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以新课改为平台 促进教师发展——谈新课程对教师职业的新挑战

日期:2005-6-30 21:49 作者:zxq2004 阅读:
 

【摘 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从这理念出发,教育要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的发展。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课改的要求。因此,在这次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必须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武装自己的头脑,认真领会课程改革的理念,转变教师角色,把握好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改变教学方法和方式,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修养,从容迎接挑战,努力为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的基础教育作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新课程、挑战、角色、素质

以新课改为平台 促进教师发展

                                  ——新课程对教师职业的新挑战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秉承民主、科学、开放的教育理念,改变以往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重视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和培养能力的过程。那么如何才能将新的改革精神落到实处呢?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认为学生的任务是在教师帮助下学习和掌握书本知识,认识活动的目的主要是掌握而不是发现“真理”;如果教学中有一些探索发现的活动,那也不过是在教师指导下经历一下类似科学家那样的发现真理的认识过程,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体验。了解这种过程。这样一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在我国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中严重轻视实践、发现、探究等活动,否认学生有自主发现、探索、认知事物的能力,在教学中必然置学生于消极。被动处境,难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难以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最终难以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我们平时问学生最多的是“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大家记住了多少?”殊不知聪明能教吗?创造力能教出来吗?一个好老师应该“以人为本”,要赶学生下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生一旦悟出其中的道理,终身受用。“与其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面对着21世纪的挑战,老师应该知道,这必须改变。时代发展的日新月异对学习内容提出了不断更新的要求,也对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该综合学生自身条件与社会需求,不能再使用教学中的单一模式,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在教学中树立学生自主、创新的观念,培养学生的自力、创新精神。

一、  转变教师角色

    印度哲学家奥修有一句名言:“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必须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脚之所以能忘记,恰恰说明鞋之合脚;如果鞋不合脚,脚就会被时时记住。同样,当学生在一种适合自己的教育环境中生长时,我们就会欣喜地发现他们似乎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在课堂上。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率就会意想不到地被激活。这样的情形在我们的实际教育教学中并不鲜见。我们教师就要充当提供适合学生教育环境的角色。因此,我们必须用心记住:我们要创造的是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要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我们要转变角色,走进新角色。

(一)变传统的“教书匠”为促进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信息传递者、讲授者,现代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楷模,学习技巧的传授者,挖掘资源的向导,寻求真知的组织者,独立学习,独立研究的指导者、促进者,客观公正的评价者,热心的社会工作者,课程设计的专家,令人信服的心理医生。新课程提倡让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要求教师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并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二)变传统的“管理者”为引导者
  
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制定的“格式化”的知识,也不是忠实地一成不变地照本宣科,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知识的过程。教师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带领学生走进知识,引导学生进发智慧火花,闪出创新、闪出个性。

 

(三)变传统的“灌输”知识为“平等中的首席”

陈旧的教育观是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课堂教育仅是教师的单向“灌输”。新的课程要求我们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学不再是学生被动的“听”、“记”的过程,而是他们主动的探究,积极地去“悟”、“求”的过程。我们知道,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唯一的角色。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成为学生中的“首席执行官”。我们欣喜地看到,课堂中师生一起做游戏,一起演课本剧,一起讨论研究,最后师生一起谈天说地、道古论今,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学生与教师走得更近了,学生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了。让每一个学生找到自己的感觉,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抬起头来走路,做学习的主人,努力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若教师角色没有发生这种转变,仍旧会“穿薪鞋走老路”。只有角色转变了,才能摆脱就的束缚,走出创新教育的路子,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二、  改变教学策略,建立新的教学方式

 

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就是改革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教师策略,建立新的教学方法。


  
(一)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传统教学中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能动作用,强调学法与教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佳结合。它要求教师从学情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方法,从而保证教法与学法的改革同步进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为强烈。”新课程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师生在同一起跑线上,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每个人都有多方面的需要,只要满足其合理的需要,才会产生学习的热情,发挥非凡的才智。《课程标准》同时也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主体性增强,学生不再看学生后背,而是面对面围桌而坐,注重互助式、互动式、讨论式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任务由过去的个体化转向个体化与合作化相结合,学生之间由过去的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关系;评价和奖赏也由过去主要针对个体转向针对小组为主等等。事实证明学生喜欢这种学习方式,他们从合作交流中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探究的方法,还有与同学的友好相处、相互尊重、团结协作、责任意识等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指导下的学生们象一个个小精灵,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求知、灵动的目光不断地从老师,从多媒体、书本、从同学们哪里探寻着未知的世界,他们是积极的,投入的。新课程让他们参与的多了,活动多了,每一位学生都不可以做旁观者,都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既动手又动脑,也要动口,积极的思维,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二)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新课程倡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和思考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我们要求教师对学生制定新的评价方法,不能只以成绩判定学生的优劣,更不允许“满堂灌、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存在。本人2004年10月14日在乐成实验中学举行的《温州市初中科学优质课评比》的听课中,对其中一节《水的净化》印象很深,学生做实验用“过滤法”净化水时,对滤纸的使用方法,那位老师并没有告诉学生怎样使用,而让学生自己探索,失败了,让他们再做,直到成功为止。后来这节课结束后教师反响很大,意见不一。虽然这个实验若告知学生如何折滤纸再做下面的步骤可能省时间并且学生掌握的程度会差不多,但“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我们不在乎学生学到了多少科学知识,我们在乎的是学生在经历中脑子是怎么想的,对自己行为的理解是最重要的知识!虽然这个实验产生的效果可能需要通过放大镜甚至显微镜才能看到,但毕竟是存在的”。

