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做好幼儿区角游戏活动的常规培养

日期:2014-9-23 15:49 阅读:

国培春风席卷了整个幼教领域,学前教育的春天来到了!非常有幸,我也是其中一员——参加了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举办的“2014年郑州市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班”。本次培训安排有序、资源丰富、内容合理,特别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让我特别喜欢、茅塞顿开、受益匪浅。特别是刘振民老师的“《指南》理念下的幼儿园学习型环境设计”内容,让我感想颇多:他提到“学习型环境就是幼儿自主学习的环境”,让我想到我们幼儿园的环境创设特别能体现幼儿的自主性和操作性,尤其是我们每个班级的区角环境创设更是如此。下面结合我园区角活动开展的情况跟大家共同分享。

“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多年来,我园把“精细化管理”目标切实落实到班级常规管理、游戏等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中,关注每个细节,做好每一件小事。区角活动是我园的园本特色活动之一,也是孩子们必不可少的游戏活动场所,那么在区角活动中如何进行指导、如何培养好孩子们的区角活动常规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明确区角游戏活动的意义。

区角活动的开展我们都很熟悉,就是在班里分别设立多个区域,一般每班设立7——8个区域,为了让孩子们手里都有玩具可操作,比如美工区、阅读区、数学区、科学区、益智区、表演区音乐区等等,让孩子们自由选择、自主游戏的一种活动方式。它既是幼儿的一种学习形式,也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形式。它以其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幼儿园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所指出:“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特长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最有效的措施。对幼儿来说,区域活动意味着更多的自由和快乐,充满了诱惑和刺激。

其实,一日常规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处处体现,所谓的常规,就是幼儿的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应遵守的各项规则。区角游戏常规也就是在区角游戏中教师和孩子共同建立起来的游戏规则,可以有机地将教师的意图渗透其中,在活动中起着组织、约束、调整幼儿行为,最大限度地保证幼儿活动权利,是保证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

二、明确开展区角游戏活动的时间。

区角活动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饭后活动”,主要是放在三餐之后进行,既让孩子们人人有事做,又保证了孩子们的安全。但是有些时候我们是可以灵活把控区角活动的时间。比如:遇到大风、下雨等天气,也可以有序的开展班级区角游戏活动;另外,它也是集体教育活动的补充和调整,是实施个别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比如:在美工、数学等集体教学活动中,个别孩子先完成了自己的事情之后,老师就可以让这部分孩子到区角游戏活动中自选玩具操作,既避免了孩子们的等待现象,又关注到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因此,我们要做一个细心的老师,随机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表现,真正发挥区角游戏活动的作用。

三、明确区角游戏活动的常规要求。

具体形象性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幼儿往往从直觉的、具体的方面去辨别是非、理解事物。区角、游戏活动中需要遵守哪些规则,该怎么做,在活动前就必须告诉幼儿,让幼儿心中有数。因此,在游戏活动前、活动中和活动后要对幼儿的行为提出具体的、合理的、坚持一贯的要求。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积累,我把区角游戏活动的常规要求,总结归纳为一下几方面:

1、活动前要求:

1)进区游戏时要保持安静,会正确搬小椅子,并放在指定位置;

2)幼儿自选区域,持进去卡(牌)游戏。

2、活动中要求:

1)游戏操作时不随便走动、不违规乱串区、不争抢材料和区域;

2)游戏时请求帮助要说悄悄话,不能影响别人;

3)游戏时要爱护操作材料,轻拿轻放。

3、活动后要求:

1)游戏时听到指令信号结束游戏,要将进去卡(牌)放在相应区域内;

2)结束后要将游戏材料物归原处,并收拾整齐。(做一些隐性的指导)

四、针对要求,实施正确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由于幼儿受年龄特点的影响,他们的自觉性、自制力及坚持性都比较差。因此,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启发幼儿内在的积极性,加强对幼儿具体行为的指导,不断地提出具体的要求,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控制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下面我会针对以上的常规要求,跟大家分享一些具体的教育策略和教育方法。

(一)进区游戏时要保持安静,会正确搬小椅子,并放在指定位置。

这一要求其实融汇了生活常规的许多内容,就像刚才前面老师讲到的”集体活动”中搬椅子的儿歌、策略都非常适用于区角、游戏当中。

如《收玩具》歌曲:

1=C2/4

5335335565422

4224225542311

(歌词:收玩具、收玩具,大家一起收玩具。重复两遍)

(二)幼儿自选区域,持进去卡(牌)游戏。

良好的进区常规是循序渐进形成的。区角、游戏活动是幼儿自主选择的活动,游戏虽自主了,但幼儿在游戏中自由、散漫等不好的习惯也养成了,教师的管理与指导也困难了,那如何才能既体现自主,又利于教师的指导,从而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呢。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游戏进区卡(牌)或图示暗示的作用,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游戏常规。并巧妙地对进区人数进行限定,避免区内拥挤,使幼儿能有序地入区活动。一般每个区域人数不超过5人,入口处设立相应的进区标志。想必大家在平时的区角游戏中,也会有很多有效的策略和方法,这里我就和大家分享以往积累的一些小妙招,咱们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吧。

