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论有效教师视野下的课堂教学行为

日期:2010-3-3 10:30 阅读:

       我们知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自身内在,因素是难以控制的,可控的是影响个体学习的外在因素,即所许可的学习时间和机会与教学的质量。因此,探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合理安排适量的学习时间,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有效地运用教学传递技术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对有效教学课堂特征的认识 
  有效教学实质上是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习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概括起来,有效教学的课堂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教学 发展 的有效性、教学知识的有效性、教学调控的有效性、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教学信息传输的有效性和教学交往的有效性。
  1.课堂教学发展的有效性  
  提高教学活动的发展效应主要取决于四个条件教学活动对个体所提出的要求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的相差度(教学要求掌握在 “最近发展区”为宜 )、教学活动本身的组织结构水平与重复程度、主体对教学活动的自主程度、教学活动是否取得成效以及活动主体对成效的感受。其中教学主体行为的体现度是教学发展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当前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教学主体行为动力不足:如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课 “开小差”,甚至厌学 ,教师的教学精神状况不佳,备课和上课的精力与时间投入不足等。  
  2.课堂教学知识的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基本要求。教学内容是否有效与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如讲授的内容是 科学 的,但全是学生已经习得的知识,或者是他们听不懂和无法接受的内容,这就叫 “正确而无效的知识”。非科学知识也不能笼统地认为是无效的知识,如寓言 、神话故事等内容并非是科学的,但可以启迪人们思考,从另一个角度充实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认识。教学效果不取决于教学内容是否正确、是否丰富和教学时间的长短,而是取决于有效的知识量。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有所得、有所获、有所感,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 
  3.课堂教学调控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速度、密度、难度及时调控,直接影响到教学成效的高低。课堂教学的速度是否适当的标准是难以确定的,一般以学生的接受水平为依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使学生各种感官受到刺激,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并形成概念,这样的课堂教学的思维密度则是比较高的。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过难导致学生不理解是一种浪费。而过易则会降低教学要求,同时也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更是一种浪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作 好课前准备 ,准时上课,提炼和浓缩教学语言,精简板书,提高提问技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课堂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强调启发式教学,这也可以说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途径。但启发式教学不是 盲目激发学生的“好奇”,而是通过揭示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的矛盾因素,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善于引导。人们往往误认为启发式就是 “问答式”,其实在实际教学中启发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目的启发、问题启发、形象描述启发、比较启发、 直观演示启发等,最终都是为了达到最优的启发效果。教学中怎样在学生有限的知识基础上用大量典型的实例,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正是启发式的用武之地。  
  5.课堂教学信息传输的有效性   
  教师在每一堂课都应有明确的传递信息的目的和任务 (即学生应当从教师输出的丰富的信息中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 ),要尽可能把课堂教学的主题转化成具体的详细目的,并且十分清楚重点放在哪里,要选好输出信息的突破口,能在几分钟内激发学生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以此带动全部教学内容的输出,同时保证教学信息的完整有序。教学信息要清晰流畅,输出的信息不应模糊、不确定、似是而非,运用简洁而规范的描述,运用有吸引力的语言,保持语言的流畅,把抽象的东西讲得生动形象,把深奥的问题讲得浅显易懂。  
  6.课堂教学交往的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教学交往表现为教师有意识地提学生的注意力程度和重视社会心理的效用等方面。师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呈现良好的教师仪表、视线、表情、语言和动作,有效保持学生的有意注意,把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教学内容上,而良好的对话环境是师生课堂教学交往的前提条件。 “师生对话的核心,是师生作为平等主体之间的坦诚相见;是师生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关照、互相包容、共同成长的关系。它不仅是师生之间交往的一种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 教育 情境和精神氛围。对话展示了精神追求的可能性,因为对话是探索真理与自我认识的途径。对话的过程亦即是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带来视界的敞亮。”  
  二、有效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发展策略  
  关注有效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不仅要关注教师的基本教学素养以及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的效果,还要关注学生针对目标的达成度及其过程,看学生是否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等课堂情况。所以,有效教师在课堂教学行为的提升方面应关注如下的发展策略。1.正确处理教学与 教育 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学校育人的主要阵地,发挥课程和学科的育人功能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所以 科学 合理、全面准确的课堂教学定位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体现教学与教育的有机整合,有效落实教学的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一堂好课,必须在正确处理知识技能、注重方法能力的教学同时,要注意与情感和责任等方面的培养实现有机结合。 

  2.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对课堂教学目标、内容、进程等方面的预设是教师成功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预设体现了一位教师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效果追求的价值思想,是长期课堂教学积累的经验表现。同时预设也不是一帖万能药,因为教师对学生群体的差异性与 发展 性的预测不可能是绝对正确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还要重视生成,给学生生成的权利,留有生成的空间,这也是考察教师在理念基础上的灵气与智慧。如 “引导学生解答”和 “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不同的课堂行为,前者试图将学生接受预设的答案,而后者是给学生以方向,同时考虑教学应变,体现生成一堂好课,必然是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结合。  
  3.正确处理接受与探究的关系  
  我国传统的课堂文化中,提倡学生“接受学习” 被证明是有效教学的途径之一,即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学生以较少的时间了解到较多的前人经验和文化,这就是“接受性学习”效率比较高的长处。现在的问题是在前人经验十分丰富并不断增加呈现“知识爆炸”的态势下,单一的“接受学习”在课堂中遇到不可避免的困惑和尴尬。目前在“学习型社会”背景下,培养 “终身学习能力”已逐渐变成课堂教学的新任务,其出路就在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注重对“探究”的实践体验,如学习习惯的培养、课堂训练的改进、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所以新的课堂教学应该是 “接受”与“探究”二者兼顾。 
  4.正确处理自主与合作的关系   
  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很看重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和 “自主学习”意识与行为的培养。 现代 社会对公民的要求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和谐社会”的建设也越来越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团队合作等能力的培养。作为有效教师,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渗透交流与合作的思想,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和真正意义,即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发展合作学习能力,主张在合作学习中能够担负起自主学习的责任。  
  5.正确处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比较注意观察课堂细节上的“科学性”和 “ 艺术 性”,对课堂教学行为的指标分解也是表达了对细节的关注,如教师对教材如何处理、教具学具如何运用、演示实验如何操作、教学时间如何掌握等,但我们不能忽视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如教师能否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有效调控学习方式,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学科的基本思想方法和综合素养,注意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些都是一种着眼大局的课堂观察与评价。   
  总之,有效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不会是孤立存在的。有效教师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具有在发挥育人功能基础上的学科特征,更应在效率、效益 、效能等方面体现出 “有效教学”的具体要求。   
   参考 文献    
  [1]江芳.教师课堂行为有效性的标度.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2]肖川.高校有效教学的目标和特征.高等教育研究,19.99(3).   
  [3]赵才欣.关于课堂教学观察与评价的认识与建议.现代教学,2007(1). 

Tags:有效,教师,视野,课堂教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