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课堂教学的论语情节

日期:2011-10-24 19:17 阅读:

        课堂教学中的“论语”情节

                              孙爱华    蒋海红  

地址:山东聊城翰林中学    邮编:252400

   轰轰烈烈的课堂教学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思考。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等新课程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我们的课堂越来越充满了欢声笑语,这是我们所期望的。“热闹”的课堂教学中更应该渗透着“论语”情节。

1.诱思导学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他还主张多学善思,学思结合,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思考的学习习惯。

我们不能只满足于现在课堂上学生丰富多彩的展示,更要思考:这节课我们给了学生多少自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俗话说:“嚼过的馒头”没有营养。学生没有思考只是单纯地接受知识,如同吃老师们“嚼过的馒头”一样无效。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不仅是只让学生兴高采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更多思考的时间。教会学生去思考也是我们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2.因时而启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他主张课堂教学不到学生冥思苦想而想不通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理想说却又无法表达时,不去启发他。

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时为了赶进度,有时课堂时间不够用,往往学生刚刚进入思考状态就被老师的讲解给打断了。教师的启发必须因时而启,不能因为“心急”而导致前功尽弃。因此,我们在预设课堂教学情况时,应考虑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想象的空间。

3.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是后人对孔子教学经验的精辟概括,即孔子教学是要看对象的,他主张教育要切合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要从个别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最佳教育者的要求。

 我们现行的“班级授课制”使我们的“因材施教”有些困难,特别是面对60人左右的班级时。但是我们可以想办法改变,比如我们的提问方式或者展示的方式因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学生的性格和年龄和心理特征而有所不同。把课堂还给全体的学生,而不是那些活跃分子,因此我们的课堂还应该是在我们教师的有效控制之下,尽可能给每一个孩子机会,让每朵鲜花都灿烂,不只是一句空话。

4.民主平等

   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他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生,从不摆架子,他指出在真理面前,学生不必谦让于老师。孔子常常与学生一起侍坐,向他们问志、问知,学生见仁见智,和他无话不说。在和个别学生交心谈心时,往往以朋友身分对待,学生没有什么心理压力,教学气氛非常轻松。他还认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孔子躬身践行的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在当时社会可谓是平地一声惊雷,对当今素质教育中新型师生观的转变也应是一付清新剂。

   从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流行起来,教室里的讲桌被撤走了。师生平等不能仅仅体现在形式上,更要落实到师生的心理上。在我的课堂上,我经常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指出在课堂上出现的任何错误。因为老师不是“圣人”,所以老师也可能犯错误。这样慢慢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向老师、书本等提出疑问。课堂上是老师,课下和学生是知心朋友,学生有什么苦恼都会找我诉说,我也乐于当学生的大朋友。

5.成人成才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在春秋时期,社会发展以周礼为准绳,因此“礼乐”的教育思想成了当时教育的主流。孔子认为,一个受别人尊敬的人,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学会用伦理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在教育实践中,孔子始终把思想政治、伦理道德放在首位。他强调指出人才只有先学会做人,然后才能成才。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培养的孩子不应该仅仅是为了一张张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而是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如果学生的品质不合格,就等于工厂出产了不合格产品,那我们的教育就走进了“死胡同”。因此,我们备课时,要学会充分挖掘教材所隐含的素质教育内容,在日常课堂教学渗透学生的思想教育。成人、成才远比掌握文化知识更重要。

     一个精彩的课堂离不开《论语》情节,孔子的教育思想依然在影响着我们的课堂教学。

Tags:课堂,学的,论语,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