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预设与生成同台共舞、相得益彰

日期:2011-12-2 08:09 阅读:

                                                                                                                                                  预设与生成同台共舞、相得益彰
   课堂是一个永恒的充满活力的生命体,处处蕴含矛盾,其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预设与生成之间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它们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两者缺一不可。预设体现教师对教材和学生的尊重,生成表现为学生对知识的达成度;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同台共舞、相得益彰。

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历史的教育教学中怎样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呢?今天学习了陈红老师、金波老师和郭蜀宁老师的材料后本人颇有心得,现写下来,让大家批评指正。

一、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第一,从教师方面来说,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领悟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精确把握好教材的精髓和重点、难点,把教材内化为具有教师自己个性特色的课堂教学材料,具有思考的深度和突破的勇气,这是在课堂教学中和课堂教学后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内容的前提;其次是教师要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背景知识,达到聚万千知识于一身并集中一点而爆发的特点。教师不仅要对教材和教参作深入细致的研读,而且需要自觉地广泛涉猎有关的知识,并把这些东西进行内化、吸收、生成、创新,变成对教学有用的关键性知识。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就不再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而是整片森林。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再次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特点。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和班级学生的心理状况,深刻地了解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和基本过程,清晰地把握班级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和思维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点和兴奋点,从而能够较准确地洞察和把握学生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的走向。这三点是教师在课堂中能有效地激发生成、引领生成和调控生成和捕捉生成的基础。

第二,从教材方面讲,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教材和教参是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的基石。我们教师要源于教材而超越教材,就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把握,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时代特点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去形成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否则,所谓的个性化学习和解读就会失去根基和方向。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一些生成性的差距和误区都是源于对文本解读的肤浅和误读。

第三,从教学过程方面讲,教师要强调精心预设。课前教师要尽可能的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中所遇到的各种可能性,降低预设的盲目性,提高预设的可行性,提高生成的价值,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

二、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针对性、可变性

第一,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生成的主体也是学生,所以生成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它彰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预设强调的是教师的设计和安排,它彰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教是为学服务的,它意味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规律进行预设,想学生所想,备学生所想,从而使预设具有针对性。

第二,以生成的广阔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

生成是师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即席创造”,是“无法预约的彩虹”。为此,预设要有弹性和开放性,给学生成腾出时间和空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把课堂上的一切都精心于内,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对重点的把握,对难点的突破都预知在内,把课堂中的“意外”视为课堂教学的异端而加以否认。现代教育理念则大力提倡教师的生成性意识,要深入思考课堂教学的大方向、大环节和关键性内容,把握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目标指向,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提供充足的时间。

第三,以生成的动态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

我们强调生成的动态性和流动性,就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是以教案为蓝本而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教师不应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上,引领学生达成预设的目标。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作出有适当的调整和变更。

 

正是基于生成的主体性、随机性和动态性,新课程教学理念才特别强调教学反思的意义。在教学前进行反思,把以前的生成纳入现有的预设范围,拓宽预设的可能性;在课堂中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改进和充实预设,使预设不断完善;在课后进行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回顾、批判,总结和提炼有效的预设和生成。

三、让预设与生成同台共舞、相得益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预设与生成是矛盾的统一体,预设重视显性的、共性的、可预知的目标,生成重视隐性的、个性的、不可预知的目标。预设的呆板必然导致生成的狭隘,限制生成的空间;生成过于宽泛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不少有价值的生成是对预设的背离、反叛、否定,还有一些则是偶然的神蕴,生成和预设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反向性。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特别强调,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务于有效的课堂教学、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特长和创新性学习。

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预设和生成都是学生发展的手段和措施,我们一定要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的角度,从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出发、用长远的、动态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两者的关系。在实践中,我们不能离开学生的发展而机械地设置预设问题,高质量的预设也不应该为了顾及低层次的生成而患得患失。总之,我们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2、精心的预设无法全部预知精彩的生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插曲”,一旦出现,我们要有心理准备,灵活应对,而不能一味拘泥于课前的教案,有时反而可以巧妙利用“插曲”达成精彩的生成。

适时的抓住生成的时机和资源,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果。当学生被激发起“兴奋”的学习状态而发表精彩的观点时;当学生出现误解时;当师生互动中学生“此处无声胜有声” 冒出精彩的火花时;当教师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时,都是利用意外资源达成生成的大好时机。

课堂教学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教学中,如果完全按照“预设”进行,结果将无视或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堂因此而机械和呆板;但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即时的“生成”,也会因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出现“放而失度”的现象。因此,我们要理性地看待“预设”和“生成”,预设要有弹性、留有空白,以便在目标实施中能宽容地、开放地纳入始料未及的“生成”中。凡是对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有价值的“生成”都要大加利用;对消极的“生成”,应采取更为机智的方法,让其思维“归队”,回到预设的教学轨道上来。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

Tags:预设,生成,同台,共舞,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