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课堂教学如何防止学生瞌睡

日期:2013-3-17 19:45 阅读:

        课堂上,学生睡觉对很多教师来说已经是一个见怪不怪的现象,特别是农村普通中学(生源已经经过层层选拔),此类现象更为普遍。学生上课瞌睡不仅影响自己的正常听课,瞌睡常常还有传染效应,会影响周边学生的精神状态,甚至影响教师的教学情绪。如果不能及时干预,有效调控,课堂就会变得越来越沉闷,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一般而言,学生上课瞌睡现象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生理上的疲劳造成的打瞌睡;二是心理、情绪方面的原因,如厌学、对老师有意见;三是认知基础及能力差造成的,如听不懂讲课内容自然就容易打瞌睡;四是老师的教学水平、教学内容导致的。

       那么,如何让学生上课不打瞌睡呢?方法只有一个,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心中有学生,眼里有学生,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思考权、发言权还给学生。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和组织者,学生课堂瞌睡,主要责任在老师,要解决学生的瞌睡问题,首先要解决老师的教学问题,从老师自身的教学方式方法改变做起。

      笔者认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防止学生课堂瞌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供行家批评指正。

      1、备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精心备课。设计教学内容以学生的基础为起点,严格遵循“三讲三不讲”(三讲:重点、难点、易混易错易漏点。三不讲: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的原则。依据我们学生的特点,降底难度,让他们慢慢上路。

       2、关注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体会到你的关爱。不能只顾上课,要用你的眼光扫视整个教室,用你的爱心普照每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反映,给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

       3、学科生活化,激发好奇心。学科生活化,即老师在备课和教学的过程中,在不违背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教学材料的选择和运用要尽量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内容离日常生活并不遥远,而且很有趣味,进而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朋友,学生一旦对学科学习有了兴趣,学习自觉性就会提高,上课注意力就会增强,睡觉现象自然就会减少。

       4、内容问题化,激发求知欲。内容问题化,是指老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将教学主要内容精心设计成几个具有层次性和启发性、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同样的教学内容,如果老师平铺直叙地讲下去,学生往往容易听觉疲劳、昏昏欲睡,如果老师以问题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就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就不容易打瞌睡。

        5、干预隐性化,保护自尊心。干预隐性化,使指对待个别上课打瞌睡的学生,除非屡教不改者,不要公开点名或者严辞批评,而是采取一些隐性的手段及时提醒或干预。以这样的方式,不声不响,不动声色,很自然地提醒学生,让他们很快恢复到学习状态,既不影响教学效果,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性,学生也不仅乐于接受,而且心存感激。比简单的纪律约束和大棒管理效果要来得有效、来得入心、来得持久。

        6、变换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不能一成不变的使用一种教学方法。用影视、幻灯、音响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软件而进行的“多媒体教学”,已成为现代教学的一种趋势,它使原来“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融入图形、文字、影像、声音、动画、视讯等多种媒体,它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能充分地唤起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教学效果。  

       7、注重语言艺术,增加课堂的趣味性。稍微有点欣赏水平的人,在看赵本山的小品时是不可能打瞌睡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小品语言的精心设计,每一个小品都会有一些经典的语言流传于世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当然,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我们不可能像赵本山那样一堂课设计个一年半载,但赵本山现象应引起我们对课堂语言艺术的足够重视。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加入一些幽默元素或一些个性元素,从而使课堂充满乐趣。

    总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只要老师做个有心人,心中有学生,眼里有教育,勤于学习,乐于请教,善于反思,敢于尝试,多点柔性引导,少些硬性强制,就一定会找到属于自己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技能和育人方法,课堂教学就会焕发生机与活力,学生的打瞌睡问题就不再成为问题。

Tags:课堂教学,如何,防止,学生,瞌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