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论新型校长与现代学校素质教育的十大关系

日期:2012-9-17 14:38 阅读:

论新型校长与现代学校素质教育的十大关系

 

熊广平

 

[内容摘要]为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的管理被提上议事日程,教育教学的水平提高与否,与校长对学校的管理方法和策略息息相关。为此,本文从学校的功能、办学模式、价值观念、兴校办法、校长角色、学生关系、人才教育、智育策略、评价方法、全方位管理等,进行了论述,其目的是供管理者进行借鉴。

[    ]:新型校长   现代学校      素质教育    十大关系

 

作为教育的基地是学校,学校的表率在于学校校长,要推进教育的历史及发展,必须以行动做先导,树立符合素质教育需要的观念及轨道,再正确指导师生们进行素质教育时,必须处理好以下的关系。

一、新型校长与现代学校素质教育的功能观的关系

现存在应试倾向的教育,使学校成为社会对个人进行鉴别和选拔的筛选器。所形成的传统学校功能观,失单一型的选拔功能观,严重抑制了学校应有功能观的转变。现代学校的功能观则是系统性功能观。学校应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背景、基础和条件,提供有足够数量、较高质量和搭配起合理的人才队伍,帮助人们形成各种新的观点、态度、行为和习惯,适应现代化的需要。使学校具有经济功能;学校应选拔、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创造、更新文化,吸收、融合世界先进文化,使学校具有文化功能;学校应传播社会主义政治意识形态,树立科学发展观,完成受教育者的社会化过程,对社会当前的政治变化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使学校具有政治功能,特别是正值中央人大会的召开;学校应调整和控制社会人才结构层次,调整和控制社会人才类型,增强社会人才结构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使学校具有调整社会人才结构功能;学校应促进人的身心多方面发展、和谐发展、人的潜力发展,使学校具有促进人的多方面协调发展功能。唯此,作为学校的发展中的典型代表------新型校长,才能正确推进学校现代素质教育及发展。

二、新型校长与学校现代素质教育中的办学模式观的关系

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下,学校犹如飘浮在大海中的一只小船,来自社会法规系统的各种统一性要求的压力所包围,使校长传统模式观只能趋同避异求统一,至使每年学校都是一个标本件,使学校严重缺乏因校而异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所以应向办学模式特色观转变。办学模式特色观强调整体办学思路和与众不同的追求及探索,既有优质性,又有环境适应性;再次强调并倡导“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特”。使办学思路独具特色;强调守常与超常结合,传授与创新结,专与搏结合,稳定与流动结合,努力全面成才,使对教师、学生的管理具有特色;强调主动高效服务,挖潜革新,先管人,后管物,逐步社会化,使后勤管理具有特色;强调整体效能,目标管理,层次领导,年龄梯形,结构优化,使学校领导班子更具有特色;强调审美性,育人性,先进性与文化底蕴,使校园文化建设有独特之色;强调宽域性,教育性,非赢利性,使学校极具有特色。特色既具有模式,又不唯模式,因校选择传统发扬式,弊端矫正式,借机发挥式,空白填补式,困境奋起式,理想实施式,使特色模式选择具有个性。只有具有独特的教育思想,独特的教育理念,独特的管理风格和独特人格魅力的校长,才是新型校长,才有特色办学的可能性,才能推进现代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可塑性。

三、新型校长与学校现代素质教育中的价值观的关系

教育对社会系统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方面发展需要的满足,称为教育的社会价值:对教育者身心发展需要的满足,称为教育的本位价值。本位价值是“源”,社会价值是“流”。传统教育价值观是源流错位的价值观,以致使教育的本位价值难以得到认同和较合理而全面地实现。曾严重外化为片面追求升学率或学分,单纯这样的追求,是对教育本位价值的扭曲,是零价值,甚至是负价值。但对提高学校所谓的社会地位,所起的作用是不用置疑的。所以,传统教育价值观,与其说是源流错位观,不如说是教育社会价值的异化观,从根本上来讲无益于满足社会主体的需要。所以,传统教育价值观必须转变。现代教育价值观则不然,它是辩证价值观。教育本位价值是基础,是前提,教育社会价值是其外化。没有基础,就没有外化;没有其外化,也就没有真正的基础。我们既要重视教育本位价值;也要真正重视真正重视教育社会的价值。现代教育价值观又是本位重点教育价值观,必须将以教育的社会价值为重点的取向转移到以教育本位价值为重点的取向上来。必须明白张扬教育本位价值观是当今世界教育价值观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当今新型校长必须处理好的与现代素质教育的关系

