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一次活动中的意外收获

日期:2011-11-29 20:50 阅读:

新课程已经实施很多年了,其中不乏许多成功与失败。初中理科综合课程《科学》的设置,旨在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把 "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理念落到实处,关注学生个体全面发展,通过课堂教学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明确课改对教师角色重新定位的要求,促进教师对教学的不断探索,使其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营造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气氛,让每一位学生参与,体验学习的全过程,重视课堂内的生成,使课堂内的三十五分钟成为学生激发兴趣,积聚智慧,体验情感的学堂。

案例:

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上)课本P61页活动吸管喷雾器的实验,笔者在上课时,笔者预设每位同学都来做这个实验。但笔者发现,实验并不成功,并当场给学生做一个不成功的实验,并告诉大家:“ 这个实验老师做失败了,但是我们初三的师哥师姐们做出来了,老师希望你们中的谁能做出来,办公室有实验器材。”由于时间关系,我上课不再探究实验失败的原因,而是按程序把课上完。当天下午自修课,就有很多学生拥挤在办公室里做实验,其中不乏成绩不好的同学。终于有一位同学实验成功了,笔者大加赞赏并鼓励其他同学积极动手做实验,于是很多同学包括平时不大活跃的同学都动起手做起实验,并成功的完成了实验。笔者顺势引导他们探究他们为什么成功了,而老师上课的时候为什么会失败。于是他们又做起实验探究起来,最后告诉笔者,想要做成功这个实验,吸管侧口不能剪得太厉害,即吹起的管口应扁平些,同时要用力吹气。并集体探究得出笔者做实验失败的原因,因为笔者把吸管管口剪得太多了,以致气流不能聚集,气流的速度不够大,在管口处的压强不够小,杯中的水就不会沿着管子上升而从管口被喷出。第二天,上课的时候,笔者又特意把上节课的实验拿出来讨论,大家讨论的很激烈,并在讨论中我们完成了教学内容,并教育他们,真理掌握在每一个成功人的手中,只要你用心的去发现去探索,你就一定能成功,下课铃声响了,学生还意犹未尽。

[教后反思]在人们的观念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最忌讳“半路里杀出个程咬金”,打乱了教师课前的教学思路,影响了课堂正常的教学进程;于是,教师上课就是按部就班按流程上课,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殊不知,这里看似败笔的“老师不会”中可能隐藏着意外的收获,蕴涵着教育的良机!上述案例中,正是堂课上的“老师不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探索兴趣。而我们科学课程中,确立科学精神培养目标的真谛就在于使每一个学生都牢固地树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追求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等的争论、实践的检验和相对的确定等共同的价值理念,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求实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独立精神才得以实现。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至少受到以下几方面的教育:其一,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实验而聚焦 ;其二,学生的探究兴趣经由自己亲身探究过程而激发的;其三,学生的认识是由实验经历之后通过自己总结证实而深刻的。其四,在探索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学会团结与协作。其五,学生对待科学应该实事求是,不盲从与教材,不盲从于老师。仅此一个简单的“老师不会”竟收如此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学应该以学习者即学生为焦点,而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个体,教师应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兴趣参与教学,使课堂呈现多变性丰富性、复杂性,教学预设时,要淡化狭隘的模式化备课,而应该在教学方案中设计“弹性区间”,为学生的主动性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确实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笔者也受到了很多的教育:其一,教师本人应具备基本的科学精神:对于真正具有科学精神的教师而言,他应该是实事求是的。因为科学是容不得半点虚假的,只有对待学生是平等相待的才能营造出宽松的环境,学生才能发挥出自己应该有的才能。无论是上什么内容的课,都应该弘扬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倘若这节课上老师以失败的一面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又不加以引导并提供实验材料激励学生自己探究实验,那么他抹去的不仅仅是学生对教师的崇敬感,不仅仅是学生的求知欲,他抹去的将是学生创新思维的萌芽,毁掉的是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其二、教师要善于发掘诱导学生本身潜藏的能力。少年、儿童,都具有自由的天性,包括质疑、思考、探索、创造的天性。有时候学生的潜能在一个鼓励的眼神中、真诚的一瞥中、亲切的浅笑中,甚至一举手一投足的细节中……被激发了。如案例中,第一个学生把这个实验做成功了并告知了老师,此老师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这个评价对这个学生而言一定是深远的,或许从此他就迷上了科学以致在科学上有所建树。所以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但在传统教育下,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这种天性却一步步被压抑、被剥夺。因此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学生能力是无穷的,学生是最富有好奇心的,对于一切的未知,他们爱寻根究底,爱“打破砂锅问到底”,他们的求知欲如此旺盛,不论是成绩好的成绩差的,他们的创造力都是一样的,只有相信他们都是有创造性的人,用欣赏的眼光去看他们,才可能激发他们去创造去探索。而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偶尔向学生示弱,就像案例中那样给学生做一个不成功的实验,告诉学生老师失败了,从而激励学生自己去探究,确实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性。

其三、教师要熟悉教材,善于利用教材。在现在科学教材中融合了生物、化学、物理、天文地理等内容,教师在这其中就要善于发现、善于取舍,到底哪些才是真正值得去探究的,哪些才是真正有利于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的。而要发现并利用好教材,要求教师必须有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以本节课为例,教师及时捕捉到吸管喷雾器讨论流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发现了学生智慧的闪光点。此时,其教学侧重点已并非落在知识点“流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究竟是什么上,而是借助于探究“流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这一载体,引发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地去猜想去假设去探究,用已知的去延伸未知,用今天去发现明天,鼓励探究,激发兴趣,体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亮丽的!相信它带给孩子们的不仅是一时的感动,更有可能会影响他们未来生活的构建!

以上仅是笔者在一次偶然的教学中得到反思。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顺应当前素质教育的潮流,对于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任重道远。欣赏学生,经常反思自己,经常制造些“意外”事件,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教育宽容。使科学教育教学达到最大的优化。

Tags:一次,活动,中的,意外,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