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形式

日期:2009-3-23 10:39 阅读:
   论文摘要: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就要落实“掌握知识、发展智能、陶冶情操”的三维教学目标,使学生成为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高尚人格的主体性的一代新人。这里的所谓人格,是指学生的能力特征和品德特征的总和。这不仅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奋斗目标,也是督导评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依据。

  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形式
  

  1. 课堂教学定性评价。它的设计具有三大特点:
  (1)按照小学数学的主要课型(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自评课等)设计了评价表,它突出地反映了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过程特点,可记录和分析各种课型课堂教学的组织与控制状况,以便对实际教学进行判定。
  (2)按照优化课堂教学的要求,把不同课型的主要教学过程以及“教师的基本功”、“教学效果”等编制成项目,设计成定性评价表。
  (3)改进评分办法,增强量化因素,变定性评价的两级量化为三级量化,增强了评价信度。
  2.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形式。设计的特点是采用数值方法对课堂上教师活动的有效性进行测定。一般分为四级:有效、比较有效、基本有效、无效。特殊情况也可以分为有效和无效两级。如:教师教学中恰当地把握教学要求判为有效;超过和降低教学要求的活动则判为无效;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参与率高判为有效;如个别学生活动多,全体活动少,可视情况判为比较有效和基本有效;如无学生活动则判为无效……综合计算时,用教师的有效活动和教师活动的总时间(40分),就可求得教师活动的有效率,即:教师活动有效率=(有效活动时间)/(活动总时间)×100%.
  
  二、 小学课堂中教学目标的评价
  
  (一) 对“掌握知识”的评价
  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要改变知识及其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并非要降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而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所涉及的内容提出了更高、更加广泛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知识的形成过程放在教学的首位,使学生经历真正的认知过程,获得具有生命力的有用的知识,掌握具有迁移的生动的活泼的知识结构。那么,应该如何评价小学数学课“掌握知识”的教学,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内容:
  1. “感知、理解新知”的评价内容。
  ①为导入新知所提供的感知材料是否充实;
  ②感知材料的选择是否包罗新知的本质属性;
  ③感知阶段的诱导是否便于学生尽快进入新知的最近发现区,展开求知探索;
  ④新、旧知识交接点的确定,是否便于快速促成学生认知的正迁移,教师的点拨是否有助于激起学生“短兵相接”的思维交锋,顺利完成认知的“同化”或“顺应”;
  ⑤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是否有利于学生省时优质地发现和理解新知的本质。
  2. “抽象、概括新知”的评价内容。
  ①思维阶梯的铺设是否有助于学生在揭示新知本质的求知过程中,展开高效的观察与比较、分析与综合、判断与推理、抽象与概括。
  ②学生在归纳总结新知的过程中是否经过了一个以具体形象思维为支柱,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又将已理解的抽象概念具体化的认知往返历程。
  ③学生对已概括的新知理解得是否正确、全面、深入;学生对新知本质抽象概括得是否正确、全面、深入浅出,表述具体严谨;是否达到了课时教学规定的教学目标。
  ④学生在探求、获取新知中个性意识倾向性作用的发挥如何,全员参与的竞争质量与程度怎样。
  ⑤教师指导学生求知获取的“投入”与学生学会求知方法,得到收获的“产出”是否成正比。
  (二) 对“发展能力”的评价
  能力的发展只能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离开知识,能力就成了空中楼阁。“发展能力一定要结合知识的传授过程去进行,知识有其能力价值,它凝聚在知识之中,不思则暗,深思则宽,不着重分析挖掘,不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充分发挥,就会落空。”发展能力必须结合知识体系有目的、有计划,有序列,有层次地由低级向高级逐步提高。练,是形成和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就小学数学综合课“发展能力”的评价而言,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对课堂“半独立性练习”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给出的题目是否属于紧扣新知要点的基本型题目;是否便于全体学生直接运用新知,起到巩固理解,强化记忆的作用。
  ②教师在指导学生运用新知的过程中,是否立足于学生主动积极地解决问题,以思维能力的训练为核心,突出基本技能的形成,“扶”与“放”适度,不包办代替学生对新知的再现。
  ③学生运用新知解答基本型题目的技能和叙述算理,或法则或解题思路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否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
  ④教师在本阶段的课堂小结是否切中由学生板演和课堂巡视所反馈问题的要害;“结语”是否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要点的再现和发展。
  2. 对课堂“独立性练习”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本阶段习题设计是否由三类不同要求的题构成;这些题目的编排是否便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类题目的要求如下:
  低档题:比基本型题目稍有变化,其目的是让学生独立运用新知解题形成技能,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记忆。
  中档题:以新知为主体的综合型题目,题目的编排既突出适度的综合性,又带有一定的思考性色彩,用以培养和训练学生解题的综合能力和灵活性。
  高档题:思考性较强,略有难度的题目。这类题目不超越学生的知识范围和思维能力的限制,用以解决“吃不饱”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吃得饱”学生竞争意识的激励,推进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
  ②在本阶段中,教师是否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练习时间(区间为10至15分钟);是否较好地完成本阶段课时教学任务,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
  3. 对“独立练习交流与课堂总结”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独立练习交流中,是否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自信、民主的课堂氛围。
  ②教师对学生的解题交流与评定是否立足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广阔性、创造性;是否致力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断进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学习品质。
  ③师生合作的课堂总结是否提纲挈领,简明扼要,便于学生回顾求知过程,掌握新知要点,获得求知启迪。
  (三) 对“陶冶情操”的评价
  人的智力商数是先天已有的,而情意商数却是后天的培养和努力的结果。科学界已提出:一个人的“智商”只占其成功要素的20%,真正决定人类智慧的不是“智商”,而是“情商”。因此,一个具有主体性的人,其核心素质是高尚的人格。通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去陶冶学生应具备的道德情操、科学品质,已是当务之急。为此,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情意因素投入的质量与程度,应当作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应该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把“陶冶情操”与“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同步进行,有机结合;是否做到为此不遗余力,持之以恒。
  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三个方面。学生从事学习的正确认识是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的基础;良好的情感又能推进学生的认识和行动;而坚强的意志则能使学生锲而不舍地提高认识和陶冶情操,去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评价学生的“认识过程”,旨在界定学生揭示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间的关系和规律的水平,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改革的信息,有助于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获得智力技能和开拓学生的创造能力。评价学生的“情感过程”,在于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良好的情感和情操的培养。评价学生的“意志过程”,使教师明确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在教学中加强砥砺学生意志的教学力度,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学习目的,在求知中胜不骄,败不馁,知难勇进,百折不挠,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据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围绕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去评价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Tags: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