四、新型校长与现代素质中的兴校观的关系。

在分数至上制指导下形成的传统兴校观是高压增负,搞投入减员的外压式兴校观。由于升学率分数观成为评价是否兴校的唯一标准。所以,要求低进高出的强烈社会要求形成对学校种种高压舆论之网,使学校不能不采取增负对策以及淘汰差生的措施。为走出升学率兴校峡谷,师生员工,无不高投入。历史已经证明,这种兴校观在我国教育振兴史上,只能记下毁人毁校的劣痕这一面。赫尔巴特认为:“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与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方法、手段。”[1]这就要求我们应树立科研兴校观。科研兴校观,强调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包括哲学层次的教育理论,教育系统环境的分析理论、结构分析理论、功能分析理论、评价理论、教的理论和方法、学的理论和方法、教育管理决策、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唯此,才能掌握兴校的理论武器。科研兴校观,重视校内教育科研。因为教育科研是以探索与研究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其目的就是为了使教育工作能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由此可见,只有不断增加科研对兴校的贡献率,兴校才有不竭的动力和希望。科研兴校观,特别的重视科研成果的内化与推广。只要校兴科研,就一定会科研兴校。科研兴校是根本的、长久的有效兴校。所以,作为一位新型校长处理好这一兴校观是完全必要的。

五、新型的校长与现代教育中的教师角色观的关系。

角色就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以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教师作为学校创造性教育的主体,现代教育意识和教育行为的载体、学生成长、社会化过程的导体,都只有通过教师完整性的角色作用来体现和实现。但传统教师角色观是偏常型角色观。它过于强化教师是人类知识传播者的角色、学生集体领导者的角色。特别是课堂纪律的管理角色,而教师应有的其他角色则本淡化甚至忽视,因而使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社会化过程的导体等职能不到位。这都是应试教育倾向所需使然,它根本不能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现代素质教育需要树立教师复合型角色观。教师复合型角色观,认为教师是教书育人的角色:既是人类知识的传播者,有是言传身教的教育者;认为教师是行政管理角色:既是学生集体的领导者,又是课堂纪律的管理者;认为教师是心理导向的角色:既是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又是心理辅导的工作者;认为教师是自我定向的角色:它既是孜孜不倦的学习者,又是学生家长的代理人等。此外,有信息的革命时代,教师传道角色进一步加强,授业角色将被弱化。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首要角色,是给学生传授立身之道和处世之道,做人之道和做事之道,引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信念和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养成完整的人格。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未来教师的角色主要是引导、指导和疏导,“教”师将成为“导”师。因此,校长要把教师看成是自己的合作者,是实现办学价值的重要依靠力量,应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兴型学校的校长与教师有裙带的关系,应该处理好这一关系,非常必要。

六、新型校长在现代素质教育中应处理好学生观的关系

在“师为上、生为下,师为主、生为仆,师为尊、生为卑”的陈腐观念影响下,形成的我国传统学生观认为,学生是被动的客体、管辖的对象、教师的附属,一切均由教师主宰。受支配型学生观的影响,至今仍有把学生看成“无我”、“无心”、“无情”的学习机器或半学习机器倾向,不把学生看成是完整的生命体,而是当作主人揉捏的泥人(或蜡人)。在个人的能力、价值、权利、机会越来越受重视,个人逐渐有了更大私域和自我选择机会的今天,我们应该正确审视这种学生观的弊端。现代学生观;既把学生看成是自觉的、能动的主体,又看成是受教育的客体。教师要对学生的发展进程速度予以推动,对学生发展方向予以规划的指引,对学生发展水平予以评价。它要求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能动性的追求上,指导学生确定学习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自我参与、自我判断、自我选择的观念,使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得到发展并成为发展的内在动力,它强调学生应和谐发展。在新世纪,理想学生的形象应该是体现时代精神和新教育观念的综合。在学生认知能力、道德、个性、精神、体力等等应该更多体现和谐发展,使他成为新世纪中国社会需要的爱国、勤奋、诚实、乐群、敬业、求知、求真、求新,勇于竞争合作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它认为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完备性、非同步性、多倾向性、非静止性、自我组织性、不确定性等。因而,教育学生要把调节健康人的心态,释放人的能量,提高人的情商和逆境商,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能,恢复和增强人的自信作为目的;它认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既要有一定的法律权利,又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因此,要区分学生的个人行为和教育行为。对个人行为,学校不必过问;对教育行为,学校应负组织管理责任,还要区分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权利享受与责任承担问题。这一点,是一个新型校长在现代素质教育中应妥善处理好的关系和不容忽视的问题。

七、新型校长与现代素质教育中人才教育管理关系

传统人才教育观,仅着眼于以学问为中心来设计课程结构,很少,甚至根本不考虑同现代学科发展的广泛交叉、渗透和综合的基本趋势。这种学科本位型的统一课程,基本上围绕工具性知识、学科知识,一般不考虑知识背景、相邻交叉学科知识、智能性知识。因而,培养出来的是片面单科型人才,为最终成为株守一隅的狭隘的专才打下一定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综合化的发展趋势,需要人的以“立体作战”的形式对自然和社会坐综合性的探索。因而,提倡的是“百科全书式”的教育,既要有广阔的视野,又有对新问题的设想;既有高度的造诣,又不受学科界限束缚。因而,要求树立通才式现代人教育观。对此,国内学者呼吁:如果不进行遍才式教育,将会造成“无知激增”的恶果。通才式现代人才教育观,强调知识、能力、人格的三元互动统一运作,要求知识、能力、人格素质的全面综合,达到宽基础、广交叉、淡专业、多综合、重能力、倡方法、兴人文、塑人格;提倡在问题的自觉探索中,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坚持文理相互渗透和交叉,强调过程综合化,增加选修过程,提倡兼学别样;考核学生应以综合创新能力为主,摒弃惯用的传统再现式做法。总之,新型校长要注意管理方法。

