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从课程表变革看课程改革的思路

日期:2009-7-15 14:02 阅读:

【内容提要】学校教育是被时钟控制的。课程表就是这种控制的表现,教师、学生在校一日,便受其支配一日。然而限于传统的视野,即使在实行课程改革的今日,许多学校和研究者往往意识不到这里有文章可做,或者不屑一顾。然而当把目光转向别国的教育改革时,却发现这个“螺蛳壳”中还是有许多“道场”可以做的。 
【摘 要 题】课程探索 
  
    课程表表示所安排的教学课程、各种各样教育活动以周为单位的时间分配。①它是学校中寻常与必备之物,正是这类与所有教师、学生都相关,而学校又有权自主安排的事情,使其具有了特殊的研究价值,因为它是实实在在的事情,不是浮于空中的楼阁。
    一、课程改革中的课程表:滴水反映阳光
    历次的课程改革,无论是全国范围内的、还是地区或者某一学校内的,对课程设置都会做一些调整,会增加一些科目及活动,同时也会删除一些科目及活动,因为课程表中的时间是有限的。那么课程表除了如实地反映这些调整之外,是否就没有其他作用了呢!
    其实任何课程改革都必须对时间这一维度做出一定的衡量。对于课程与时间的关系,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论述道,“只有努力获得才智的地方,才最需要明确地支配时间,使得点滴智力都能使头脑更富有创造力,而不致无益地浪费掉。”②课程表就是“明确支配”的直接表现。而且学校教育是被时钟控制的。课程表就是这种控制的表现,教师、学生在校一日,便受其支配一日,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对于教育的追求,进而可以看作是整个课程的真实缩影,因为对每个修习12年基础教育的学生而言,24张课程表才是与其直接相关的行动中的“课程计划”,正是滴水反映阳光之意。美国学者坎宁安和科尔代罗在《教育管理:基于问题的方法》中感叹道:“也许学校管理者最为重要的两项工作,就是招聘和雇佣教师以及决定如何分配学习时间。学日和课时的长短及其组织,对师生关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③只是由于这种事情看起来太过平凡了,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正因如此诸端,才有必要研究课程改革中的课程表。
    二、我国课程改革中的课程表:以不变应万变
    当我们将目光集中到国内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时,发现对课程的各个方面都作了新的规定。
    其中,对课程管理要求“改变其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④实际上“三级课程”体制中,校定课程在课程总体上所占比重甚微。在这种课程体制下,学校为保持教与学的质量,就有必要研究课程表的合理安排。然而限于传统课程表的视野,学校一般意识不到这个领域还有文章可做。国内教育界对课程中的时间怎么样安排才能适应学校及学生也未作多少研究,甚至认为这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值得一提。
    因而提到课程表,你我印象中的都是这样一种形式:表格第一行为星期,表格第一列为课次,各式学科及活动分散于其中,大致如表1所示。
    这种形式的课程表实际上早在一个世纪前就使用了,时至今日市场依然广大。若说百年来中国,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的中小学校课程表没有一点变化,也有点不切实际。现今学校中一般每节课课时为40分钟或35分钟,而以往是45分钟。5分钟的差别也是差别,而且还是蛮大的,因为小学课程门类现在依然很多,若每节课再配以45分钟,那么学生每日需要很晚才能结束学习任务,故而只有缩短课时以满足“课程计划”中每门科目每周学习节数的规定,实乃不得已之举。这也可谓一点变化吧。
    
