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培养青少年网络道德

日期:2013-12-11 13:21 阅读: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网络的迅猛发展,对于青少年而言,网络是一支双刃箭,青少年既是网络文明的重要的缔造者和受益者,又可能是网络文化的主要破坏者与受害者。目前一些青少年网民的失范的网络行为,已严重危及网络文明的健康发展,更严重地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当前加强青少年的“网德”培养,是刻不容缓的大事。加强青少年的“网德”培养,应从加强法治与管理、宣传教育与培训、实践教育三个方面来统一协调地进行,但要特别指出的是,“治网”需要的主要是疏通引导,而不是封堵、防范,青少年的‘网德‘培养,以法治与管理为基础,但主要应依靠宣传教育、引导、培训和实践教育相结合,尤其要更多地依靠实践教育。
  一、法制教育与加强管理和道德教育相结合,并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网上网下成长环境
  人是理性的动物,但更是欲望的、感性的动物。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人类的理性事实上还常常无法战胜欲望。因此,社会行为规范首先需要法律、行政、经济、舆论等强制性他律来约束,社会道德首先也是通过社会的强制性他律而产生服从并不断强化、深化,而逐步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律境界的。尤其是对于处于危险的青春骚乱期、心理还不够成熟、冲动多于理智的青少年,更需要基本的强制性他律来规范其行为,更需要把法制教育与加强管理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与传统的道德起源于社会风俗和习惯不同的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道德,尤其是网络社会的道德起源更多地来自法律、行政、经济的强制性,即法治与管理。因为法治与管理是道德的基本要求的硬化体现,法治与管理使人产生服从,而服从是道德形成的契机和起点,因此,法治与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是青少年网络道德形成的基础和起点。重要的是,加强法治与管理,可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网上网下成长环境,从而有利于青少年培养起适应网络社会要求的良好的道德观念与道德习惯。所以,在法治国家里,对电影、电视节目、酒等商品市场,都有严格的“儿童不宜”的限制性管理制度和法律。在网络方面,美国等西方国家也在不断地加强法治与管理。所以,对于开放的、无政府的、隐蔽的而又相当复杂的网络社会,更应该加强法治与管理,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首先应尽快出台有关制约黑客行为、制造网络信息污染行为;关于网络中的隐私权、知识产权保护;关于限制青少年到网吧或在家在校独自上网的资格、时间、年龄等的法规和管理条例等。目前尤其要尽快出台规范网吧经营的有关的管理法规,约束网吧经营者和顾客的行为;对网络中的违法乱纪行为要依法严惩;其次,要运用技术手段构筑信息海关,拦截危害青少年的垃圾信息,并利用技术手段加强网络安全防范等等。
  二、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知识技术层面和道德要求的宣传教育、培训
  法治与管理可使青少年对网络道德产生服从与基本的认知,但道德的深化、内化,要以全面深刻的道德认知为基础。因为道德认知是道德情感、道德态度和道德意志形成的基础,而要让青少年对网络道德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宣传教育、培训是必不可少的。
  1、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训,是青少年科学理性地使用网络的重要基础
  网络知识和“网德”行为技能,是“网德”习惯和信念形成的重要条件。让青少年全面地了解网络知识掌握网络技术,使其懂得利用网络去认识社会、接触社会、服务社会,懂得利用网络去获取知识、搜索信息、促进创新;重要的还要使其了解网络社会的复杂性,认识到网络对人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并懂得网络是一个人们共享的社会,也需要规则和美德。网络以其新奇性、自由性、丰富性、富于挑战性等,极大地满足青少年的生理心理需要,形成对青少年的巨大的吸引力,如果不给予他正确使用网络的知识和技能,不使其形成良好的网络意识,他就可能被网络中的黄色信息、恶作剧行为、攻击行为等所深深吸引,而难于自拔。可通过专家讲座、师生讨论,或举办主页设计、计算机知识的技能培训和比赛等活动等,来引导青少年正确合理地使用网络。此外,要同时对家长、教师进行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他们能保持与青少年良好的交流和沟通,有意识地且有能力引导青少年正确上网。
  2、尽可能让青少年学生在上网前,首先接受“网德”的教育培训
  众所周知,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驾驶员,除了学会开车的技术以外,还必须认真学习交通法规并通过驾驶考试,取得驾驶员资格。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受此启发,也制定了这样的一个制度:新生入学后必须接受一次计算机使用道德方面的教育。校方为此专门制定了一本计算机网络使用守则,供学生学习参考,经过短期培训后,学生还必须参加一次以守则为内容的网上考试,成绩合格者才有资格使用校园网。我国的清华大学也实行了类似的制度,这是有效地使青少年对网络道德有一个基本的认知的有效方法,值得大力推广。
  3、丰富、美化、优化网上信息资源,使网络文化的主流积极向上,引导青少年正确上网
