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对我国继续教育和谐发展的战略思考

日期:2009-7-30 10:32 阅读: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优先发展教育,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和谐教育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建立和发展的现实基础。和谐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有序。因此,对我国继续教育和谐发展战略研究意义深远。 
    一、当前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观念不适应
    有人把继续教育等同为成人教育,又把成人教育视为学历教育。因此,继续教育始终不能完全摆脱文凭教育的模式,不仅一些人接受继续教育的培训或学习是为了弄个文凭,而且有的单位在继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也往往迎合这些人的要求,导致追求学历教育,“文凭本位”之风盛行。而真正的继续教育、岗位培训以及倡导“能力本位”却备受冷落,这就违背了实施继续教育的宗旨。造成此种状况的主要根源在于人们习惯性的“文凭至上的观念”。文凭至上的教育观,其特征有三:其一,视学历为能力、把文凭当水平;其二,文凭等同于身份、地位等同于价值、金钱甚至一切;其三,视获取相当的学历文凭为教育的最终目标。这种思维反映在政府部门,表现为计划运行机制;反映到教育施行机构,表现为学历教育易搞,素质教育难求。反映到接受继续教育的人员身上,表现为学历教育实在、实惠,素质提高潜在、缥缈①。
    我国的继续教育部门基本上附属于高等院校,受到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不能摆脱原有体制上的束缚,因此,虽然继续教育办学部门一直努力追求特色办学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但是继续教育办学中来自行业竞争的压力则愈显加大,特别是对于那些通用专业的课程或者最基础的课程,行业垄断的可能性相对比较小的情况②。而且我国继续教育相对的原初教育发育不全,一批本该获得高等院校原初教育文凭的人却没有获得,他们不得不通过继续教育的替代手段去获取,继续教育承担起给早已进入社会而又没有获得高等教育起始文凭的社会在职人员补发高校文凭的职能,继续教育演变为变相的“文凭教育”③。
    2.办学内容单一,缺乏创新性,吸引力不足
    随着经济、尤其是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也相应发生了许多变化—知识型、技能型、研究型及复合型人才等,而过去传统的继续教育已习惯于对单一学历型人才的培养,缺少应对现实变化的准备,忽视成人学习者的多元学习的需求,没有积极寻求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时开拓新的教育服务市场,以至于面对新形势对教育的新需求,准备不充分。又由于高校扩招,取消对报考年龄的限制,所以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单一的学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日渐萎缩,难以符合社会的需要,滞后于时代对高等教育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多元期望。仍然以单一的主体办学模式为主,缺乏多元化的办学格局。有些政策不够健全,影响了办学积极性。
    目前,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在办学形式上仍以全日制、夜大、函授、自学考试等学历教育为主。由于成人学习者学习需求的变化,继续教育、短期培训、岗位培训和专项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等非学历教育则愈来愈显得必要,但目前还比较缺乏;在学历教育中,有高中起点专科、专科起点本科、高中起点本科等,办学层次低级化。随着成人学习需求的多元化和社会对人才层次需求的提高,这一定位也明显落后于形势变化的需要,急需调整④。
    3.缺乏市场导向机制,管理体制教条松散
    我国目前的继续教育运行缺乏市场导向机制和教育成本核算观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高,难以体现高新知识劳动的合理价值。学校办学与社会市场需求之间严重脱节,发展的不平衡性、不适应性亦随处可见。继续教育的发展不仅缺乏市场开发和营销观念,而且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自我发展机制不够健全。大学巨大的继续教育潜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与普通高校的发展有效的申报、审批、检查、评估之类的行政控制相比,继续教育的发展则相对显得较为宽松,各院校、院系均可根据需要设点办班、设置专业、开设课程,直至颁发部分证书⑤。
    目前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上也没有统一的模式,更谈不上管理的科学性,总体上尚未解决好学校如何加强对高校继续教育资源的整合及协调,未处理好社会与学校、学院或具体实施部门之间的关系。从内部来看,在资源分散和利益分配机制的驱使下,校内各专业院系间的矛盾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为的内耗,有的还出现管理脱节,让一些不大具备条件的单位借用学校名义办班,甚至出现滥设点、滥招生、滥收费等现象,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4.课程设置落后,师资力量短缺
    课程建设是个关键问题,而目前我国继续教育课程不系统、不规范,而且设置的课程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对接得不好,这就会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产生不良影响。信息时代使课程的价值观、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实施、课程评价面临一场革命性的变革,因此,需要对每一类继续教育认真地科学地审定其课程目标、结构和标准,课程资源(包括教材、设备、信息渠道、资料和实践基地等)远远跟不上实际需要,课程评价更无从谈起。
    继续教育是学历后教育,其内容的特点其实是一个“新”字,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这些特点必然要求继续教育的师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掌握超前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具有前瞻性思想观念的教师。毫无疑问,目前这类师资短缺。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很难配备足够的、适应教学要求的、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有时为了应急而聘请的教师往往满足不了学员的需要。学员的高期望值与师资水平的相对滞后产生很大的矛盾。
    二、我国继续教育和谐发展的战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构建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合理调整社会结构,有针对性地构建社会结构各层面的和谐。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教育公平,维护每个社会成员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1.继续教育和谐发展的理念是终身教育
    继续教育的理念是继续教育行为的灵魂。终身教育是法国著名成人教

