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之我见

日期:2011-9-9 10:13 阅读: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和良好习惯的训练。它是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多渠道、全方位地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感、道德品质、道德判断、道德品质和道德习惯,把他们培养成“既善于合作,又敢于竞争,既能追随时代发展,又能适应社会的现代人”。在此对小学生养成教育作一浅析。
  一、小学生养成教育现状
  笔者有次去县城,在公交车上见一老一小两位女同胞争抢座位,少女得之,老者不悦,连连质问:“你家有没有老人,你会不会老?一点教养都没有!”那少女倒蛮镇静,一点也不觉得脸红,不慌不忙反唇相讥:“老了就呆在家里,别到外面来碍事。”众人无语,后来那位售票员面无表情地说了一句:“中国人的素质就这样!”在社会上类似这种不讲礼貌,不通情理的事例随处可见,有些看似与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并无直接关系,但身处社会“大染缸”中的小学生,知识浅薄,辨别能力不强,难道真能够出污泥而不染吗?
  尽管现在不少家长经常教育孩子,给孩子讲“孔融让梨”的故事,但自己在公共场合,争先恐后抢座位,在有关利益分配上吃不得半点亏;在家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苦练本领,但自身一年到头从不看书读报,几乎天天沉迷于扑克、麻将,更有甚者,周六、日孩子在家,家长要求孩子独自在家做作业,自己却在玩牌、打麻将,连孩子吃饭都不管,最多只是给点钱,让孩子随便买点东西充饥,还有,看到孩子在公共场合撒野,无故欺负同学,损坏他人(公共)财物等严重品行问题时,家长也是不闻不问,睁只眼闭只眼,更有为自己小孩一时占了便宜而自鸣得意的家长……对此,有人形象地总结为“5+2=0“定律,即学校一周五天有效的正面教育,却被社会、家庭的一(二)次不良影响所抵消,这真是当今教育的一种悲哀。
  二、不良现状产生的原因
  1.独生子女的客观现状。由于计划生育的普遍实施,自80后便产生了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群体,而独生子女虽然一部分有着较好的家庭教育,但大多数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往往唯我独尊,目无他人和长辈,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很少独立参加社会活动,听不进老师的教诲,更不愿听家长的教育,其依赖性、利己性、孤独性、反抗性和任性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
  2.家庭成员文化素质偏低。农村家庭,尤其是农村老人文化素质普遍很低,有一部分甚至是文盲或半文盲,根本谈不上科学育人观念,即使是年轻人的父母,大多也只有初中或高中文化水平,他们既缺乏对知识的更新,同时肩负着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接受和学习新的知识信息,去观察指导孩子的道德行为表现、学习态度、方法等,这便造成了孩子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在家出现了真空状态,因而也就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养成教育的环境和时机,久而久之,不仅加重了学校教育的责任,同时也降低了学校教育的效果。现在有些孩子放学后一进家门就看电视,喊都喊不住,有的甚至一出校门就进游戏厅、网吧,连家门都不归,这都是由于家庭教育缺失或教育方法和手段不当所导致的。
  3.留守孩子居多。据笔者了解,我镇某校265名学生,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的竞有207人,占百分之七十八点三;父母一方外出务工的46人,占百分之十七点四;父母都在家的只有12人,占学生总数的不足百分之五,大多留守孩子靠年迈的爷爷、奶奶隔代哺养或寄住在亲戚家中,如此状况,家庭教育从何谈起,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爷爷、奶奶监管不力,天长日久,孩子在行为习惯、思想品德、学习成绩等方面都有了很多劣习,甚至“债台高筑”,给学校教育带来极大困难。
  4.榜样力量缺失。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现在的孩子这一方面空虚得很。早些时候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很多,如黄继光、董存瑞、刘胡兰、雷锋、王进喜、赖宁等,这些众多的英雄人物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但时至今日,学校建设得很漂亮、很气派,可很少在教育的墙上或学校宣传窗里见得到榜样那样会说话的眼睛了,英雄、榜样离孩子们确实越来越远了。
  面对现实,针对困难和问题,作为农村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从培养学生行为习惯入手,端正态度,树立信心,注重德行,积极引导。  三、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对策
  一位教育家说过:“在孩子心灵播种理想,就会收获行为;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会收获品德;播种品德就会收获命运。”乌申斯基说过一句名言:“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存在的道德资本,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享受它的利息。”可见养成教育在人的一生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1.从点滴抓起。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必须从小事抓起,一点一滴不马虎,不放过。例如在校内、外要尊敬长辈,团结同学,平时学习用品的摆放要整齐。讲卫生,爱清洁,乃至最基本的坐、立、走、跑姿式,作业书写规范,进出校门的礼仪等,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动作都要进行训练,培养学生从小养成文明礼貌,仪表端庄的优良品质,教育学生在校园内轻声慢走,见到老师主动问好,见到垃圾随手捡,同学之间有困难互相帮助等等。“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都能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而良好的习惯正是良好道德素质的基础。
  2.突出重点,从关键期抓起。针对养成教育,国内外心理学家都提出过少年儿童个体发展的所谓“最佳期”理论,认为在这一时期少年儿童个体处在一种最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正是人的潜能开发和社会性行为发展的最好阶段,少年儿童自我意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可接受性强。因此,基础教育工作者必须抓住这一关键阶段,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将会事半功倍,甚至终身难补。
  3.从行为训练抓起。养成教育必须非常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且强调持之以恒。须知,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并非一朝一夕,需要长时间坚持,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做保证的。再就是要严,“梅花香自苦寒来”,严字当头,才能磨练出好的品质。
  4.增强合力,学校家庭社会互相协调。学校教育承担着道德认识上的教化,行为道德上的规范训练,学生日常行为的评价功能等,但它也只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一部分,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中着重强调环境的熏陶,同时父母的言谈影响和感染孩子。社会是个大染缸、大舞台,它无限地提供给孩子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有意义的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综合教育力量,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局限,必须使整个教育过程不断反复,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必须渗透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遍及整个小学阶段,甚至更长岁月,乃至“终生”,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对社会有用的现代人。

Tags: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