提出课题,确定目标:设计近期目标,指导自学,学生质疑,老师质疑,实践反馈,归纳总结,确立学生中心观,建立学习环境宽松性,培养乐学,创造思维,批判思维的人格等要素综合发挥强大的推动作用。
面对新世纪,我们必须改革或改善我们的思想,使思想解放,并且在诸多要改的事物之中,教学必须先行,因为教育终究代表着我们的民族精神!
参考书目:
姚本先:《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教育研究》1995 .10期
岳晓东:《批判思维的形成与培养:西方现代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 《教育研究》2000.8 期
马德炎:《互动式教学方法初探》
张 载:《经学理窟.大学原上》
黄绮编著《说文解字》香港太平书局1980年版
倪谷音、卢安楣:《愉快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Tags:新概念,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