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关于课堂教学公平问题探究

日期:2010-4-15 10:46 阅读:

        论文摘要:课堂教学公平是教育公平的主渠道。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不公平现象主要有:课堂教学中人格尊严不平等;教学资源分配不公平;课堂教学管理不公正;学生学业评价有失公平。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传统的精荚教育观;部分教师的道德水平低下;教育投入不足,班额过大;教学评价存在功利性倾向。其解决对策有:转变课堂教学观念;加强师德建设;加大教育投入,促进班级规模小型化;建立科学的课堂评价体系.

  教育公平是人类几千年来共同追求的教育理想,是广大民众倾心追求的价值目标,历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课堂教学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课堂教学是教育的实践领域,其公平与否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发展,进而影响整个教育领域内公平的实现。因此,要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就不得不关注课堂教学公平。

  一、课堂教学存在的不公平问题
  课堂教学公平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公平合理地分配课堂资源,公正地进行课堂教学管理。但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不公平现象比比皆是,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课堂教学中人格尊严不平等。教育是一种“成人”的教育,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的尊严。人格尊严的平等性是课堂教学公平的最基本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发展的机会,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然而在现实的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中,由于过于强调标准化、统一化、效率化与规模化,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片面强调智力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心理及其个性的健康发展;经常违反纪律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则更是受到忽视和“专制”;后进生在教学活动中受到了冷落;教师常常会因为晕轮效应而夸大优生的优点,忽视他们的缺点。同时又会扩大后进生的缺点,无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由于学校、教师、家庭以及社会片面地追求教学的工具效益,有许多边缘学生在教学中成为另一些人的阶梯而被文明的教学所抛弃。
  2.教学资源分配的不公平。生活在同一课堂的不同学生,无论其具有何种家庭背景、个人禀赋、人格特点和智力水平,都应该公平地分享课堂教学资源。公平分配教学资源不是平均或平等分配份额。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追求教学资源分配的“绝对平均”,用“标准化”、“统一化”、“同步化”的策略来实施所谓的“公平教学”,这种公平教学是用表面的公平掩盖了实质上的公平。在课堂师生互动中,教师对学业成就高、家庭背景好、在班级中担任较高职务、性格外向开朗的学生表现出较高的互动频率,师生交往也多在这些学生中进行,课堂甚至成了这些学生个人表现的舞台,他们成了课堂的“主角”,而那些成绩相对较差、家庭背景一般、在班级中表现平平、被教师认为愚笨倔拗的学生则成了课堂教学的“看客”,甚至被人遗忘。还有部分教师为追逐个人私利,为那些家庭背景优越而且能为自身带来更多的“回报”的学生施以优先对待,因材施教原则已开始蜕变成因“财”施教。教师对这些学生的偏爱实质上就意味着教学资源分配的不公平。
  3.课堂教学管理的不公正。现行课堂教学的管理过分强调指令性、统一性。这种严密控制具有鲜明的强制色彩,致使课堂组织结构中的绝大多数成员都处于服从状态下,使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流于形式。课堂教学中的奖惩也有失公正。中小学教师普遍认为奖惩应该与成绩挂钩。有些教师甚至将学生划分等级,对成绩好的学生过度表扬和奖励、一味包容,即使学生犯了比较严重的错误也往往手下留情、“法外开恩”。对成绩差的学生,就用非常挑剔与苛刻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他们。对这些学生取得的进步视而不见,对这些同学所犯的错误要么置之不理,要么严格“依法办事”,要么“从重处理”。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教育的基本理念,使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骄傲自满,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甚至变成学习成绩好但品德素养低下者;使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一蹶不振,甚至“破罐破摔”。
  4.学生学业评价有失公平。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中,教师是否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即认知目标,是一节课好坏的重要甚至唯一指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般只关注知识传递的有效性而不去顾及学生其他方面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个性化的要求和创造性的见解也往往采取扼杀的态度。以分数论“英雄”的现行评价机制成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而以言语一语言、逻辑一数理智力为核心的学科考试过分强调死记硬背的书本知识,缺乏对学生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客观评价,难以真实准确地反映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出各种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基本能力。