    除此之外,教育现场中许多学校还存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两张课程表”。何谓“两张课程表”?即一个学校内存在两套课程表:一为真,一为假;一张用来切实执行,一张用来装饰门面;一张用于指导师生,一张用于应付领导。表现各有不同,有直接说“此表是假的,学校另有一张表,但不张榜公布”,也有说“此表上某个科目的安排是可以变换的”,但是这种“变换”是不与外人道也。真实的课程表中,与考试直接相关的科目才能榜上有名,其他都名落孙山了。当整个学校的教育环境中充斥着谎言时,却还要求我们的孩子“要诚实!要讲诚信!”也会宣称“构建真实环境,培养诚实公民”,将杜威的告诫早就丢置一旁。⑤
    由此可见,“课程改革纲要”中许多美丽的话语,在遭遇了学校课程表时都打了一些折扣,当中有些还是很大的折扣。学校的课程表除了如实地反映课程计划中对科目及活动的调整之外,也就没有其他作用可发挥了,因而百年来学校的生活节奏几乎都是一样的,除了上世纪90年代由每周6日制改为每周5日制,新课程以来每节课由45分钟改为35分钟或40分钟,可谓以不变应万变。其实放眼寰内,各国的教育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对课程表都有触动,因为只有落到学校教育的实际中,其课程计划才是真实的。
    三、法国教育改革中的课程表:课时三分制
    自有学校以来,其一直是学科课程的主阵地,学生每日在校的光阴全由学科组成。自杜威一派的学说兴起之后,活动课程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但是欧洲新学校以及美国进步主义教育所进行的试验,用“活动”取代“学科”,学生每日在校的光阴全是活动,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因而才会遭遇失败。在两者之间是否有一种折中的方式,法国教育界人士的尝试是——课时三分制,又名三分区教学法。
    所谓“课时三分制”是将课程依据性质分成三类:一类是作为智力基础学科的法语(10小时)和算术(5小时);一类是将道德、历史、地理、观察、图画和手工、唱歌等科合而为一,称为“启蒙课程”(6小时);一类便是体育(6小时)。在具体编排课程表时,依据三类课程性质的不同配以不同的时段,将智力基础课程安排在上午,另两类“启蒙课程”和体育安排在下午,如下表2所示。
    
    就表2而言,课时三分制既符合学生每日的生理、心理变化曲线,也能符合学生每周的生理、心理变化曲线,并且还能兼顾学科课程的要求,对基础性的学科给予较优和充足的时间,诚然不失为教学中一个很好的尝试。
    法国教育行政部门在法国教育放权的大环境下,对学校的课时也持进步的政策。早在《1975年7月11日法案及其执行文件》中就要求“专家们特别要研究学校节奏问题和课程表问题。”⑦实际上是将课程表的编制权转交给了学校,但这一政策未能切实执行。因而1989年《教育方向指导法附加报告》中指出,“学时的组织与管理长期不够完善。学校的运行节奏因学习时间与休假时间的不规则安排而显得很不平衡。学时的利用因上课天数多、暂停次数过多、时间的管理过于刻板和强求一律而很不适应现在的教育目标。教育系统的革新和现代化要由一项协调的学时政策加以保证,目的是更好地组织一日、一周、一年的学校活动,并且应当尊重少年儿童的需要,并维护个人、家庭、地方行政机构和经济生活的合法利益。”⑧实际上是批评前任教育部长谢韦纳芒取消课时三分制的做法。成立于1995年的“学校思考委员会”于次年6月20日,向法国政府提交了名为《为了学校》的报告,对法国未来教育提出了21条建议,大部分都被采纳,其中1条就是“全面调整小学作息时间。制定课时相对比较少,但每周和全年安排更为合理的新课时制。”⑨而课时三分制几十年的实践重新得到认识,因而其在法国可谓走过了一条否定之否定的道路。
    在学科课程依旧盛行的时代中,怎样才能吸收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的思想,学校中怎样安排时间才能比较切合学生的实际,法国教育界的努力——课时三分制,是个很好的尝试,它也经历了法国教育发展的考验,其小学的课程表也能很好地反映最初的设想。
    四、日本宽松教育的课程表:午前5时间制
    日本的《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以下简称“要领”)是理解日本小

 