(案例分析):

小班:根据小班幼儿的知识经验水平和年龄特点,设计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区域牌,再根据小班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在每个区域牌上贴上与本区域内容相关的图片,如:在娃娃家的区域牌上贴了爸爸妈妈的图片,表示这个区域可以玩爸爸,妈妈和孩子在家里的游戏,美工区的区域牌上贴了一只绘画笔的图片,表示这个区域可以玩涂涂画画等美工活动,图书区的区域牌上贴了一本书的图片,表示在这个区域里可以看书;音乐区中有5个小乐器图片表示最多有六个小朋友能进去表演等等。小班下期呢还可以增加难度,如:翻红绿苹果入区活动(把树上的绿苹果翻成红苹果,树上全部是红苹果,就不能入区游戏,要再去选择别的区域);我们可以在娃娃家入口处的地板上贴上几双小鞋印,鞋跟朝向娃娃家的地方(因儿童进区时从容,出区时匆忙,这样放鞋方便穿着,不易造成拥挤),而且鞋印画得十分有趣。另外,小班一般的主题游戏都是娃娃家,有时也不一定要用区域卡(牌),也可以尝试运用小帽子、围巾、自制的小布包等等来控制人数。如:小餐厅(带上厨师帽)、小医院(护士服、帽)、娃娃家(爸爸背包、妈妈的围裙)、美发厅(小丝巾、小领带)等等。

中大班:根据中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和经验水平,为了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规则意识,便于教师观察幼儿,提高他们游戏的坚持性,有的班设计了“挂牌式”(幼儿挂在胸前)的进区卡和插入式进区卡。每一个区域的进区卡颜色、图案与区域牌是一致的。如:我们在中班用数字区分区域,幼儿带上相对应的小数字卡入区游戏;在大班幼儿入区时要突破一个小难关,完成一道小小的分解组成的题目,将合适的“数字宝宝”卡片插在相应的“数字妈妈(爸爸)”的“家”里,如果“数字妈妈(爸爸)”都找到了“数字宝宝”小朋友就不能再入区了。还有的班是在卡袋中必须取出自己的名字卡,根据区域数字的限制将名字卡插入袋中,满额了就不能再进玩了等等;。我们还可以在每个区域设计不同的进区标志,如:插花式、名片式、照片式等方式来控制幼儿的人数。另外,中大班主题游戏中,同样可以借鉴区角游戏入区卡的方式来控制人数,也可以像小班游戏中提到的运用和制作生活中的物品,让孩子佩戴好进入游戏场地,控制人数。

(三)游戏操作时不随便走动、不违规乱串区、不争抢材料和区域;

墙上的暗示——规范孩子的行为,解放孩子空间的无言之师。我们让中大班的孩子们自己设计有形的图示,引导他们模仿交通标志的样子,设计属于自己的区域图示。“不争抢玩具”、“不在教室内跑动”、“轮流游戏”等等生动形象,浅显易懂的图示,更贴近了孩子的生活和实际。

柜上的暗示——自我提醒,预防“违规”现象的无言之师。我们针对孩子时常出现的“违规”现象,和孩子们展开讨论,制定出一套图文并茂的“温馨提示”张贴在玩具柜上。把他们说的规则都记录了下来,并用文字和图形相结合的形式打印了出来,形成孩子们喜欢的“区域温馨提示”,贴在各个区的玩具柜上,孩子们在平时或区域活动时总是会主动去观看或阅读自己制定下来的规则,通过这小小“区域温馨提示”的暗示,在游戏中对幼儿起到自我提醒和互相提醒的作用,也学会了等待。这些图示的积极暗示,避免了老师消极的命令,规范了孩子们的行为,尊重了孩子,充分发挥儿童在受教育中的主动性,使他们能愉快地接受教育。

(四)游戏时要爱护操作材料,轻拿轻放。

由于区域材料所具有的教育价值需通过幼儿一定的操作来实现,因此我们在区域提供新的材料时,更精心地设计生动、形象的操作提示图示引导孩子进行活动。如在科学区中,探索颜色的变化时,在操作用的瓶子上贴着“小心摔倒”的图示提醒幼儿在操作中注意拿稳器皿,注意卫生;如在手工区,在小筐上贴着“纸屑回家”的图示提醒幼儿不乱丢纸屑,将纸屑放入小筐收集。这类操作规则具体形象,幼儿易懂,具有启发性。我们也让幼儿自己创造新的规则,通过自己的画表示并张贴出来,让幼儿通过同伴间的相互学习、评价确立新的规则等等,其效果更是不同于一般。