  二、课堂教学不公平的成因分析
  产生课堂教学不公平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既有教师的主观原因,也有社会和教育自身的客观原因。
  1.传统的精英教育观。主要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持有的应试教育、精英教育指导思想。这些指导思想迫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把考试的内容作为教学的任务和判定学生价值的标准,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仅仅追求社会认可的知识、能力和技能的发展,而忽视学生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仅仅强调升学率,而在课堂中隐性地“遗弃”考试“失败”的学生,也造成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得不对少数人实施特殊的“尖子教育”,而让大多数人不能享受平等的教育,结果是在培养出少数精英的同时培养了更多的“失败者”。2.部分教师的道德水平低下。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市场经济规律在学校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也日益凸现,这种价值观也渗入学校教育中,浸染着课堂教学。教育腐败现象屡见不鲜。有些教师淡忘自己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注重实惠和功利,崇尚等价交换的商品交换原则。有些教师耐不住清贫,抵不住诱惑,对教育不公平的趋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有的教师偏重于学生的外表特征,喜欢以貌取人;有的教师爱慕虚荣,在课堂教学中对家庭优越的学生关切入微,而对来自社会底层的学生视而不见;有的教师乐于在学生中区分亲疏远近;更有那些特别缺乏民主和平等意识者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搞所谓的“分槽喂养”;有的教师教学方法简单,态度粗暴,对那些接受知识困难的学生缺乏耐心,也从不考虑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特殊需要。还有教师在课堂常规管理上厚此薄彼,用成绩的标尺来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过多地对学生进行负面评价,而较少对学生进行正面评估。
  3.教育投入不足,班额过大。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优质教育资源依旧匮乏,这在许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尤为突出。从总体看,我国目前基础教育领域中的班级教学条件还较差,集中表现为教育投入不足,班级教学人数过多。我国当前中小学班级人数,少则40人,多则80甚至100多人。教师在单位时间里无暇顾及全班同学,也无法获得全体学生正确的反馈信息,难以集中时间和精力对不同的学生予以公正指导,只能要求全班学生按相同的进度和一致的内容进行学习。当一个教师面对七八十名甚至上百名学生开展课堂教学时,要求教师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公平发展,显然是纸上谈兵,是对教师的苛求。
  4.教学评价存在功利性倾向。学业评价是对学生学业水平的价值判断,并影响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课堂中学生学业评价的不平等主要表现在评价依据的标准、评价方式、评价内容等方面。在课堂评价中,评价所依据的标准是功利性的评价标准,这种标准显然有利于在社会要求的方面得到较好发展的学生,而在其他方面发展较好的学生则处于劣势。就评价方式来讲,不同学生智力表现类型不一样,有的擅长笔试,有的擅长操作,有的擅长表达等。而传统的评价仅仅以笔试为主,显然不能真实反映不擅长笔试的学生的学业水平。就评价内容来讲,不同学生智力表现类型不一样。有的擅长语言智能,有的擅长数理逻辑智能,有的擅长空间智能,有的擅长音乐智能,而传统的评价仅仅以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为主。整齐划一地测评学生的某些智能来对不同学生个体做出综合性评价显然是片面的、不公平的。 

 

  三、促进课堂教学公平的对策
  针对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及其成因分析,要解决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1.转变课堂教学观念。课堂教学观念是教师课堂行为的指导思想,要建构公平的课堂就必须转变课堂教学的观念。由“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到“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现代教育观念的重大转变。推进课堂教学公平,需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树立“人人都有才,人人都可以成才,人人又都不是全才”的新观念。每个学生都是拥有独立人格的个体,都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教师不应人为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并给予差别对待,不应低估那些暂时成绩落后学生的发展可能性。课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而非部分“精英”学生的。学生之间学业的差异不是构成严格的学业等级的条件,而是相互竞争、彼此制衡的“资本”。每一个学生都有其“闪光点”,学生之间并不试图通过某一方面的比较来建立严格的等级格局,而是关注对方的优点,学习对方的长处,把对方看成是课堂学习的一种资源。
  2.加强师德建设。教师在实现教育公平这一社会理想的过程中影响很大,承担着多重角色。教师既是教育公平程度的主要体现者,又是教育公平的重要感受者和体会者,还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某些不公平现象的引发者,同时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理想最直接的践行者。因此,教师在教学公平的构建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做到公平、公正,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不能采取学而优则宠、学而困则弃的做法。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要不断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课堂中的奖惩应公正合理,无论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成绩差的学生,无论是家庭有背景的学生,还是无背景的学生,一律平等。
  3.加大教育投入,促进班级规模小型化。公平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关注贫困落后地区和边缘群体。各级政府应立足当地资源的实际,加大教育投入,缩小城乡差别,特别是要加大农村老、少、边、山区等贫困地区的教育投人,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让千差万别的孩子沐浴教育的惠泽,让教育公平的阳光照耀到每个孩子的心灵。实施班级规模小型化,增加每个学生实际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教育实践也进一步证明,班级规模会以潜在的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习与行为,而只有小型化班级才有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有助于课堂教学公平的实现。目前,由于班级人数多,在单位工作时间里教师与每个学生的交互频率就会下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必要指导也会受到影响因此,为实现课堂教学公平,避免因班级人数太多而造成的客观的不公平现象,就得减少班级人数,大力推行班级规模小型化。
  4.建立科学的课堂评价体系。科学的课堂评价体系是对学生进行公平评价的基础。建立科学的课堂评价体系,需要注重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评价策略几个方面。(1)要使教师和学生都成为课堂评价的主体,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来对学生的表现做出综合性的判断。(2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避免从学生的某方面表现来对整个人的发展进行判断。(3)建立综合性的评价指标,评价的公正公平性并不在于对于任何一个学生都使用统一的尺度,以“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为标准来评价学生;评价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特点,把学生所具有的发展倾向均纳入评价的指标体系。(4)要采取多元的评价策略,对学生评价应实现多向激励型评价机制。评价标准应有一定的弹性,教师要了解、分析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客观分析学生的层次,正确地把握各类学生的教学要求,精心安排教学环节,激发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Tags:关于,课堂教学,公平,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