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别让中等生成为观望者

日期:2011-9-18 10:29 阅读:

别让中等生成为观望者

东区中学   王淑云

  联系电话   82231021

论文摘要: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表现突出和欠佳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大部分是处于现行教育边缘的中等生,他们占了学生数的60%以上。而我所在的中学地处城乡结合处,生源绝大部分是农民子弟和外来工子弟,中等生所占的比例就更大。如果我们只集中精力“抓两头”而“中间”靠两头来带动,这无疑是“只抓少数而忽视和放弃大多数”,结果是只抓了一点却丢掉一大片。所以,我们的教育在“抓两头,促中间”的同时,应特别对中等生给予关注和关爱。中等生学习成绩如何,对班级和学校的教学质量特别重要。因此,班主任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就需要对他们实施一些教育方法,促使其向好的方面转变。

    关键词: 中等生    原因    方法    均衡教育

我在网上的教育论坛上看到这样两句话:“能主动与老师谈心、说句笑话的大多是‘两头’的学生,中等生很少”。“优等生受重视,后进生受关怀,中等生无人理”。

仔细想想,中国的现行教育的确如此。因为在各种考试中,优等生可以提高各个学科的优分率,在升学中能为学校争几个重点名额;后进生的进步能稳定班级秩序,能成为老师“转化后进生”的德育材料。而中等生呢?他们在家长和老师的眼里,就是:品行一般、成绩中等、认真值日、按时完成作业、很少让老师操心、也很少为班级争光的学生。他们在班级中不惹眼、不惹事,对优等生取得的好成绩不嫉妒、不羡慕,对后进生的捣乱也无动于衷。他们习惯把自己当成是班级的旁观者,对班级的事情抱一种“安安静静,看潮起潮落”的心态。正是他们的“不为”和“安静”,成了最易被家长和老师忽视的学生,这些学生就像一群灰色的小鸟,行走在教育遗忘的边缘。

我们知道: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表现突出和欠佳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大部分是处于现行教育边缘的中等生,他们占了学生数的60%以上。而我所在的中学地处城乡结合处,生源绝大部分是农民子弟和外来工子弟,中等生所占的比例就更大。如果我们只集中精力“抓两头”而“中间”靠两头来带动,这无疑是“只抓少数而忽视和放弃大多数”,结果是只抓了一点却丢掉一大片。所以,我们的教育在“抓两头,促中间”的同时,应特别对中等生给予关注和关爱。中等生学习成绩如何,对班级和学校的教学质量特别重要。因此,班主任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就需要对他们实施一些教育方法,促使其向好的方面转变。

然而,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能真正改变“中等生无人理”的现象并调动中等生的积极性、改变他们对班级的观望态度,确非易事。因为“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现在这种局面的造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教育观念的偏差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压得学校和老师喘不过气来,在以升学为指

挥棒的评价体系下,学校和老师不得不注重一个学生的文化成绩,为了提高优分率和平均分,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优等生和后进生的身上,搞培优补差,推行“抓两头促中间”的做法,目的是让优等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为学校和老师争荣誉,同时可以向高一级的学校输送尖子生;关注后进生,积极推行转差工作,是为了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估。而中等生既没有学习上的优势,又大都安分守己,自然就难以引起老师的关注。这是与我们的教育目标相违背的。我们的教学大纲提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个孩子拥有生存的能力,让孩子全面成长,从而可以在漫长的一生里快乐、从容地度过每一天。现实告诉我们:一个综合能力强、心里充满快乐和阳光的孩子,在学校里的成绩不一定拔尖,但走出学校后,无论他身在何处,都会因为他适应环境的能力强、生存的能力强而顺利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身的价值。所以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完全在于孩子学了多少课本上的文化知识,试卷得了多少分,而在于他是否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大量事实也说明:今天的“尖子”明天不一定是“尖子”,今天的“差生”不一定明天还是“差生”,更何况所谓“优生”与“差生”的评判标准本身就有局限性和片面性。教育唯有坚持“面向全体”,特别是面向占大多数的中等生才是实实在在的素质教育。

但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过分强调成功教育。成功固然重要,但并不是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能成功。大多数学生将来还是会成为生活中的普通人。其实,并不是只有成为“精英”才算成功。一个能在未来自食其力,对事业、生活保持乐观态度,对家人对他人充满爱的人,在某种程度上更是一种成功。

其次、家庭教育的缺失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中,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由此可见,学校教育必须有家庭的配合,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升华。然而,现在的家庭教育却不容乐观。以我所在的中学为例:本校生源主要是“农转居”的学生,也就是本地的农民子弟,另一来源是外来工的子弟。本地的“农转居”家庭,由于前几年卖地获得大量收人,加入了“暴发户”的行列,家庭条件优越,很多孩子压根就不知道为什么来学校读书,这就导致其学习缺乏主动性,进步也不明显,而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要么采取溺爱放纵的态度,要么不管不问,这样一来孩子在学习上就更加没有上进心。而在外来工家庭中,家长大多知道文化层次低所带来的艰辛与痛苦,他们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的愿望很强烈,但自己又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只好把目光盯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对孩子其它能力的发展不屑一顾,如果孩子成绩中等,他们有意无意中会放弃对孩子的关注,久而久之,孩子自己也觉得“我真的不如别人”,于是这些中等成绩的孩子就会得过且过,甚至对待考试都抱有无所谓的态度,更不用说向优等生转化了。