  人们在网上行为的展开,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其注意力为中介的,能否有效地开发和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资源,将是能否有效地进行青少年网络道德宣传教育的重要条件。目前,网上中文信息相对贫乏,无用的甚至是污染的信息过多过剩与有价值的、美化、优化的信息的相对稀缺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青少年网络行为失范的重要原因。因此,一定要基于深入研究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努力开发出适合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能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构成长久的巨大的吸引力的网上信息资源,使网络文化的主流积极向上,把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引向文明健康的方向和轨道。
  4、革新传统的道德宣传教育方法
  传统的道德宣传教育,主要表现为“四性四型”,即单向性、权威性、专制性、统一性与片面型、封闭型、重复型、知识型,某种程度上类似于“愚民”式的教育,这既不符合青少年的强烈的自主、表现自我和追求新奇变动刺激等的生理心理发展需要,也不适应网络社会、信息时代的开放化、共享化、平等化、多元化的发展潮流,更不符合传播沟通发展规律。现代传播学和态度转变理论研究表明,对于具有自主意识和知识水平较高的受众,单向传播和片面宣传,远远不如双向互动沟通和全面宣传更有效,单纯的劝说远不如在活动中教育人更有效。这种道德宣传教育,往往会造成青少年对正面道德宣传教育信息的盲目肤浅的接受或抵制、排斥,甚至是对抗或逆反,难于使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在传统的现实社会中,也许因为封闭使青少年盲从,也许可以靠成人和社会舆论的监督,通过压抑青少年的生理冲动和心理诉求,来约束青少年的行为,但在开放化、自由化、隐蔽化的网络中,青少年的被压抑的生理心理冲动,会被放大地释放,当然会使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出现非理性倾向。因此,对青少年的“网德”宣传教育,要多采取双向互动化的、平等化的、全面化的、生动丰富化的方式,要重视通过自然的青少年的生活、娱乐、学习实践活动,充分凸现青少年的主体性,来引导他们学会自我选择、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这样才能使青少年培养起适应网络社会要求的,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化的道德,才能使其在复杂的网络社会中“出污泥而不染”。
  5、网上网下宣传教育相结合
  网络作为现代先进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手段,它给道德宣传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载体和传播手段,使德育工作的空间和范围更为广阔,吸引力和感染力大为增强,传播速度更加快捷,工作效率成倍提高。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的这些优势,大力开发适合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的网上道德教育信息资源,施于青少年良好的影响。但网络的虚拟化、隐蔽化、自由化、复杂化等,会使青少年一定程度上丧失真实感并产生放纵感、迷乱感,难于使青少年培养起深沉的道德情感、深刻的道德认知和坚强的道德意志,网络对道德宣传教育的这些缺陷,只有由网下的真实、直接、引导式的宣传教育才能弥补。网上宣传教育的超越时空性、互动性、自由性等,正好与网下的真实性、直接性、引导性等形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格局,从而对青少年产生强大的良好的影响力。因此,网上网下宣传教育要结合来进行,如可组织、吸引青少年参加网上网下的有关“网德”的讨论会,参与“网德”的拟订活动,参与网上网下的公益活动等。
  6、把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网德”教育相结合
  青少年是人生的一个最重要的塑造期,是个体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青少年精力旺盛、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但也是人生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现代都市青少年的生理成熟往往与心理成熟滞后形成矛盾,生理心理需求与现实也形成矛盾,生理心理发展需求与社会环境教育更产生了矛盾,这些都会使青少年难于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性意识,难于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易使青少年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这是青少年在网络中行为失范的重要根源。笔者曾广泛收集各种宣传媒体上的案例,并深入到网吧调查了解,通过对大量个案分析发现,许多少年黑客往往都性格孤僻、攻击欲强、缺少责任感,许多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患者、网络信息污染的始作俑者和沉迷者,往往也都性格孤僻、缺乏理想、缺少良好的兴趣爱好等。所以,关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性教育,可以达到“疏”的效果,使青少年具有良好的上网心态,从而使用网络更加理性。因此,大、中、小学校要尽快做好青少年心理监控和咨询工作,家长、教师尤其要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要把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网德”教育结合起来,要转变教育观念和模式,要了解并尊重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规律,要加强师生、亲子、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
