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浅谈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日期:2004-9-3 07:04 阅读:

浅谈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中学教育所面临的首要而又艰巨的任务。首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普遍性。我们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从社会学层面来看,普通性是社会公正、教育公平的体现,又是面向全体学生这一要求所决定的;从心理学层面来看,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创新潜能不是少数人或者少数尖子学生才具有的,每位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教育的任务就是开发蕴藏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潜在创新能力。从这两个层面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人们往往有个认识误区:只有功课好的学生才有可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而对于分数低的学生,认为他们连最基本的知识都没有学会,还谈什么创新呢?因此,老师提出有难度的问题时,总习惯找功课好的学生回答;设计一些班级活动时,总爱向几位班干部讨主意.外出活动时,总喜欢让性格外向、热情主动的学生组织。这样一来,那些功课差的、不是干部的、内向的学生就很难有表现的机会。事实上,分数高低并不是衡量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唯一标杆。功课不出众的学生同样也渴望能有机会“露一手”,可是我们往往把他们放在被遗忘的角落。这种不公正、不科学的做法只能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难怪学生常常埋怨“老师偏心”。因此,我们提倡这样的口号:把您期待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把您满意的微笑让每一个孩子分享。
    
当然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也是十分必要的。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对象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如中学生和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想象力、独立活动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时,要考虑到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确定培养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
    
忽视了层次性,我们可能把苛求当成严格要求,把学生富于想象的话语视为幼稚天真笑柄,把学生敏锐的社会反感批评成不和时宜的瞎说,把充满童趣的摆弄看成为粗糙无用的废物!
   
要知道 孩子的创新和成年人的创新是有区别的。孩子创新的价值更多地表现在创新过程中,在于得到师长赞赏之后的成功体验。因此,我们老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时,一定要从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知识起点、生活经验的积累出发,目标不要过高,内容不要太难,要求不要过严。
     
再者,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考虑个体发展的客观规律。由于个体之间在兴趣、爱好、观念、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等方面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所以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尽可能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来引导和促进不同个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有人把人的智慧类型归纳为七种:即语言文字、逻辑思维、音乐、绘画、空间动感、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等七种智慧。每一个孩子都会有两三种、乃至更多种智慧优势潜藏着,等待着别具慧眼的人去开发它。所以,我们不但要充分理解个体之间的差异,让每个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发展,而且,还要尽可能给孩子提供创新的空间和时间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孩子的创新灵感。

当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提倡创新并不是否认知识的传承。创新是建立在知识传承的基础之上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以深厚广博的知识为基础的。没有知识,人们的正确观点就难以形成,分析问题无依据,就很难有所突破。对于中学生来说,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基础性。学生只有基础课程学得好,构建起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才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探求未知的世界。所谓“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动手操作、实验探索、调查研究和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等)。在活动中,不仅仅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结果,要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过程,要在学生活动和探索的过程中激发、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目前广大中学生缺的正是主动探索的精神,缺的是直接体验,缺的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缺的是动手去操作。所以我们在组织活动时,一定要把学生推到主体位置上,让他们真正成为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实施者和评价者,而不是推一推才动一动的木偶。鼓励他们参与,加大他们在活动中的参与广度和深度。教师在活动中所承担的角色,仅仅是一个参与者,一个提供信息服务的人,一个在学生求助时才出面的指导者。孩子的创新往往源于兴趣、爱好,源于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因此我们要支持孩子的求新、求异、质疑和问难,鼓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进行新的探索,而不是置之不理或横加干涉。当然,我们给学生创设的情境应当是“跳一跳,够得着”的、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成功的情境。在学生的实践中,我们要不失时机地给予赞赏:“你真棒!”学生遭遇挫折时,您要大度地给予信任:“不要紧,下一次你准行!”在学生向你提出问题而您不能回答时,您要说:“问得好,让我想一想,明天回答你好吗?”

总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适用于不同层次的所有人,尤其是广大的中学生。它需要我们认真学习,不断研究,才能早日寻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有效之路。

 

Tags:浅谈,中学生,创新,精神,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