学课程的基石。现行“要领”于1998年公布,2002年正式施行,2003年12月修订了一次,与以往施行的要领相比,特别之处便是设定了“综合学习时间”。简而言之,就是相对于以往的纵向的课程结构,现在采取综合化的方法使其横向联系,想通过课程的结构改革,实施一种“宽松的教育”。为此,孩子们的学习内容被消减了近三成。
    这样一来意味着学校中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多了近三成。那这三成的时间怎么使用,是就这样舍弃掉,还是重新加以组织?显然后者更符合实际。虽然“要领”中也规定“各个学校可根据地区、学校及儿童的实际情况,仔细研究、编排与各式教科及活动的特征相应的弹性课程表。”⑩但是怎么组织,不见得都是花了功夫加以研究的。即使花费了功夫的,做法也有高明与不高明之别。目前较有代表性的便是午前5时间制。
    何谓午前5时间制?在学校中一学习日通常由5或6个课时构成,即由5或6节课组成。若为5节,通常为上午3节,下午2节。6节则分为上3、下3,或者上4、下2。而午前5时间制出于不同的考虑,在上午就安排了5节课,下午的安排基本上都为活动,如下表所示。
    
    实际上在日本,午前5时间制的提出已有50年的历史了。原神户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森信三(1896~1992)在其1956年出版的《教育实践的诸问题》一书中就呼吁提倡这种做法。森氏基于下述三点理由提倡实行午前5时间制:
    (1)学校生活以午饭为界,上下午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上午可以安排学科,而下午再安排学科则不合理。实行午前5时间制,上午就可以确保要领中所规定的授课时间,而下午可以安排活动,这样既符合要领的规定,又符合学校的实际。
    (2)教师们需要有正式研究教材的时间。日本小学实行“包班制”,一位教师负责一个班所有学科的授课,而科目较多,有语文数学、理科、社会、音乐、图工、家庭、体育、生活等9科。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研读教材,又要按时上课,这样的课自然会打折扣。实行午前5时间制,上午的课结束后,下午教师就可以研读教材,也可个别指导学生。
    (3)孩子们不应该有所谓的家庭作业。森氏认为学习在学校中就结束了,孩子们在家中所应做的就是帮忙做家务,写写日记、作文之类的,读一些课外读物,最后才可能是养成预习新课的习惯。(12)
    基于上述三点缘由,森氏提倡实行午前5时间制,并认为这是他们这一代人的思考和体验以及阅历的结晶。然而当时条件不够成熟,其主张只在少数有追求的学校得到实践,效果也不明显。时至今日,社会各方面条件已经达到,所以小学校中有陆续采用者,然而褒贬不一。
    五、借鉴及建议
    既然是全国范围内的课程改革,那必然对课程的各个方面都要加以权衡:值得保留处就保留;需改进就改进;需删除就删除。既称之为“新课程”,那必然对课程中的时间安排必定有新的要求。当然将课时从45分钟改为35分钟或40分钟,也是一种“新”。问题在于这些“新”是否体现了最初的设想,只怕还有相当大的距离。由此反观,所谓“改革”只是将课程表的科目及活动随时代作了一些调整,换了一些新名词。那改革“设想”不是成了“空想”了么!
    教育现场中许多学校因袭陈规以及耍小聪明的做法,也使得改革的最初设想黯然失色。这也不能全怪学校,因为若是从管理便利的角度出发,表1的形式最为便利,然而对学生的发展未必有益,因其过于机械、刻板。而若真“以学生为本”,就应为其设计最合适的课时安排。那就得告别固定的课时,因为这种不论年级高低、学科性质均配以相同的课时,极不经济。而学校中用灵活的课时,就会给学校管理上就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学校生活也显得杂乱、无规律。怎样才能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来解决“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问题,应该是我们考虑和解决的。同为教育中央集权制的法国和日本,在这方面所作的尝试诚然是很好的借鉴。法国的“课时三分制”,日本“午前5时间制”其实是“课时二分制”,也可从其课程表反观其改革的预先设想,这也证明了惟有落到实处的改革,才是真实的,才能对实践有切实的改进。
    *本文为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攻关项目“基础教育改革与中国教育学理论重建研究”(项目批准号:04JZD0024)之子课题“当代国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实践问题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

Tags:课程表,变革,课程改革,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