   
(三)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
    常常会有这么一种现象,有的教师教了几十年书,上过几千节课,似乎觉得自己形成了定型化的教学模式,但要问他的教学特色有哪些,又很难说清。这是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现状。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创新意识,形成教学个性。这里的创新主要指:一是教材要“活化”,教师要深加工,形成新思想。二是教法要“优化”,寻找最优化,最能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三是个性要“异化”,遵循教学规律,进行创新和突破,力求变异。

(四)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将深刻地影响、引导着教学实践的改变,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在学习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培养学生利用图书、网络等途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鼓励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且,每门学科都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向课外拓展与延伸,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三、  提高教师素质,及时“充电”

新的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这些要求提出的同时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也不容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俄国教育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要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因此,实施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提高置身素质。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教好书,育好人,教师必须坚持不懈地练好教学基本功,不断地探索教育的规律和技巧,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增强育人能力。 

 

(一)提高知识储备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有人把20世纪90年代称为知识爆炸的时代,那么,到了21世纪知识更新的速度将会更快。并且,边缘学科将越来越多,各种学科将会相互渗透。作为教书育人的现代教师,必须具备一种更新知识结构、补充学术养料、拓展教育视野的强大能力,努力使自己具有崭新科学内涵和崭新人文本质,做到一专多能、通晓多个学科领域,能够指导多门学科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担当起素质教育的重任。

“要给别人一杯水,你必须先有一桶水”。在今后的教学中,面对一个富有开放性和弹性的教学环境,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要给学生一杯水,一桶水或一缸水,更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要求,学会自己打水。在这种形式下,就是已有的知识太贫乏了,迫切的需要去学习、去充实、寻求知道,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知识储备。

 

(二)教学手段现代化

当前信息传播技术、电脑、电化教室、多媒体教室等在教育过程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将极大地促进教师角色的历史性转变。它要求现代教师要具有正确指导学生进入信息高速公路检索信息、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并具有相应的熟练操作的能力、改进信息系统的教学能力。一个不会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的教师,很难成为一个称职的教师。

2世纪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世纪,学生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途径可以随时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主要载体,学生也不再是单纯被灌输的容器。教师必须随时观察了解生活中各种新生事物,随时将更新、更符合时代特性的知识介绍给学生。中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他们处理信息、判断是非的能力还很弱。教师需要正确引导和帮助他们,教会他们自己到大江大海里游泳。

 

(三)具备教育科研能力

在教育价值观发生深刻裂变、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渗透的宏观背景下,应当弘大教师作为研究者的主体价值。新的教育观要求每一个教师不当教书匠,要做教育家。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实践中要不断地积累、总结经验,再把经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水平的提高能使教师在工作中增强自觉性,减少盲目性,更好按照教育规律教书育人。丰厚的教育科研成果是学者型教师的重要标志。学者型教师既是教育实践家,又是教育理论家。这就要求现代教师应当具备教育科研能力。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应包括信息处理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和创新求异能力等。这样的教师已不再是照亮别人毁灭了自己的蜡烛,而是既能照亮别人又能照亮自己的火炬了。这是每位教师应当追求的境界,也是每个教师应当具有的风采。

 

(四)正确对待自我,加强教学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改进,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 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学反思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本次课程改革特别要求“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强调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今后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做到随时帮助学生明确其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并帮助他们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营造和维持积极的心理氛围。教师除了具备职业要求的素质能力,还应具有关注世界形势发展的眼光,以及良好的个人素质和丰富的人性和理性。而教师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念、道德情操、审美兴趣等都随时会通过教师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表现出来,这些都会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新教材已经实施了两个年头了,在新教材的授课过程中,我深深感到广大教师的课堂角色在改变,大家面对新课程,都普遍感到了提高自身素质的迫切。要想达到新课程中“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为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生能力的培养”的目标,我们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课程改革为老师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也是个挑战。作为一名新课程时期下的青年老师,任重而道远。在迈向新课标的进程中,我决心不断探究,不断创新,把更新教学理念   注重学生发展这篇大文章写好、写深、写透,为课程标准的真正开花结果作出我们的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昭曙主编:《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11

2.浙江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组编:《浙江省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通识培训》,2002-12

3.秦 斯:《简析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备的素质http://www.wsbedu.com/index.html

4.陈荟:《教师素质:素质教育的关键》,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2004-08-04

5.赵纪东:《适应新课程改革 探索教学新思路》,新课程教育网, 2005-03-29 http://www.xedu.net/upload/news/2005032910382824.doc

6.张仲文:《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http://www.wsbedu.com/gao/wuli/keg13.html

7.佚名:《教师如何应对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http://www.wsbedu.com/gao/wuli/keg22.html

8.佚名:《如何帮助教师走进新课程》,新课程教育网

9.眠世:《新形势下教师的角色转换------关于课改的反思》http://www.wsbedu.com/gao/wuli/keg9.html

 

Tags:教师,职业,挑战,新挑战,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