 

育专家保罗·郎格朗在1965年提出的。它得到国际社会认可,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下迅速传播,成为一种教育思潮和社会思潮。1983年5月德国汉堡举行的国际终身教育会议将终身教育归结为“当代社会的一种绝对必要,是全体人民在未来得到和谐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更新劳动力知识与技术的战略投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终身教育从时间上讲,与人的生命共始终;从空间上讲,与人生活的所有方面都有联系。因此,无论学前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成人教育,都应该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加以认识。终身教育的根本宗旨和目的,就是促使社会成员终身学习,实现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⑥。
    终身教育思维特性主要表现为:在时间上要求教育年龄的连续性和一贯性,强调学前教育、学校教育与进入社会后的实践教育有机结合;在空间上要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正规的、非正规的和非正式的教育一体化;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社会的发展。这种思维充分考虑了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自身的发展与继续教育的必然性之间的紧
密关系,将继续教育看成是终身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从而承认了终身教育的实在过程性。
    2.继续教育和谐发展的原则是公平教育
    公平是和谐教育的前提。教育公平是全民教育的灵魂。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⑦。因此,构造和谐教育要以公平、公正、公信为基本特点,在保证每一个地区都能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前提下,使现代社会公民都能依法享有平等的、充分受教育机会。继续教育是指那些已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它对某个人来说,可能是接受某个阶段的正规教育;对另外的某个人来说,可能是在一个新领域内探求知识和技术;对另外的某个人来说,可能是在某个特殊领域内更新或补充知识;还有的人可能是在为提高其职业能力而努力。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现代化战略的实施,农村中心镇的规划发展,导致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聚集,严重制约着教育公平的实现,也制约了教育公平性的发展与实现。因此,继续教育要因时、因地利导,有针对性地建立适合区域特色的继续教育体系,同时完善强弱教育互补合作机制,保护发达地区和城市的先发优势,积极培育经济相对薄弱地区和农村的后发优势,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平,促进教育公平理想的不断实现。
    3.继续教育和谐发展的形式及内涵是素质教育
    文凭教育的出发点是为了一纸文凭,而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却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继续教育本质上不是搞学历教育,但是如果在提高素质的基础上,有能力获取相应的文凭、学位或证书,当然更好。可参加继续教育的驱动力,绝不能仅仅是为了文凭。文凭只是对一个人所学知识的一种反映,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学用结合、按需施教和注重实效,是继续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接受继续教育贵在提高素质,重在解决实际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产生实实在在的个体、集体和社会效益。
    要根据继续教育的办学特点,需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合理结构,以专为主,专兼结合,包括吸收社会优秀人才及一线专家的加盟,也不失为明智之举。并且要让继续教育为受教育的一方真正提供最前卫的学科技术、最先进的知识理念,使他们真正能够达到新知识的扩展、新技能的提高。要做到因需施教,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除岗位培训职业教育外,还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工作的变化对人才的要求开展一些专项素质教育,使每个受教育的人的全面素质得到提高。
    4.继续教育和谐发展要求市场化办学模式和灵活的管理机制
    由于继续教育具有目标的多层次性、内容的广泛性、对象的多元性、条件的复杂性,所以,要求办学形式更具流行性、适应性和开放性。在信息化时代,我们必须突破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从继续教育对象社会生活的特点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开办脱产、半脱产、业余、函授,乃至自学辅导等各种各样的教学班,以适应各种需要。当前更应充分考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创新的符合时代特点的远程教育。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个人发展的渴望。实现大众化高等教育,要不断地扩充,不断地接纳更多的学生,进一步合理布局,优化结构,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以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还要体现以多元化办学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从办学主体到经费来源呈多元形态,改变大一统办学模式。
    继续教育的和谐发展需要灵活的管理机制。与灵活的管理机制相对的是管理的制度化。对于一个庞大数量和有着复杂意识形态的群体,制度尤显重要,但近年来我们倡导以人为本管理中的人性化问题也同样为我们所重视。制度化管理,是通过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强调共性,进行规范化操作和量化管理,制度一旦制定,就形成了固定规范,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而人性化管理是要抛弃这些冰冷冷的条条框框,尊重管理对象的意愿,充分体现对个体的关怀。它要求学校在进行教育和管理活动时,从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出发,观察和分析他们的行为,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需要和不同行为,分别进行分析和指导,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教与学的热情使他们的潜在才干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Tags:我国,继续教育,和谐,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