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浅谈小组合作的方式

日期:2013-11-19 10:26 阅读:

内容提要:

合作是两个以上的个体或群体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题,合作是未来工作、社会适应乃至国力竞争的基础。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对小组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以及相应策略作了简单地总结,愿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一起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沼泽。

 

关键词:团队、小组合作

 

导致合作学习的形式化。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分组不合理。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而座位的编排往往又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简单搭配而成的。

2、规则不明确。在课堂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合作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

3、时机不适当。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4、时间不充裕。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独立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开始合作学习”,不到两三分钟就喊“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反而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那么,怎样才能解决以上问题,走出这片沼泽,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灵活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课前或课上,教师可根据学习内容,综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和谐”的原则,把学生编成合作小组。分组的方式较多,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四种:

1、异质组:即合作讨论学习小组。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习小组。使各组处于大体均衡的水平。通常有四人组成,其中一个为优等生,两个为中等生,一个为后进生。在各自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的前提下,优等生对后进生的“达标”学习负有辅导责任。这是课堂上最常用的一种方式。

2、同质组:在小组合作时,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应组织若干同质组进行学习。按照学生的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的相似性,组成组内同质的学习小组。这有利于优生得到更多更广的思维碰撞,更利于创新意识的激发,而差生在同质组内也会树立起充分的自信心,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能,以赢得组内其他成员的尊重和敬佩,这在异质组内也许是无法体验到的。

3、男女搭配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来自异性的支持和帮助总是更有鼓舞力,更容易产生效果,这就是“异性效应”。讨论小组以46人为一组,男女各半。既使学生们优势互补,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心态。

4、自由组合组:在合作学习中,常常会发现学生对所讨论的内容,或要解决的问题兴趣不同,再加上学生的稳定性较差,对固定的合作伙伴或合作形式也会产生厌怠之感,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效率。为了调节课堂气氛,改变呆板的组合形式,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由于小组里的成员大多兴趣、爱好相投,感情相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例如对某一问题有兴趣的、观点一致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或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组成合作小组;还可以好伙伴组成一组等等。

这样灵活的分组,学生几乎永远没有固定的座位,也没有永远固定的合作伙伴。这种不断变动的小组,使学生获得了和不同性格、不同爱好的同学交往的机会,在学习中逐渐形成了用他人的眼光看问题、向他人学习的能力,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能力,从而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团队意识。

二、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每个小组的成员轮流当小组长。小组长主持小组活动,按小组学习要求,组织大家交流、争辩、朗读等。

每次学生的合作学习由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作为本组“代言人”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这给了那些反应较慢,表达跟不上节奏,羞于开口的学生一个锻炼机会,选小组“代言人”也可以让学生在讨论时学会倾听,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合作。

对“代言人”来说,他能获得伙伴们的信任,心中自然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必然会努力做得好些。另外,因小组的不断变动,“代言人”也不断变化,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特长成为小组“代言人”,也就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一种成就感。

2、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三、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合作学习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有吸引力的主题——这个主题应该是开放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不是什么内容都要合作、什么时候都能合作。

1、课堂内的合作学习时机。

A、遇到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时。

当学生遇到这类疑难问题时,会反复思索,力求解决问题。由于问题与答案之间往往有些中间环节,所以这是一个艰苦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教师应先让他们独立思考,再合作学习。学生们经过充分讨论,常常会相互受到启发而恍然大悟,豁然贯通,找到新的答案或新的假设,更会激起学习的热情

B、学生对问题产生歧见时。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他们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不是课程顺利进行的一种障碍,反而是一种可以充分利用的课程资源。

C、学生需要互相交流时。

有些练习,是需要集体合作进行的。我让学生四人小组共同探讨,互相启迪,然后全班交流,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课堂外的合作学习时机。

合作学习的天地更广阔。教师可尝试以下新颖的合作设计:举行课本剧、小话剧表演;选编小组成员的习作,装订成册,展示交流;分小组开展手抄报活动;调查社会生活的热点问题,写调查报告等。

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1、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地参与活动。

2、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

最后,作为合作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在实施这种学习方式时,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做一个成功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如具备对异质性小组进行调控、促进等组织技能,及时地诊断与处理问题,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能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学生进行帮助,对学生学习进行有效的调控和促进。通过新课导言的设计,问题情境的创设等,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产生合作学习的冲动和愿望。在合作学习中,要巧妙地把你对学生个人和小组行为的期望传递给学生,从而激活学生的互动技能和社会技能。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尽量多走动,多观察,多倾听,必要时可进行干预。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地指导,长期地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不断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走出沼泽。

 

 

主要参考文献: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合作学习探究》

Tags:浅谈,小组,合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