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如何做一名真正的教师

日期:2013-9-27 14:09 阅读:

  做一名真正的教师

  ——由卢鹤绂先生的教学观所想到的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教育局教研室 邢彦君

  卢鹤绂(1914-1997),山东掖县人。193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后赴美国留学,获硕士、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中山大学、广西大学、浙江大学任教。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到复旦大学执教,曾任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历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全国人大第三届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从事容变粘滞性理论、控热核反应的研究。主编《受控热核反应》等专著。

  著名物理学家卢鹤绂先生是复旦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核物理泰斗。卢先生一生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在数十年的教育、科研生涯中,他始终奉行“知而告人,告而以实,仁信也”的原则,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尊重。

  上个世纪,先生在一次和年轻教师座谈时谈到了他对教学的体会及看法。今天看来,仍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当老师的,先要问问自己,你爱不爱你教的学科?若不爱,讲起课来,连你自己都会觉得淡而无味,何以吸引学生?”

  卢先生所说的“爱不爱你教的学科”,就是教师的职业情感问题。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是喜爱还是厌恶,直接决定着教师的职业态度是敬业、精益求精,可以“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还是敷衍塞责,得过且过。

  教师对职业持何情感,有性格方面的因素,有环境方面的因素,有责任感、事业心方面的因素,也与个人经历有关。日本、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总是把喜欢做教师、适合做教师的人经层层选拔作为教师的后备人选,然后再进行教师职业培训。这样,走上岗位的教师,总是钟情于自己的选择,干的是自己喜欢干又适合自己干的事业,他们总是以创造的激情对待工作,追求的是教学艺术的炉火纯青。这些国家还会通过教师的职后培训及淘汰机制、奖励晋升机制,强化教师的这种职业情感。相比之下,我国目前的教师准入机制并不完善,有一些不喜欢做教师和不适宜做教师的人也进入到教师队伍中来,他们干起工作,不思进取,对学生毫无感情,对教学内容缺乏钻研,有时自己也难免“昏昏”,何谈使学生“昭昭”。对这一部分教师,总不好不让他们去工作,而长此以往,肯定误人子弟。

  教师工作,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门艺术,是艺术,就需要激情和创新。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对教师职业的挚爱。你既然已经当了教师,就应该积极改变自己,爱自己的选择,适应自己的职业。要靠担负的使命强化事业心和责任感,培植良好的职业情感;靠对学科教学的认真钻研,透彻理解学科教学的奥妙,体会学生成功的快乐和失败的沮丧,认识教学工作的崇高与教师工作的伟大,使自己早早融入教师群体之中。这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职业修养,更需要有关方面建立健全相应的机制,营造相应的氛围。

  “讲一条原理,你对原理本身当然是明白的,但它与前后上下左右其他知识或相近学科的关系,它的发展前景怎样,就不一定清楚,你懂得越多,概念、规律越清楚,你讲得肯定会越好。”

  卢先生的这一观点,道出了教师的学术修养和学术魅力问题。教师的学术修养和学术魅力,首先在于知识量的积淀。中国自古就有“学博为师”的戒条,我们也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都是要求教师的学问要博大精深。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不但学科教学本身从目标、功能、内容、方法、评价等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而且强调打破学科界限,打破学校与社会、自然的界限,打破物理与人理的界限。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储备不应只囿于所教学科,应更加广泛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所储备的除所教学科知识外,还要有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有人文科学方面的,也有自然科学方面的;有过去生成的,也有现时生成的和关于未来的;有关于知识的,也有关于方法的。也就是说,教师的知识不应是一桶水,而应该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源泉”。教师的学术修养和学术魅力的另一方面,是教师对自己所拥有的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和水平。教师若不能对所拥有的知识融会贯通,高屋建瓴,充其量只是一座知识仓库,保管不好,还要霉变损耗。教师只有能够对拥有的知识根据教学需要随心所欲地重组整合,灵活运用,才能在处理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学习时得心应手,深入浅出,游刃有余。

  “不要以为你讲得越多,写得越多,就表明你学问大。为政不在言多,为教也不在言多。言多有时反而表示你抓不住核心问题。爱因斯坦这些大物理学家写的东西,往往出发点很简单,用的数据也不复杂,但反映的物理思想却十分深刻,这种工作才真是漂亮。”

  这是多么精辟的见地,“为教不在言多”,指的就是教师语言的清晰凝炼。教师上课说话,一是要把话说明白,把意思表达清楚;二是语言要精炼,一语中的,不拖泥带水,不婆婆妈妈;三是通俗易懂,不故作高深。这与教师语言艺术修养水平有关,也与教师对所教知识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有关。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教师的教主要是情境的创设、氛围的营造、方法的点拨、思维的启迪。这就更需要教师提高运用教学语言的艺术水平和机智,如声音语言要简洁凝炼,抑扬顿挫,同时还要注意动作、表情、眼神、体态等肢体语言的巧妙运用,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神奇效果。

  “演戏要进入角色,上课则要进入学生的角色,经常想到学生已经懂得了什么?还要克服哪些障碍才能学懂什么?”

  教学成功的前提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需要充分了解学生。因为教学中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也就是说,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是学生对教师的认可、悦纳和师生间的和谐。这些都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理解,来自于教师的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要了解学生,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不以知识的载体和道德的化身自居。这样,学生才会对教师敞开心怀。教师要了解学生,还要搞清楚学生到底是什么?首先,学生是人,是和教师一样的人,他们有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他们需要得到别人特别是教师的尊重;其次,学生是有个性的人,个性本无好坏,各种个性的人,社会上都有与之适应的行业或工作,教师所做的工作正是保护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张扬个性;再次,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身心发展的方方面面必然表现出这样那样的不均衡、不协调,出现这样那样的差错和失误,在教师的眼中,只应有学习或行为困难的学生,不应该有坏学生。最后,学生是需要帮助的人。在学校,学生特别是困难学生最渴望得到的就是教师的帮助了,这种帮助,不应只是一时一事的,高明的帮助应该是学生能够受用一生的。要了解学生,教师还需常常想想自己的求学生涯,想想自己曾经的欢乐和委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现在,先生已离我们而去,他的教诲成了我们永远的财富。时常温习先生关于教育教学的经典言论,对于我们今天做教师依然大有裨益。

Tags:如何,一名,真正,教师