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日期:2005-4-11 15:00 阅读: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孝感市文昌中学    黄建立

 

摘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创新是动力,教学的创新是过程,问题是载体。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关健词创新   能力   思维   求异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现在的中学生将面临21世纪的高科技的挑战。因此,他们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前苏联科学家卡皮查认为,数学课是最适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学科之一。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数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之一,中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一定的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能从问题中探求新关系、新方法,寻求新答案的思维过程。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             教师的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动力

教师的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动力,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二、教学的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

    首先,在例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本中的例题是知识的精华,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但由于例题作为新知识的应用,往往其解题涉及到的知识都与本节所学内容有关,学生也习惯与本节内容挂起钩来,抑制了思维的全面展开,长此以往,不利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例题教学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不要墨守陈规,应该敢想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乐于新的探索,善于独辟蹊径,注意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使解题达到简化、优化。

    例题1.“如图、已知AB是⊙O的直径,AC是弦,直线CE和⊙O切于点C,ADCE,垂足为D,求证:AC平分∠BAD

按课堂常规,解决此题是做出弦切角夹的弦所对的圆周角。

证明:连接BC

AB是⊙O的直径, ∴∠ACB=900

∴∠B+CAB=900

ADCE, ∴∠ADC=900,∴∠ACD+CAD=900

AC是弦,CE切⊙O于点C

∴∠ACD=B,∴∠DAC=CAB

AC平分∠BAD

此时若让学生独立思考,引导他们利用已学知识,学生容易想到切线的性质定理和平行线的性质,从而得到更为简便的证法。

证明:连接OC                       

  CE切⊙OC,∴OCCE

ADCE,∴OCAD,∴∠1=2

OC=OA ∴∠1=3,∴∠2=3

AC平分∠BAD

学生在探索解题中,能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且异于课本中的解法,实际就是一种创新。因此课堂中例题教学应让学生多想想,多从不同方面,应用新旧知识去联想、去思考,克服学生思维定势。同时在问题解决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发现疑问,即使是教材中已有的结论也能从中发现新问题,要相信自己,有疑、有问,才会有新发现、新突破。

其次,在习题解答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材中设置的练习题,习题基本上是与本节的内容相对应的,学生课后完成习题时,往往是思考方法单一,思路不明确。即本节作业用本节知识解决,一道习题用一种方法解决,教师若不加以引导,势必影响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创造性的培养。我认为改变习题解决单一性的途径有两条,一是教师备课时对习题设置必须有意识地穿插能综合已学知识的内容;二是教师在布置习题时,必须适当给与指导,引导学生不要就题论题,可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从而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对于二次函数的内容,学习了用待定系数求二次函数解析式后,我给同学们配备了一组习题:“已知抛物线分别满足下列条件,求抛物线解析式”

  抛物线过三点(-23) (23) (36

  抛物线顶点为(13)且经过点(02

  抛物线的对称轴是直线x=2,最高点纵坐标为3,且经过点(10

  抛物线经过点(00)与(80),最高点的纵坐标是3

  这组习题应用抛物线y=ax2+bx+c的对称轴 ,顶点坐标 公式,对于学生来说完成它是轻而易举的,且解题过程都是解方程组,基本相同,如何通过这组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优化命题能力呢?我在布置这一组习题时,给学生提出两个问题:

⑴ 解完此组题后,总结解题方法及这组问题特征

⑵ 是否不用抛物线对称轴,顶点坐标公式,求出满足条件的抛物线解析式,

若能.请给与解决,并对解法进行总结。

    学生经过这一组问题的解决,一方面熟练掌握了常规解法,另一方面考虑不用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公式,得到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或根据抛物线的对称性,求出抛物线顶点坐标,然后利用抛物线顶点式的求解的简捷解法,从中创新能力得以培养。

第三,在课后延伸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由于受班级环境、时间、程度等因素的制约,课堂45分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通过课后延伸中得到进一步的发挥,通过第二课堂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加强对课后延伸和第二课堂活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值得探讨。

    我认为,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及要求,设计课后思考题是利用好课堂延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它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合理设置课后思考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让学生打破常规,另辟路径,不沿袭前人走过的路,发挥自己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开展素质教育,重视和加强解题能力更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尽所需,挖掘潜能。

    2.已知:二次函数y=x2+2ax+b的顶点在x轴上,对称轴是直线x=-1,求a+b的值。

学生有三种解法:

    解法1:根据题意得:   解得:   

解法2: 根据题意得:    解得:

解法3: 根据题意得:抛物线为y (x+1)2x2+2x+1

       

    三种解法,体现学生思维的三个层次和解题过程的繁与简的程度,方法的常规与创新程度。因此,平时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思考题。让学生在思考中解决。其过程充满创新,展示能力,是培养优秀学生不可多得的好方法。

三、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载体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英国科学家培根也说过:“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束。”质疑就是善于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寻事物发展的规律。学生提疑,问疑的过程就是思维活跃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就没有创新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教师会“设疑”,“激疑”,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以拨动学生思维之弦。从而养成产生疑问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求异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既不限于一种思路也不局限于既定形式,而是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求异思维与创新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是创新思维的核心。问题是数学的出发点,是思维的起点,有问题才会去思考解决的办法,数学教学正是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反复的过程中提高能力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思考解决问题的措施与途径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有效方法。

    3.一条抛物线y=ax2+bx+c经过(20)与(120),最高点纵坐标是3,求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

分析:本题按常规解法,先把(20)(120)两点坐标代入y=ax2+bx+c,再根据顶点坐标公式,得到方程组        求出abc                

 

进而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但解方程组难度较大。

也可用抛物线的顶点式,设抛物线解析式为ya(xh)2+3,再把(20),

120)两点坐标代入,转化为解方程组: ,解方程组求ah也很困难。现考虑抛物线的对称性,(20)与(120)恰好是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则抛物线对称轴是直线x=7,则抛物线顶点是(73),设抛物线为y=a(x7)2+3,将点(2,0)坐标代入很容易求出a,进而求出抛物线解析式。

    上述问题解决过程实质是人的思维在逐渐开启,意识在不断创新的过程,当一种思维很难达到问题解决时,思维必须转向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维、新方法,问题解决正是在思考—碰壁—再思考—再碰壁的反复过程得到实现,也正是在这过程中思维逐渐得到锻炼,能力得到提高。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时代赋予教师的历史使命,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大胆探索,勇于提出问题的习惯,使学生能运用数学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不仅要解决已经提出的问题,而且要解决尚未提出的问题,真正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渠道。

 

 

Tags:新课程,课程,理念,学生,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