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引导探究 自主探索

日期:2005-9-24 07:22 阅读:

 

——中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

                                          作者:懒人的愿望

:本文以21世纪的学习理念、人才观为指导,阐述了为什么要进行中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实践和研究。再以建构主义理论,认知心理学、目标结构理论为依托,回答了什么是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如何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课堂教学

为什么要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据英国技术预测专家J.马丁测算,人类的知识,目前每3年就增长一倍。西方白领阶层目前流行这样一条“知识折旧 ”律:“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随着知识经济浪潮的席卷而来,简明扼要的“裂变效应”将会导致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面对信息的裂变,现代人必须要找准生存和发展之路。“终身学习”已成为每个现代人生存和发展格调。

时代又赋予“学习”更丰富的内涵。未来学习的成功者决不是单纯看掌握知识的质和量的多少,而是看是否知道学习什么获取什么知识,是否知道从哪里学、能否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是否具有建构知识、更新知识和具备创新的能力和本领。因此,未来社会缺乏的人将不是掌握了一大堆知识的硕士、博士,而是具有极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

中学数学——人微言轻一门基础性学科,它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但它的根本出发点在于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能力的培养。《数学课堂标准》更是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而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自主探索,才能很好实现知识的内化,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然而,传统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的旧观念至今影响着一部分教师,旧的教学习惯至今影响着课堂教学。因此,中学课堂教学依然呈现着: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死气沉沉地听;教师接二连三地问, 学生断断续续的答;教师不断地发出指令,学生手忙脚乱地去执行。学生忙来忙去还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教师缺少对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的关注,忽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事实上,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概念、法则和公式的掌握和熟练,更应该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意义的建构,是学习能力的培养。正如“平民教育家”孙维刚所说:“读书最高的境界是:毕业离校时把老师教的知识全部忘光,剩下的才是真正成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用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探索和思考问题。因为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就是创新,创新应该成为数学课堂上的主旋律。学生的创新的意识是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主阵地。为此,多年来,笔者一直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课堂实践与研究,试图探索一种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教与学的方式。

何为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

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的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实质是力图通过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合计发展奠定基础。

探究性学习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因为,人是天生的探究者。婴儿呱呱坠地时,他们就动用所有的感官去感受,去了解周围的环境。当青少年发现令他们迷惑不解或者能引起他们兴趣,激发他们好奇心的物体和现象时,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寻找问题的答案。其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探究性学习恰恰可以满足青少年的这种心理需要。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是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主动建构信息的意义。而探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探究情景中,自主地揭示知识规律、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师作为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景,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见,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

在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知识的权威者,而是学生求知途中富有经验的组织者、指导者、平等的参与者,是学生的求知伙伴。在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和交往者而不仅仅是好的讲解人。

教师应积极倾听学生,重视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有话敢说,消除师生间的心理紧张气氛,让学生好学、喜探究的天性发挥出来,从而乐于学习,教师积极倾听学生,不在于证实某种立场或想法的正确性,而在于将学生不同的的观点联系起来,积极地与学生的想法共舞,让学生从自己的经验里得知识。

的关键是“放”,放手让学生独立去探究、去摸索,在探究、摸索中寻找正确的答案。既然是“放”,必定会“放”出五花八门的思路,对此,教师要用熟练的能力,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思路的基础上,如何去得出问题的结论。

如教学“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我就从一个生活实际中引发问题情景:有一块三角形的玻璃窗不小心被同学打碎了一个角,那么要去配与原来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玻璃,该怎么办呢?(电脑出示玻璃打碎的画面),同学们望着碎玻璃,议论纷纷、出谋划策。有的说“三角形有三条边和三个角,量出边长的长度或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即可。”也有的反对说:“玻璃被打碎了尺寸就很难量准了,与原来不是完全相同的。”“可也有完整的边和角没被破坏呀。”“那一个角或一条边行吗?”“再加一个条件呢?”这些问题的出现促使了学生非常主动地积极的去探讨这个问题。终于在经过多次尝试后学生得到了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由生活情景中的这个问题,制造矛盾,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探究实践中去。主动、积极地去探讨、去领悟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要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归宿,数学它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联系起来,有学生的生活实际一一实践,去检验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在实践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创新知识从而来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并在运用中产生新问题、新知识,使他们主动探究生活中的数学。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数学教学应密切联系生活,教师应精心设计具有探索性、开放性、应用性和有意识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充分感知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新课标明确指出:“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培养学生会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 ”“学生学习数学应成为学生探索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让学生运用探究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发现、创造,以适应未来自己终身学习的需要,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Tags:引导,探究,自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