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小学科学课堂中

日期:2013-12-28 11:44 阅读: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能够通过特别咨询体现,而且能够凭借集体辅导形式来达到既定目标。学科渗透是学校心理教育的全员性策略。具体到科学学科,如何进行“学科渗透”,笔者认为要挖掘课程资源,整合学科教育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营造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运用积极心理学知识,塑造学生积极品质;注意评价方法,强调优点和长处,培养习惯等。
    关键词:小学科学;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20世纪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观念。我国中小学的心理辅导,对象是全体学生,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标,它不能仅能够通过特别咨询体现,而且更多的凭借集体辅导形式来达到既定目标。
    在这样的认识上,只有进入到“学科渗透”层面,学校的心理辅导才算是真正落到了实处。可以说,学科渗透是学校心理教育的全员性策略。
    作为科学教师,如何充分利用科学学科现有的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的心理能力随着学习过程而得以发展,并形成持久的动力及认真、细致、耐心、踏实的良好性格特征?笔者通过实践与研究,归纳如下:
    一、活用教学内容,挖掘课程资源
    我们的教材都是经过精心选择和编制的,其间所包蕴的心理教育内容更是丰厚的广泛的,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科学学科特别有助于促进观察与归纳能力的培养,同时它也有助于促进逻辑的与非逻辑的思维品质的结合,形成科学创造思维的品质。科学教学还涉及到现代人的一个重要品质即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培养。
    例如《认识常见的岩石》一课,学生对岩石特征的观察认识肯定会有不同的发现,由于所采用的方法不一或条件未控制好也会导致不同的实验结果,这时就自然而然地提出再次实验的要求。让学生亲历实验的过程了解一次实验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就需要再次的实验,甚至是成千上万次的重复。再次验证,这也是科学素养的一种。
    二、整合学科教育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认为,教育目标由三个维度构成:其一是认知领域的目标,由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及智力发展诸目标构成;第二个维度是情意领域的目标,由兴趣、态度价值观、判断力、适应性的发展等目标构成;第三个维度是技能活动领域的目标,由动作技能诸目标构成。新课程标准把教育目标表述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心理健康教育刚起步的现阶段,可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视为心理教育目标。
    在科学教学中,应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任务不同,确定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教师在备课时,除了明确学科心理教育目标和独特任务,还要突出科学学科的特点,紧密与学科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以笔者执教过的一堂心理渗透课《认识常见的岩石》为例:

学科目标

1、学会借助实验工具观察常见的岩石,在观察中发现岩石的基本特征。

2、体会科学是一个探索过程。

3、了解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心理教育目标

1、培养学生在实验中敏锐的观察力。

2、鼓励探究,培养学生研究岩石的兴趣。

3、体验分工合作的重要性。

4、注重师生之间多向互动,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整合目标

1、 学会借助实验工具观察岩石并发现岩石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研究的兴趣,体验分工合作的重要性;

2、 体会科学是一个探索过程,鼓励探究。

    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进行心理渗透教育。
    三、善用表扬,及时引导
    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时,都特别希望得到教师的反馈,尤其是对他答案的肯定。如果答错了受到冷落,或者得不到教师及时的肯定,都容易损害学生的自尊心,都会直接影响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要给予足够的宽容,耐心地矫正,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
但是,不恰当的表扬同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教师应避免做出类似这样的评价。“真聪明”,“真了不起”。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海姆·G·吉诺特博士在其著作《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中提到真正有效的评价应该是有建设性的,描述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以及我们的感觉,千万不要评价判断孩子的性格和品行。在运用表扬的时候,要尽量表扬孩子的行为而不表扬孩子的品行。不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价值评价。有益的表扬总是肯定孩子的感受,并且描述孩子所做出的成就。
    四、营造和谐互动的心理氛围和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向互动的活动,努力在课堂这个特定活动环境中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应该是学科渗透的重要环节和基本保证。教师应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效益和师生交往的观念,重视课堂心理氛围的建设及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愉悦;尊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理解学生的需要,倾听学生的心声……
    例如有的学生在探究活动时有很多发现,到交流研讨时就是不肯说,怕说错了,会被嘲笑。实际上许多美好的发现都藏在这些不肯说的学生心中。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创设研讨的民主氛围,给学生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呵护孩子的发现,给予多元化的激励。只要孩子的交流有根有据,教师除了语言激励外,还可以颁发“最佳创意奖”等,保护孩子的研讨热情。
    五、适时评价,养成积极习惯。
    积极心理学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激发青少年内在的激情,帮助他们发展综合的技能,承担起生活的责任,成为有社会能力和富有同情心、心理健康的成年人。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评价时要强调他们的优点与长处,对于他们出现的点滴进步与努力都要给予鼓励与赞美,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情绪和习惯。
    在科学课堂上,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尤其重要,例如倾听的习惯。一旦习惯没有培养好,课堂虽然“热闹非凡”,但学生的获益是极其有限的。因此,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抓住机会,表扬能认真倾听他人观点的小组或学生,强化学生的良好习惯。教师可以在表扬的同时告诉学生“倾听是分享成功的好方法”,让学生由内心接受你的表扬。也可以采用小组评价的方法:认真倾听的小组给予表扬强化,争当“最佳合作小组”,培养集体荣誉感。通过课评的形式,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在教授《认识常见的岩石》时,学生经过10分钟的动手实验,教师示意学生停下来时,发现有一小组自觉地把实验材料收拾好。这是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机。教师立刻抓住了这机会:刚才我看到B1组的同学做完实验后还顺手将实验材料收拾好。科学家做完实验以后,也不会忘记收拾好实验材料的。谢谢B1组的同学给我们树立了这么好的榜样。
    总之,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的个性发展中的重要性。教师应该以炽热的情感和丰富的心理学知识打动学生。在日常教学的点滴中融入对学生心理的指导,切实实现学科渗透教育的“濡染整合性”功能。
 
参考文献:
【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  陈家麟
【2】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郭喜青
【3】  心理辅导的学科渗透论略,中一心理在线   杨曙明
【4】  《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   海姆·G·吉诺特
【5】  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钱兵
Tags:如何,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