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个体素质的培养

日期:2012-3-6 20:46 阅读: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系统道德素质培养的基础课,从教育内容到教育目标,无不肩负着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的双重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挖掘课本中的心理素质培养因素,努力把握住思品教育要求与学生心理需求的结合点,并根据不同年龄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实施心理素质培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定势,从而提高德育实效,促进学生个体素质的发展。然而在教学中经常听到一些老师抱怨:现在很多学生上课时不愿去思考问题,总是习惯坐等老师的答案;在进行“分组讨论”教学时,大部分的学生也是在等如此,自己不去认真思考总结,结果讨论式教学变得流于形式,教学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不知如何去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在教学中积极开展“双体互促”课堂教学实践,尝试在群体中去培养学生个体的素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双体互促”课堂教学特征

“双体”就是学生与学生所在的集体,“互促”就是个体与集体(学习小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双体互促”课堂教学就是指由4-6名学生组成小组(集体)从事学习活动,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给小组中成员互相交流、充分解决的机会,以抽签的形式进行检查,对结果进行合理评价。根据对学生(个体)完成情况的评价结果给予学生所在的集体(小组)进行相应鼓励。这样,把学生个人的成功与学生所在的集体荣誉连在一起,促使学生努力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上自觉地合作,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互相督促,互相促进。

二、充分发个体在集体中的作用

在教学中,一个班级是一个群体,一个小组也是一个群体,而组成班级或小组的个体就是学生。因此,学生个体情况直接影响到群体的好坏。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每一个个体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完成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才能保证学习目的地实现,从而提高整个集体的质量。一个小组也是一样,在进行小组讨论学习时,只有这个小组的每一个个体积极主动地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然后互相研究,取长补短,综合意见,才能使小组成员共同提高。相反,在教学中如果长期靠几个学生想出答案,再告诉大家,一方面不能集思广益;另一方面还会有反作用,学生没有主动精神,就会丧失积极性,长久下去,也会兴味索然,达不到共同进步。这样,提高全班学生素质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要解决上面的问题,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个体素质,调动学生个体的主动性。

三、如何培养学生个体的主动性

1、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相互研究的“双赢”

独立思考是发现学生个性见解的有效方法,是相互研究的基础,思考的结果是研究交流的主要内容,因此要特别重视独立思考的作用。相互研究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共同提高。合作学习优于个人学习,因为具有不同知识结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认知能力的学生各有自己的特点,在合作学习中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帮助中产生新的思想,实现取长补短。在教学中应注意:对于较简单的问题,没有必要进行讨论,就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对于难度较大、需要共同研究才能解决的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个人拟出初步答案,然后再在同组内交流,讨论解决。如在讲八年级第一课《爱在屋檐下》第三框<难报三春晖>时:其中有这样几个问题:你平时是怎样孝敬父母的?你认为孝敬父母应该表现在哪些方面?谈谈为父母尽了孝心以后的感受?对于这几个问题就是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相互合作研究中解决的。但要注意的是在学生独立思考与相互研究学习中要注意时间的调控,即合理安排好独立思考与相互研究的时间,要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余地,这样才会发挥出相互研究的最佳效果。

2、尊重学生的求异思维

如果老师要求学生讨论问题的答案是相同的、固定的或是现成的,就会束缚学生思考和讨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开放性。实践表明,问题的争议性越大,越是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与争论。为此,在设计问题时必须注意问题的思考价值和灵活性,要求学生想到讨论不是为了对答案,而是交流意见。要学生尽情地去想,尽情去说,只要能自圆其说,都不算错。在回答时对答的学生给以鼓励表扬。此外,被提问的学生答完后其他学生有不同意见可以抢答,充分发表意见。这样学生就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以便想出别人想不到的答案来。例如,我在讲八年级思品第二课《我与父母交朋友》第二框<两代人的对话>时:在讲如何正确对待与父母间的矛盾这一问题时,我通过创设情景:小冰向爸爸提出晚饭后到同学家做作业,顺便看会儿录像。爸爸同意了,但要求她8点前回家。小冰想,现在已经快7点了,那么快就回来不合理,一时冒了火。

请同学们一起帮小冰正确处理这件事,寻求解决冲突的方法。经过一番思考、讨论和激烈争论之后,总共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合理的答案,他们提出了:

选择一、干脆不去同学家了;

选择二、按照家长的意思办,8点前回家;

选择三、先斩后奏,写完作业、看完录像再回来;

这比我预想的还要好,其中抢答的有不少是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针对以上选择进一步深化,谈到我们得出与父母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应善于和父母沟通。商量就是沟通的过程。通过商量,弄清分歧所在,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法,这样看似冲突的事情就有了四旋的余地。沟通得好,我们就能得到父母的理解,甚至改变父母的主意使我们如愿以偿。

最后我提出结合以上情况你还有什么好办法吗?来进一步激发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展学生的思维。这样则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3、“双体互促”中应注重差生的参与

一般的讨论,往往是优生唱主角,差生当听众,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差生参与性不强的主要原因有两种:自卑和不懂。自卑,就不敢去想,不愿去想,不相信自己,以为自己想的答案都不可能对;不懂,即不知道怎样去想,即使想也想不出,结果,也就不愿去想,甚至不敢去想,当然只能当听众了。老师可以想办法把这些“听众”改变过来,变成“演员”,利用一切机会,对差生进行辅导,教他们思考的方法和思考的胆量,帮助他们提高自信,以增强参与的信心和能力。例如我在讲八年级思品第二课《我与父母交朋友》第二框<两代人的对话>:在开展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实际情况,谈谈和父母交流沟通的心得体会和方法这一活动时,在学生思考时,我走到差生中间,同他们讨论,给他们提示,充分调动差生的思维,教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与角度,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予到问题中来。他们提出了很好的一些方法:

方法一:应了解父母,沟通才能主动。

方法二:敞开心扉,沟通起来无顾忌。

方法三:笑口常开,沟通起来无障碍。

方法四:耐心解释,沟通才能得到理解。

方法五:换位思考,有效沟通不可少。

方法六:尊重理解,正常沟通最关键。

方法七:求同存异,沟通不要走极端。

这样,差生在小组讨论时就有话可说了,从而增强他们的信心。

4、加强对学生“自我”观念的教育

教师在教学中应渗透对学生的“自我”观念教育,教育他们培养对他人负责、对小组负责的精神和为小组争光的集体观念,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培养“小组因我而光荣,不要小组因我而羞耻”的思想。努力为小组多做贡献。这样当他们因自己一种与众不同的答案而给小组带来表扬时,内心会产生较强的荣誉感和满足感,从而促使其更积极的思考问题。

综上所述,学生个体的主体性要靠我们老师去调动和培养,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体性,培养良好的主体性素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才能大幅度提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教学原则才能得到切实贯彻实现。

Tags:新课程,课程,背景,学生,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