最后、学生自身因素

中等生由于长期处于“中等地位”,缺乏老师应有的关心、爱护、教育和培养,他们感到受了老师的冷落,感到自己是班级中可有可无的一员,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使他们看不见自身优势,只为自己的不足或短处自怨自艾;加之他们中还有一部分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自己的要求不严格,缺乏坚强的意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于是就“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思进取。其二,他们处于青春发育期,心理活动复杂,情绪变化快,大多数有逆反心理,这就形成了他们既想进步又意志薄弱的特性。他们在进步的过程中往往因经不起外界的诱惑而使自己的成绩出现反复,致使他们中的一些人产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现象,慢慢使自己滑入后进生的行列。最后,由于受年龄特点的限制,他们的是非观念不强、看问题片面、遇事易冲动,对勇敢、友谊、义气、诚信等认识容易出现偏差,这一类学生如不及时引导,很有可能成为双差生。

中等生就像一块被撂荒的土地,需要老师和班主任去耕耘。我们在耕耘这块土地时,不仅需要耐心、爱心,还需要找准适合他们的方法。

第一,让中等生懂得:成功不拒绝失败

中等生的性格往往比较内向,这种性格在学校教育上,就表现为:上课不愿举手发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和各种竞赛活动等,究其原因,无非就是怕失败、怕同学嘲笑。这时,班主任就要发挥自己的特长,用一些或大或小的例子告诉他们:“失败”这个词确实令人讨厌,但“失败”这种现象却离我们很近。正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生就是如此,通向成功的道路充满了数不清的艰辛与痛苦,试看古今中外,哪一个成功者是一帆风顺的?再看看我们身边的成年人:升职无望感到失败、企业经营失败、恋爱婚姻失败等数不胜数。而我们学生:得不到想要的东西、考试成绩不理想、体育成绩不达标、得不到别人的欣赏……都是一种失败。这说明人生道路上的失败不可避免,经历失败也是一种学习。一个人只有经得起失败,在生活中才不会被困难压倒。

第二,让中等生知道:他们的增量很重要

在学校教育中,把学习优秀的学生培养成才,这是应该的;把差生转化为优生,很难;在一定的时间内,尽量大面积提高中等生的成绩,是一个老师的真功夫所在。

正如“社会上处于中间层次的人群数量是最多的”一样,一所学校,中等生占大多数,他们是教学的主流,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抓两头”,更要“促中间”。提升中间学生的成绩,对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我们班主任要把这一理论告诉中等生,让他们知道:他们不是被老师遗忘的学生,老师不仅在关注他们,而且还很重视他们。同时强调:既然他们是学校和班级的主力军,是学校和班级的中坚力量,那么他们就不能再充当“看客”,而是应该积极参与到班级的学习和各项活动中。

第三、让中等生理解:知识是唯一可以终身携带的财富

中等生的成绩上不来,很大程度上与他们满足现状、没有奋斗目标有关。他们天天来学校读书,却弄不清楚为什么来读书。他们这一代从小到大都衣食无忧,只要要求不太过分,基本上是要什么有什么,他们觉得自己读不读书、成绩有没有进步都无所谓。要改变他们这种认识,就需要给他们讲一些“富不过三代”的例子,那些富不过三代的家庭往往就是后辈因为条件优越、注重享受、无所追求,而导致逐渐衰败。所以,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多读书,多点知识积累,是应对生活危机的最好办法。读书,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项投资,一项伴随终生最划算、最有效、最安全的投资。富兰克林说:“花钱求学问,是一本万利的投资,如果有谁把所有的钱都倒进了脑袋中,那就绝对没有人能把它拿走了!”我国有句古话说“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这就是千百年历史智慧的总结。我们现在不仅要在学校里认真读书,就是走上社会之后,也要保持读书学习的习惯。读书,现在已成为了一辈子的事!有人做过一个统计,美国《财富》杂志每年评出的世界500强企业当中,在1970年名列世界500强的,到了2000年的时候,大约三分之二都已经销声匿迹了,大型企业的平均寿命不到40年。公司失败的原因大都在于,组织学习能力上的障碍妨碍组织的学习及成长,使组织被一种看不见的巨大力量所侵蚀,乃至最终被吞没。个人同样如此,如果你不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你也终将被整个社会看不见的力量所吞没。1999年在德国科恩召开的八国首脑会议,通过了《科恩宪章——终生学习的目的与希望》,宪章呼吁各国民众为实现经济发展、履行公民义务、促进社会和谐而坚持终生学习,并指出,现在已由工业时代进入了知识时代,在社会从传统的工业化社会向知识型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教育”和“终生学习”成了每个人参与社会活动的“通行证”。走上社会之后,学习都很重要,更何况是在学校呢?所以通过读书学到的知识才是唯一可以随身携带、终身享用不尽的资产。     

第四、让中等生坚信:向前迈一步,还得靠自己

“解铃还须系铃人”,问题的解决关键在学生自己。不管老师告诉他们多少大道理,最后都必须强调: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只是引路人,起引导作用,有时甚至可以与他们同行,但是,要想真正走出中等生的困境,向前迈一步,还得靠自己。

每一个学生都有闪光点、都有可爱之处,虽然他们在班级里都是几十分之一,而在家里却不同,他们代表的是一个甚至几个家庭的幸福。所以,只有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才符合如今倡导的“均衡教育”。班主任在将教育的阳光洒向优等生和后进生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那些为数众多的中等生。只有让中等生也充分享受到教育的阳光,教育才能真正均衡,而中等生们也会朝着优秀生的行列迈进。

主要参考文献

1、《读书是你自己的事》 古月奇 著

2、《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 著

Tags:中等,成为,观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