(五)游戏时听到指令信号结束游戏,要将进去卡(牌)放在相应区域内;

小班一般上期老师是帮助收整材料,利用游戏形式教育孩子要把玩具送回家,摆放整齐;小班下期可以适当在每个区域留下1-2名能力强的孩子,协助老师收整材料,让这些孩子能够在今后的活动中,可以带动其他孩子完成收整玩具的任务,初步建立责任意识。

中大班采用跳动地音符提醒幼儿收拾材料。区域活动时幼儿比较分散,教师不可能各个区域去说一遍“收起来了”,这并不是一个科学的办法。于是我们以钢琴的上下行音阶来提示幼儿“时间到了,收起来了”。幼儿听到这个声音就会自觉地收拾材料,不会无动于衷。另外,有的班还采取了放固定音乐来收整游戏材料的方法。

另外,美妙的乐曲帮助幼儿学会等待。在收拾材料的过程中,肯定有人快、有人慢,收的快的幼儿回到座位上以后就会无所事事,秩序就会乱。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我们选了一些优美、宁静、动听的音乐放给幼儿听,幼儿听了音乐就会自发地做一些优美的动作,很好的控制住幼儿的情绪。在幼儿听音乐做动作时其他幼儿也陆续回到了座位上,在这个过程中很好的培养了幼儿等待的规则意识。

(六)游戏结束后要将游戏材料物归原处,并收拾整齐。

幼儿在自由操作学习材料的过程中,也要求幼儿对环境的外部的适应。如果经常维护环境的整洁和秩序,每样东西都有其固定的位置,工作中必须小心地使用,注意不损坏,操作完收拾整齐放回原处,这样别的幼儿才可以使用。如果所需要的东西不在其位置上,就说明别人正在操作,自己要耐心等待。久而久之,幼儿就会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如在“串串乐区”要求幼儿收拾、摆放串好的彩色珠子,我们便在墙上画有一排小姑娘,其中一个小姑娘戴着一串美丽的珠链,通过要求幼儿给其他的小姑娘戴上美丽的项链来暗示幼儿将项链统一收拾摆放在一个地方;在美工区中,我们把不同的材料给予归类摆放,每一类都有相应的图示。如一把剪刀的图形告诉儿童这是放剪刀之处,贴着小鱼的筐子表示这是小鱼的家,这样幼儿在收拾玩具材料时还可以渗透对应、分类学习;在数学区中,小班的材料取放,我们采用图形或颜色对应的教学内容,在玩具筐上和玩具柜上贴上对应的即时贴;中班的材料取放结合教学内容,在玩具筐上贴上数字和图片,在柜子上贴上相应的图案,取放时要求幼儿按数物匹配的方式进行对应摆放;大班可以在结合认识自己名字时,自主管理操作材料。这样的材料取放规则蕴涵了教学内容,体现了区域特色,使取放过程更既有教育性又有挑战性和趣味性。

其实,还有一些是我们平时工作当中常用的要求和措施,比如:游戏材料投放要与游戏内容相符;游戏材料投放要充足,满足幼儿需求;游戏材料投放要及时更新,便于幼儿操作等等。对教师的要求,我们的做法是:每天早晨由早班教师负责,来园后先将各班的操作材料投放在各个区域,及时调整、补充、修整破损的材料,下午的主题游戏呢小班也是老师提前布置好游戏场景,中大班可以让值日生协助老师一起摆放区域材料、布置游戏场地等等,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任务意识。再如我们经常会做的:

信号管理

1、口头指令信号:直接告诉幼儿该做什么?

2、铃鼓信号:多种节奏变化,培养孩子注意力,解放嗓子。

3、音乐信号:熟悉固定曲子,听到这个乐曲,孩子知道该做什么?

肢体语言信号:用肢体提醒幼儿,用眼睛与幼儿说话,不同手势跟孩子交流和沟通。有进步的小朋友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摸一摸他的头,投以赞许的目光;或翘翘大拇指,给他额头上贴个小五星,进一步提高他的积极性。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明确指出,每个年龄班的区角、游戏活动,都是一个小小的社会缩影。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里的“规矩、方圆”就是指良好的常规和生活习惯。幼儿园的区角、游戏活动便是一个小小的社会,要想在游戏中和平共处、有所收获,就要遵守一些必要的常规,而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靠从小培养的。良好游戏常规的养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是非界限。在组织区角、游戏活动时,努力做到“四勤”(嘴勤、手勤、脑勤、眼勤)。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们逐渐形成明确、统一、灵活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规则意识,使孩子的个性和社会性相得益彰,养成使孩子终生受益的好习惯。总之,常规培养要从点滴开始,从细节入手,因为——成功源于细节的魅力!

Tags:做好,幼儿区,游戏,活动,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