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中学生课堂心理状态分析与干预对策

日期:2005-11-21 10:22 阅读:

中学生课堂心理状态分析与干预对策

[论文摘要] 该文针对课堂教学中所出现的一些现象,具体分析了中学生课堂心理所存在的心理状态,如知难而退、觉易而傲、外界刺激而分心等,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干预对策,以期在新课程改革中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上起到一定的作用。

[ ] 课堂心理状态  干预对策   新课程改革

 “人在教室,心不知在何处”,“两眼盯着黑板,心里想着别的事”,“上半节课思想集中,下半节昏昏欲睡”,“下午的课没有上午的好”……以上等等都是老师们常常遇到的现象。对于这些,很多人都认为是由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的自觉性差,却忘了很多时候其实是老师在无意中造成了学生的心理疲惫。“老师一开口,我就犯困”,学生如是说。而换了另一个老师上课,他就可能精神抖擞了。为什么这样?不能把原因简单地归结到学生身上。

我以为,名师之所以为名师,不仅仅在于其对所教内容的把握,更在于对学生的心理的把握。我们常常说备课既要备教材,又备学生,但到底如何备学生呢?我以为,它既是指对学生学习水平、学习能力的把握,也是对学生心理的把握,最具体的就是把握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课堂心理辅导。“课堂心理辅导,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的认识、情感与行为技能。”当然,一名教师要能做到这样一点,是有一个过程的,我们无法要求每一位教师很快就能做到,笔者自己在这一方面也很有欠缺。这里拟结合自己的一点教学实践来谈谈如何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

一、课堂心理状态分析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耳闻目见和我对学生的调查,我以为学生课堂心理状态有如下几种:

知难而退。一个班级由于学生较多,学生的知识、能力层次也必然多。这样一来,对同样的授课内容,必然会有一部分学生接受不了,听不懂就干脆不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些学生脸上露出迷惘的神情。而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把握这些神情,那么学生就会很快“神游物外”了。

觉易而傲。同样,教学的内容对于另一部分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来说很容易,或者有些学生已经自学或得到他人的指点,对老师所讲的早已明了,那么他们在听课时会由于觉得太容易而产生暂时性的骄傲,其结果也是不听,或者常打断老师的话,想自己来讲。有的虽然没有明显表现出来,但他的注意力会发生转移。自觉性强的,他会自学;自觉性不强的,他会做其他与本课无关的事,如看小说,聊天等。

外界刺激而分心。学生毕竟是学生,其注意力较容易分散。有的学生很容易受外界影响而分心,有的学生虽然抗干扰能力较强,但当外界刺激较强时,他们也会分心。比如,某学生打了一个嗝,有的学生会发笑,这是比较明显的分心。还有一种很隐晦的分心现象,虽然导致分心的因素来源于学生头脑中的某个想法,但由于它是独立于“专心听课”之外的,我也把它当作是一种外界刺激。以我自己做学生时为例,在听课时,我的头脑中会突然跳出另一个与上课无关的想法,比如,我会突然想到某一个同学讲的笑话。

情绪对抗。我所说的情绪对抗不是指学生和老师之间那种明显的情绪抵触,它指的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老师无意中的疏忽或失误而造成的学生暂时性的情绪上的对抗。孩子的心是敏感的,有时候教师无意中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都会使他们的情绪产生波动,从而影响他们听课的效果。比如,有的老师有时候(比如在讲习题时)会从前排开始往后让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回答问题,但在无意中漏掉了其中的一位,此时,这位学生就很可能会认为老师是故意的,从而产生情绪上的暂时性对抗。

觉得枯燥而厌烦。要把每个知识点都讲得生动形象的确很难,而且,有些知识本来就是比较枯燥的,学生接受起来容易厌烦。而一旦厌烦的情绪产生,就会影响到对后面的知识的学习。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说的几种课堂心理状态针对的是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而言的,那些学生本来的情绪就不好,厌学,和老师关系紧张等不属于此类。

二、心理干预对策

虽然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经常存在,但只要教师能及时发现,采取正确合理的方式进行心理干预,就能很快让学生的心理恢复常态,继续进行有效的学习。当然,这就要求教师能及时发现他们的异常。下面介绍几种心理干预的对策。

1、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让其找到成功感。教学是要面对全体学生,而不是某一部分,所以不可能为一部分人去调整教学内容的难易度,但我们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来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面露难色,一时听不懂,对这些学生教师可以把难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容易的小问题来提问他们,最后引导其弄懂疑难;而对于那些觉得简单而不听的学生教师则可以抛出一较难的问题让其思考。比如,上新课时要讲解某一个公式,必然会有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而教师又不可能因为他们而不顾其他的学生。这时,教师就可以问“假如把这个公式变形会怎样呢”、“教材上是从左往右证明,能否倒过来证明呢”之类的问题。问题提出来后,教师仍然按既定的程序去讲,不必作解答。那些觉得容易的学生就会把兴趣转移到教师刚才的问题上。等到教师讲完了,他们的答案可能也出来了,这是再让这些学生回答刚才提的问题,既照顾到了其他学生,又抓住了这部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思考问题的兴趣。

2、因外界刺激而分心的学生其表现出来的状态往往不同于其他学生。比如,他们会转移注意的目光,会突然面露微笑,会突然打开课桌东找西翻。教师发现这些后,一般最好不要批评,可以突然提高讲课的声音或做短暂的停顿,可以用目光示意,可以让其回答问题等;那些看上去在听课,心里却想别的学生,最能暴露他们真实心理的是他们的眼神,有经验的老师一看就知道。这时候让他们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就能把他们的思绪快速拉回。

3、及时发现,及时补救。学生和老师产生暂时性的情绪对抗,会有不高兴或烦躁的表现,比如把书往桌子上重重一放,涨红了脸,放下手中的试卷做其他无关的事等,以掩饰自己的尴尬或不满。教师一旦发现,就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而不要讲什么“师道尊严”。现代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族、平等的,学生被老师忽视了,有不快的情绪也是正常的,教师要不露声色地做出补救,比如,再故意漏掉几个同学,然后再让他回答问题;提出一个较简单的问题让其回答,然后给予表扬等。

    新课程改革需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而新型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进行良好的心理沟通。课堂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主阵地,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对策才会有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服务。以上仅仅是笔者微薄的经验总结,算是抛砖引玉吧,如果能有些许的作用,于愿足以。

Tags:中学生,课堂,心理,状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