  三、对青少年的“网德”教育,要贴近生活注重实践
  道德作为实践理性与一般的知识不同,它只能来源于社会实践,也只有落实到实践中去,才能圆满。正像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詹万生所认为的,“课堂教学不等于德育,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缺少实践环节的德育不是完整的德育”。且网络社会所要求的道德是一种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化的道德,是一种社会化要求最高的道德,是一种世界性的社会公德,不是私德,是一种大道德,不是小道德,它排斥狭隘的实用功利。也就是说,传统社会中在服从低层次上的道德在网络社会中往往失效;只有上升到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高层次上的道德,才能有效地规范个体的网络行为。而道德实践是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与道德信念的必由之路,因为良好的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的形成,除了个体对形成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必须抱有自觉的积极态度,和理解道德要求的实质和意义外,最重要的条件是,通过反复的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突出个体的主体性,使其获得证明道德要求正确性的主观经验和富有情绪色彩的体验,使其道德意志得到充分的锻炼,使其道德行为技能得到充分的训练。而目前我国都市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却严重脱离实践、脱离社会、脱离自然,这非常不符合青少年的强烈的自主、表现自我、体验新奇变动等心理需要,不利于青少年“网德”的培养。这意味着目前实践教育,对我国青少年的“网德”培养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显得更为迫切。
  为此,当前我们应大力为青少年推行广泛而丰富多彩的社会道德实践活动。因为这符合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能满足青少年的自主、成长、表现自我、社交、体验新奇变动等心理需要,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化,有利于其培养起适应网络社会要求的不欺暗室的公德心,和良好的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把青少年的注意力转移到有意义的事情上来,使青少年使用网络更加理性;另外,广泛的丰富多彩的社会道德实践,可以帮助青少年积累社会经验,提高认识水平和审美能力,促进其思想的成熟,从而增强其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因此要动员社会一切力量,为青少年创造广泛的社会道德实践机会。首先要尽快建立和完善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制度。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使青少年学生获得广泛的社会道德实践机会的重要途径。政府、社会、家庭和学校都要为青少年学生深入实践、接触社会创造条件,提供支持,合理分工,各负其责,使学生的生产劳动、服务社会的实践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广泛化;促使青少年学生接触自然、了解社会,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特别要建立青少年参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公益劳动的制度,鼓励他们利用自己所学所能,特别是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网络,为社区服务,为人类社会服务,组织他们利用假期志愿到城乡支工、支农、支边和支教,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体会成功、充实人生、丰富生活,学会爱人、学会协作,培养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其次,要转变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观念和模式,使青少年在日常生活、娱乐、学习实践中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第一要改变应试教育或泛素质教育的观念和模式,树立以德育为重点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与模式;第二要转变传统的道德观和德育方法,要让教师、家长、学生都明白,网络社会、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道德,应该如何去培养它。这需要做好家长、教师的培训工作。当然,实践教育必须与宣传教育相结合,才能卓有成效。但归根到底,社会实践教育,能否有效地培养青少年的良好的“网德”,更取决于我们生活的真实世界环境的优化和美化。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对青少年的“网德”培养又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力量协调合作,需要我们每个人从我做起,为青少年营造美好的家园。
Tags:培养,青少年,网络,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