、新型校长与现代素质教育中智育观的关系

传统智育观是知识智育观。“仓库理论”认为“脑是储存事实的仓库”。教学就是用知识去填满“仓库”。学习就是获取知识,记忆知识,教学就是记忆之学,智力就是记忆之力,记忆超常,智力就越高。这种智力观,在知识外储化渐成趋势的今天,越来越有适应知识更新转化速度加快的需要。与传统智育观相比,现代智育观是多重智育观,除了记忆智力外,还有语言智力教育、数理逻辑教育、视觉空间智力教育、身体运动智力教育、音乐节奏智力教育等人际交往智力教育、自我认识智力教育。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的多重智力。同时,认为认的才能也具有多重性,即有智能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务实能力、创造能力、情绪智能意志力、沟通能力、社交能力、道德判断能力等。只是我们教师只注重学科学习能力,忽视或抑制了上述各种能力。现代智育观认为,素质并不只是灌输进去的知识,而是提高具体知识技能的思维方法与思维能力。智力=素质+知识。现代教育观,又是教育创新观,着眼于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强调知识的更新和创造性的发挥。前人创造的已有知识,只有通过个体创造性转化,才能成为创造财富的有效因素。作为新型校长,必须着眼于和把握好智育关的基本环节,才能促进智育观的良好形成。

九、新型校长与现代素质教育中的评价观的关系

传统评价是单维评价观。即对学业成绩这一维进行评价,按照与预先答案,一致性确定学生学习成绩之优劣,进而成为学生优劣升留奖惩之依据,这种片面的、单维的评价,实际牺牲了学生真正的成长与发展,成为现代素质教育导向的障碍。现代评价观是多维评价观。它的内容维,由知识维扩大到能力、兴趣、习惯、态度方法、特长等;空间维由课内扩大到课外、校内、校外、家庭等;时间维由短定时扩大到中定时、长定时、不定时等;方法维由笔试扩大到观察、自我报告、伙伴判断、口头回答、作业样品、现场测试、活动汇报、论文测评等,或者说进行交互性评价、即时即兴评价、差异性评价、开放性评价等;评价者由教师扩大到学生个体、群体、学校领导、家长等。现代教育评价观又是激励评价观,着眼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给予更多的肯定、赞赏、表扬与鼓励,即使遇到不合格评价,也往往作延时处理,总是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动态发展和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的提高,重视评价的教育教学功能,抛弃评价中的反教育现象,尽量使评价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与品德进步的动力。这是一位新型校长,在处理现代素质教育中的评价观,所不容忽视的关键之点和中心所在。

十、新型校长与现代学校管理观的关系

 

第一、               将偏重经验管理转变为侧重理性管理。一方面重视谨严和经验,并重视将经验升华为理论,另一方面尽量使管理依据理论化、政策化、目标化、计划化和层次化。

第二、               将偏重专断性管理转变为民主管理。决策权、管理权和执行权集于一身,容易产生内耗、失误和低效。只有遵循公开性原则、目标趋同原则、广泛平等原则、上下权限原则、社会效益原则、激发内在积极性原则、灵敏反馈原则的民主管理,才符合当今教育发展的权力分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第三、               将偏重事务性管理转变为侧重成就管理。事必躬亲并非能做好事,只要重视创造条件使教职工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创造性,以获得更多的成就,同样的管理,投入便会产生最佳的效果。

第四、               将偏重刚性管理转变为偏重情景管理。对人的管理都钢化起来只会走向失败。灵活的、随机制宜的情景管理代替直接的、固定的、刚性管理,势在必行。

第五、               将重投入管理转变为重产出管理。单纯重投入管理,必将把管理引向增负低效上去。应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时间、环境资源,尽可能提出多种方案择优,使管理走出重苦劳、轻功劳,不惜投入、不重效益的误区。

第六、               将个人的随意管理转变为侧重信息的承诺管理。今后必将以考试、择优、聘用或解聘方式取代组织委任安排方式,因而应承诺提供被管理者相应的职责权利等。

第七、               将重任务管理转变为侧重环境管理。新世纪特别重视学校管理的生态效益,更加重视健康与保障措施的落实,因而,弹性工作制、工作重构、工作网络支持等将十分重要。尤其在新型校长与现代素质教育中的学校管理观的关系是以上十大关系中的重中之重。

 

 

Tags:新型,校长,现代,学校,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